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前言:

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了生活歷經風雨,四處奔波。舊時,有些百姓以賣藝、相面、算卦、賣藥等為職業,走南闖北,來往各地謀求生活,稱之為“走江湖”。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曾經,在壺鎮有這樣一個人,口若懸河,行走江湖72年。“章培山賣膏藥”就像個特定的詞彙流行於壺鎮大地,乃至傳遍七里八鄉。江湖易老,斯人已去,有趣的是,至今還有人用“你這個章培山”來形容很能說話的人。至今有個村子裡還流傳“章培四”、“章培五”。原來,“章培五”就是指章培山唯一的嫡孫,今年63歲。有幸從他的回憶中,瞭解到些許章培山的江湖往事。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章培山遺照

章培山,生於1894年,卒於1985年,享年91歲,壺鎮和睦村人。其父章玉川曾是和睦村一富有人家,置有一千八百田,廳屋數棟。家有賭棍,萬貫家財也變窮困。因他不務正業,生性好賭又好色,竟然把所有房產地契輸了個精光。

章培山有三兄弟,排行老三,還有一小妹。因生活所逼,倆兄長背井離鄉,一個去富陽,一個去金華,異地謀生,客死他鄉,唯他留在父母身邊養老送終。

家貧如洗,父母早逝,章培山沒有上過一天學,但他打小就喜舞刀弄棒,頭腦聰靈,膽色過人。19歲的他不甘就此做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田郎,於是就跟著應莊村的江湖小輩應錦山混日子。初出茅廬,沒入過師門的他缺少江湖套路,畢竟混不出什麼名堂。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20多歲的章培山,芳華正茂,已然是個相貌堂堂的才俊青年,而後,不知出於何因去國民黨當兵,聽其孫子所言,是被抓壯丁抓去。幸運的他居然留在營長身邊做私廚,不愁吃不愁穿。其實,章培山不是他的原名,章廣興才是他的真名,至於在部隊為何要改名就不得而知了。

在部隊的那些年,章培山勤奮好學,不僅學得一手好廚藝,還學識字練字,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當然還學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退伍回家後,正處而立之年的章培山又多了幾分軍人的氣質,多了幾分成熟男人的魅力。不覺一晃已到三十六,誰願與其許芳心。時隔不久,就邂逅一枚女漢子,力大如山,據說站在門檻上,幾個大男人都推不動她,真是天生一對地配一雙啊。三十七歲喜得一子,章培山寵愛有加。結果把孩子寵成好食懶做不成器,遺憾終生。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章培山認識了天台一位很有名氣的江湖先生,就拜其為師,練就一身硬功夫,學會許多江湖套路和生存技能。變戲法、學絕活、採草藥、記藥名、輾藥粉、制膏藥等等,技藝日益精進。待到出師日,出師儀式相當隆重,先生請酒擺宴,立上香案,師徒朝天跪拜,然後先生親自牽起徒弟的手,招呼師叔師伯等江湖各路良友好漢日後多多關照,這種儀式江湖上稱“領薦師”。江湖規矩不乏有,徒弟出師後若背信棄義,不守規矩,可以投訴先生。學徒半途而廢的叫“逃徒”,是最被江湖人瞧不起的。

師出有名,章培山自信倍增。農忙時,他在家從事田間勞動,順便採一些跌打損傷無名腫毒等草藥,洗淨曬乾製成膏藥。農閒時就挎著挎包,提著一隻白藤籃,帶上一把犀利的馬刀和一把一米多長的鐵尺,邀上同伴到處逢市趕集賣膏藥。每逢壺鎮市日,他必去市壇擺攤。他們起早摸黑,曾去仙居、天台、永康、等等不少大小村鎮縣市,沒有鐘錶,全憑日月星辰變化來推算時間趕路。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曾用過的小木箱

所到之處,他首先選一塊足夠大的空地做活動,使勁敲起小鑼吸引眾多圍觀者。然後嘣出一段順口溜,比如“甕有甕蓋,瓶有瓶蓋,老婆的蓋還得老公蓋”,逗得眾人哈哈大笑。緊接著赤膊上場,緊扎腰帶,變戲法,演絕活,唱大戲。什麼“三仙歸洞”、“變老酒”等戲法,章培山演得是嫻熟利索,如夢如幻。隨後表演“砸磚頭”、“口含木炭火”、“馬刀砍人”等等絕活,直教觀眾目瞪口呆,拍手叫好。雖說這些都是江湖騙術,但也得要膽大心細,眼疾手快才不會露出破綻。

贏得圍觀者信任後,就進入主要環節。章培山又來幾句順口溜:腰桿痛,吃杜仲;夜尿多,吃蜂窠;四肢無力,吃點五加皮!哈哈哈!又是一陣鼓掌聲。最後一招才是真功夫的,章培山能把藥的藥名、產地和用途編進戲劇裡頭唱,邊唱邊把各類膏藥整齊有序地擺放在地攤上。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那京劇唱得是有板有眼,勁鍵婉轉,韻味十足,使得圍觀者不由自主紛紛上前,本有過的戒備心也已煙消雲散,心甘情願掏出兜裡的錢爭著買了。膏藥有三角的,五角的,一元的。一番折騰後,收穫雖不少,但把自己弄得也是口乾舌燥。收攤後,送幾個膏藥,找個人家留宿,那是小菜一碟的事兒。不光如此,有時還能得到主人家好菜好酒招待,所以,隔三差五他能吃上爽面卵,還真不算是稀奇的事。

走南闖北到各地,千里不帶食和被,原來,江湖人就是這樣浪跡天涯。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人在江湖哪有不挨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江湖人至少得擦亮眼睛認準行中人。比如說,嘴裡銜著13節煙筒的乞丐,那個一定是討飯頭。耳聽六路,眼觀四方,江湖人不僅要八面玲瓏,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更要有不甘示弱的傲氣。據說有一次,章培山與同伴在永康走蕩,有幾個地痞流氓無端挑釁想破戲法,於是雙方大動干戈。血氣方剛的章培山當然不認慫,操起馬刀聲張虛勢,擺出一副勢不可擋,來者封喉的架勢,嚇得對方落荒而逃,才免吃這眼前虧。強中自有強中手,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是每一次都能這麼僥倖求得平安無事。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人在江湖,哪能沒有兒女情長?像章培山這樣一個能說會道,風流倜儻的男人沒有豔遇似乎覺得有點不合乎常理。一邊跌打滾爬,一邊風花雪月,章培山的江湖歲月裡從沒缺少綿綿情愛的陪伴。可是,家裡賢妻也無法安放一顆忐忑不安的心,一邊擔心丈夫的人身安危,一邊擔心丈夫在外問花尋柳,揮霍錢財,很多次毅然放棄農活跟隨丈夫一起走蕩。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人在江湖,哪能沒有辛酸事?破四舊,文化大革命期間,沒收道具,不准他擺攤,不准他外出,這才是章培山最困惑的時候。他就像是被戴上緊箍咒的孫悟空,有法不能施展。章培山只能憑他三寸不爛之舌,經常與壺鎮市壇的市管會會長一起喝酒嘮嗑,周旋疏通關係,真的是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

有時,辛苦忙碌一整天,飢寒交迫,也沒有一文錢的收入。風裡來雨裡去,走過萬水千山,卻走不出江湖盡頭。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人在江湖,豈能沒有縱酒歌狂時?常言道:江湖江湖,講的是義氣,糊的是嘴。章培山,一個海量的酒狂,最多一頓能喝上十斤黃酒。以黃酒當時三角一斤計算,每餐一斤,每天三餐就得要一元買酒錢了,還經常買只小肉雞作下酒菜,再怎麼艱難,他都不會委屈自張嘴。別不信,直到死他還惦記著喝酒呢。於他而言,酒裡浸泡的是豪情萬丈,酒裡也釀著滿滿惆悵。真個是“夢裡不知身是客,一響貪歡”。酸甜苦辣算什麼,壺裡乾坤最是大。

說章培山能言善道,一點都不為過。據說村裡人非常喜歡聽他講故事。他最擅長講《薛仁貴徵東》和《薛仁貴徵西》裡的章節故事,聲情並茂,抑揚頓挫,一開講就能滔滔不絕說上幾小時。左鄰右舍在院子裡早早擺好椅子,沏好茶在恭候,每次都是聽得意猶未盡,真不亞於在臺前看大戲。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耄耋之年,張培山已經力不從心,不方便外出了,只能在附近走動,江湖隱語叫做“守地”。

壯志未老的他還經常在壺鎮市壇及附近村鎮擺攤,一塊白洋布,四個樁,搭起一布棚。棚內有一支長板凳擺放藥品,兩把供客人坐的椅子,三隻小木箱,還有一塊寫有“章培山專治跌打損傷”字樣的長方形紅色廣告。來買藥的都會主動找上攤頭,有時甚至找上家門。話說不假,在那個物質匱乏,西藥窮缺的年代,章培山用草藥醫治跌打損傷,風溼關節炎,腰痠背痛等一些常見雜病倒還挺靈驗的,也是迎合那個時代的需求。和睦村有個六十三歲的老人至今多次談起並感恩章培山當年醫好他的病。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都說老人不經跌,九十一歲那年,章培山在壺鎮市壇擺攤時不慎摔了一跤,臥床40天后真正告別了他的江湖生涯。臨終前,把他餘下的僅有的三十七元錢交與孫子辦後事。

章培山的一生江湖經驗豐富,少有名氣。生前,有很多後輩想拜他為師,章培山始終沒有收徒,並囑咐後人不管人生之路有多難走,千萬別選擇他的老路走。

塵世變幻,“章培山賣膏藥”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但江湖不曾消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很寬,誘惑很大,行程很累,那就得看世人如何去行走。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曾經的縉雲壺鎮,有一種江湖叫:章培山賣膏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