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再起”中的“東山”,是指的山名嗎?這其中有何歷史典故?

“東山再起”是指人在失勢後,重振雄風,再續輝煌。其中“東山再起”中的“東山”卻有此山,此山名為會稽山,位於我國浙江紹興北部。說到此山,不得不提到一個歷史典故,典故中的主人公名為:謝安

“東山再起”中的“東山”,是指的山名嗎?這其中有何歷史典故?

下面我們來看看“東山再起”這個典故。

謝安可以說是謎一樣的男子,他是東晉時期的名仕、政治家,此人多才多藝,心思縝密,年少時便思維敏捷,沉穩而有風度,常被名仕讚賞,年少時的謝安在當時的上流社會中有著很高的聲譽,也被宰相王導器重。

“東山再起”中的“東山”,是指的山名嗎?這其中有何歷史典故?

謝安是一個滿肚子本事,就不願意當官的人,後來謝安隱居在會稽郡的東山,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揚州刺史庾冰曾多次請他出山,結果他從東山出來,就幹了一個月就撂挑子不幹了,吏部尚書範汪讓他作個吏部郎,結果被他牛哄哄的寫了封信會決心,“幹不了。”

“東山再起”中的“東山”,是指的山名嗎?這其中有何歷史典故?

到了公元359年,謝安的弟弟謝萬北伐的時候,由於指揮失誤,導致全軍潰敗,謝萬也狼狽的逃回,因為這次的軍事失誤,謝萬被朝廷貶為庶民。謝家出了事,東晉又陷入險境,謝安為了謝家終於告別了他那閒雲野鶴的生活,謝安終於除了山,做了徵西大將軍恆溫(就是那位說過不能流芳百世,就要遺臭萬年的人)賬下的司馬。

“東山再起”中的“東山”,是指的山名嗎?這其中有何歷史典故?

淝水之戰中,前秦將領苻堅率領百萬大軍想要一舉吞併東晉,謝安面對強敵,面不改色,沉穩自若的負責軍事,並派出謝玄、謝石、謝琰和桓伊等人率兵前去抵抗。但是面對前秦的百萬大軍,大家心裡都沒有底,臨近戰前,謝安還是一副悠然自若的樣子,好像事不關己一樣,這讓手下將領很是擔憂,心裡嘀咕著此人是否會帶兵打仗?

“東山再起”中的“東山”,是指的山名嗎?這其中有何歷史典故?

但是很快便證明了謝安的能力,正所謂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將不在於強而在於智。在謝安的指揮下,謝玄派部將劉牢之用五千精兵進行突襲,獲得了洛澗大捷,令眾人傻眼,紛紛表示:這謝公確實是有實力呀!

“東山再起”中的“東山”,是指的山名嗎?這其中有何歷史典故?

讓人更驚訝的是,謝玄、謝琰等人率領七萬兵力與前秦十五萬大軍相遇,本以為這是一場必敗的決戰,結果在謝安的安排下,晉軍竟然戰勝了兵力比自己多一倍的秦軍,此次淝水之戰以晉軍全面勝利告終。

不得不說謝安確實有狂傲的資本,尤其是功成名就之後,選擇的是急流勇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