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着10块钱,这个“赌徒”用3次豪赌成就700亿身价

每当我们提起中国的富豪们,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谁呢?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应该都是马云、王健林、许家印等等大佬,毕竟他们是各大媒体平时都争相报道的人物。但其实,还有一部分“不太出名”的富豪,也许大家对他们的名字陌生,可他们的身价却一点也不低。

今天,我们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位不太喜欢抛头露面的富豪;他白手起家,20年间创造出了一个让人惊叹的商业帝国:从最初十来人的创业团队,发展到1万5千多名员工;从只有几十平米的小厂房,发展到全球3大研发中心、6大区域总部、超过10km的商业开发园区、100km工业开发园区、1000km采矿区、10000km矿区面积、100000km探矿权面积……王文银的正威集团现已成为“金属新材料产业”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2018年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排名第三,营收4918亿,仅次于华为和苏宁。

从最初带着10块钱闯荡深圳,到如今坐拥700亿身家,他又有什么传奇经历呢?

扔掉铁饭碗,10块钱闯深圳

1968年,王文银生于安徽农村,祖上三辈都是农民,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唯一的期盼就是希望他能考上大学,有一个光明又安逸的前途。而王文银也不负父母期望,考上南京大学。1993年,大学毕业的他顺利地被分配到了上海工作,月薪就有600元,这在当时可以算的上高薪了。但是,王文银却不满足,他觉得自己想要的根本就不是一眼望到头一成不变的人生。

揣着10块钱,这个“赌徒”用3次豪赌成就700亿身价

于是他扔掉了铁饭碗,背上全身家当一个书包,火车倒汽车,汽车倒拖拉机,从深圳来到上海,当时的他身上只剩下10块钱,吃住都是问题。可他知道,从辞职的那一刻起他就没有回头路,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不久,王文银找到一份仓库管理员工作,每天下气力、搬物料。堂堂一个大学生,不当白领,却做起毫无技术含量的力气活,即使是搁现在,也有很多人不能接受。但他却有自己的想法:别小看一名小小的管理员,这里面可有大大的学问。仓库里的电线插头、缆线、连接件足有几千种,涉及的物料编码也有几千种,而他则将几千种物料的编码全部背了下来,所有物料的库存情况都在他的脑袋里装着。

而这,并不是做无用功。一次香港总部老板来视察,来到库房时顺口问了一句:S415线缆还剩多少?总经理瞠目结舌,正准备翻账本的时候王文银脱口而出:报告老板,还剩1252个。老板又问了几组数据,王文银对答如流,没有任何误差。于是第三天他就升职了。

王文银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回报,但他的传奇才刚刚揭开帷幕。

辞职创业,第一次豪赌

王文银出色的工作能力,引起其他公司注意,于是日本日立公司将他高薪挖走。但是这段工作经历却让他下定决心要自己当老板,不再为别人打工。一次他发现客户故意拖欠贷款,王文银向老板反馈,然而负责这个客户的日本销售持反对意见,老板选择了支持同胞。最终结果是,王文银说对了,客户跑路,公司损失几千万。

于是王文再一次毅然辞职,创办了深圳携威电线制品厂。当时适逢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行业局势混乱、人人自危,但王文银看到的,却是降低创业成本急速扩张的好机会,一是厂房房租打了半折,二是生产设备滞销,于是他开始囤房囤设备,王文银成功说服制造商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买下100台设备,首次只需支付总价的10%作为定金,大幅提高了自家工厂的产能。

揣着10块钱,这个“赌徒”用3次豪赌成就700亿身价

金融危机一过市场需求旺盛,电源线进入了旺销期,王文银很快赚得盆满钵满,也在行业内彻底打响了名头。

“非典”危机,第二次豪赌

1999年,王文银将旗下几家工厂整合起来,正式成立了“正威国际”,总资产在10亿左右。到2003年时,正威集团已颇具规模,是全球最大的电源线生产厂家之一。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令举国上下再次陷入了危机和恐慌。消费市场到原材料市场哀鸿一片,下行趋势明显,很多企业为此放缓了投资步伐,“赶紧收回所有投资”成了普遍共识。

王文银再次反其道而行之,他看准资源价格陷入低谷的机会,“如果世界毁灭,要钱何用?不如买矿!”一句话之后,正威正式杀入了上游的矿业资源产业。那段时间,王文银不断追加投资,在江西、云南、内蒙、澳大利亚、美国、赞比亚等海内外多个地区购买了大量矿产资源,大举进军铜、钨产业,将原先的产业链延伸到了最上游的采矿、冶炼领域。

如今说起这决定看似简单,但其实实行起来却异常困难,这一次豪赌他面对的是合伙人反对,股东以撤资相威胁,连他的家人也不认可,但是王文银深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最终结果也确实证明了他的眼光:非典过后,国际、国内铜价齐齐连创新高,王文银买进的现货铜瞬间被卖光,当时花出去28亿,换来了上百亿的回报。

除了买矿,正威还在危机期间以5000万元的低价拿下了深圳园区30万m的地块,并开发成了精密控制线缆产业园,对此王文银曾说,深圳寸土寸金,如果没有“非典”,正威不可能顺利拿下这块地。

金融危机,第三次豪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王文银再次逆流而上,在铜价暴跌至每吨2万多元时,连续出手并购了一系列贬值的欧美铜加工企业,买入了几十万吨现货铜;不仅如此,他还以同比更低的成本,在日内瓦、美国和新加坡设立了三个海外总部,将一批全球顶尖的行业人才收入囊中,大举扩张。

随着危机阴霾的逐渐消散,铜价开始回升,当王文银以每吨4到8万元的高价将铜出手时,所有人心里的大石终于落地,并为之欢呼。这一幕,与“非典”时期的情况简直如出一辙。

经过这几次 “豪赌”,所有人都对王文银服气了,正威也越来越强势,2011年营收突破千亿,2014年高达3400亿,杀入世界500强。而王文银也成为福布斯中国财富榜上的常客,2018年凭借110亿美元(约738亿人民币)排名第13位。

在外人看来,王文银的几次出手,都是在豪赌,殊不知,背后是他对铜产业链的精准把握。“赚大钱一定要把握住全球的趋势和格局,我们要并购一家企业,可能提前5年甚至10年就开始关注它,等机会来临的时候,等它跑不动的时候,我们就会果断把它吞下。”

揣着10块钱,这个“赌徒”用3次豪赌成就700亿身价

华商韬略指出,他对全球经济危机规律和国家政策都有深入的研究,在正威集团内部,有专门部门每天都会对全球报纸进行摘要整理供王文银预览,而为了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文件,正威还专门成立了政策研究部。并且他对市场的观察也相当透彻,王文银对世界前100家铜加工企业、世界探明储量50万吨以上铜矿等信息倒背如流,行业情况了如指掌。

有人曾问他为什么敢一次次下如此重注,他这样回答:“企业家中能够把握趋势的人有 70%,能够把握趋势变化的人有10%,但能够把握趋势变化拐点的人只有万分之一”。

从当初10元闯深圳,到现在的百亿身家,王文银一直在冒险,但他的冒险从不是盲目行动,他表示,“对市场的深刻感悟和精准判断足以抵达亿万资产。”

(资料来源:华商韬略、富丰财经、电商报、长江财经)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揣着10块钱,这个“赌徒”用3次豪赌成就700亿身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