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18億大橋,一年就塌了!1000年前宋朝人修了一座橋,至今仍在

提起如今的房價,很多人都很頭疼,即便是在二三線城市,買套百十平米的房子,也得花個100多萬,關鍵是房子還不是歸自己所有,大產權使用權70年,小產權使用年限才30年,到時間後,投資幾十億幾百億修建的房子要麼拆了重修,要麼再建別的建築!

為什麼要將產權規定的這麼短呢?一來,當今社會高速發展,淘汰老的建築是一個趨勢,第二便要說到房子本身的質量問題了,相信很多住過老小區的朋友,對自家房屋的質量,心裡都有數!

曾經有過這樣一則報導,說哈爾濱花費18.82億修建的陽明灘大橋,在投入使用不到一年的時間,便被四輛貨車“壓塌”,是貨車超載嚴重?還是對待建築的態度有問題?

耗資18億大橋,一年就塌了!1000年前宋朝人修了一座橋,至今仍在

然而古人對於建築的態度卻並非如此,可不是就用個三五十年,那是要傳給子孫後代的,絕對不會出現一場暴風,吹歪一座樓,耗資十八億的大橋,一年就塌了的現象!

今天給大家講的這個古建築,絕對是工程質量的典範,巧用一種生物做加固,即便是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仍在方便人們的出行,它便是位於今天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橋!

耗資18億大橋,一年就塌了!1000年前宋朝人修了一座橋,至今仍在

明明在泉州,為什麼會叫洛陽橋呢?原來早在隋唐時期,由於中原連年內亂,洛陽一帶百姓為躲避戰禍,無奈只能遠走他鄉,來到如今的泉州,當他們看到泉州和家鄉地貌很像,思念故土,便將這裡取名洛陽!

洛陽橋是由北宋時期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耗資1400萬兩白銀,前後共花了九年時間,是我國古代修建的最早的跨海石橋,這座石橋可謂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洛陽橋最大的特點便是其“筏形基礎”,說白了就是將橋柱做成船的形狀,可以最小的降低湍急的水流對橋造成的傷害,延長橋身的使用壽命,這一技術,直到19世紀,歐洲人才開始運用!

耗資18億大橋,一年就塌了!1000年前宋朝人修了一座橋,至今仍在

為了鞏固橋身,泉州人就地取材,利用牡蠣繁殖能力強,無孔不入,外殼附著力強等特點,首創“種礪固基法”,利用牡蠣,作為結構膠,將橋身的石條牢牢的粘結在一起,這一做法,簡直讓人拍案叫絕!

耗資18億大橋,一年就塌了!1000年前宋朝人修了一座橋,至今仍在

洛陽橋於公元1059年建成,到如今已經存在958年,在此期間,由於種種原因,共修復17次,1993年,國家文物局對洛陽橋經行全面修復,恢復其古橋面目,如今的洛陽橋已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