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探月發現並證實月球表面有水,日本發現月球巨大空洞,中國四次探月都發現了什麼?

用戶85003933524


問這個問題的人顯然對我們國家的探月工程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從2004年中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以來,整整15年了,一代一代航天人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智慧。



中國探月工程絕對不是以發現什麼東西為終極目標,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向著最終登陸月球而努力。

2008年,印度探月工程第一次行動成功,他們的月球一號探測器傳回的數據證明月球表面有水。當時這個巨大的發現著實讓印度人自豪了一把,可令人遺憾的是,印度探月工程也就到此為止。

直到2019年9月7日,印度再次發射月球2號,試圖在月球表面實現軟著陸。但是最終著陸器還是和地面失去了聯繫,一切努力皆化作泡影,連莫迪總理都掉眼淚了,摟住科研人員不停地安慰他。

而日本的探月工程呢,2007年9月,日本的“月亮女神”號探月器升空,只確認了一件事,那就是月球表面存在許多巨大空洞,但也僅限於此。兩年後的6月11日,“月亮女神”號悲壯的撞擊了月球表面,以一種令人心碎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探測使命,日本探月工程到此為止,再也沒有任何的消息。


那麼中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中國的探月工程十五年來都取得了哪些成績?中國探月起步於2004年,第一步是2007年10月發射“嫦娥一號”人造衛星,繞月旋轉,目的是為了獲得月球表面的立體圖像資料,瞭解月球環境,測量月壤厚度。

“嫦娥一號”的使命於兩年後的三月正式結束,雖然“嫦娥一號”永遠消失在茫茫宇宙中,但是它卻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數據資料,為嫦娥二號的升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探月的第二步是2010年國慶當天發射的“嫦娥二號”,二號的升空主要是為了獲取精度更高的三維影像資料,並首次完成了飛越小行星拓展實驗。嫦娥二號所獲得的高分辨月球全影像圖片,為三號的軟著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果然在2013年,嫦娥三號探測器搭載玉兔月球車一號成功實現了月球表面軟著陸。2018年,嫦娥四號探測器搭載月球車二號成功實現了月背軟著陸。一步一步堅實的腳印,中國人的探月之路走得無比堅實,前一個步驟永遠是為後一個步驟打下基礎。我們的目的是環環相扣,穩紮穩打,把探月的每一步做紮實來。


所以說,無論是印度探月,還是日本探月,都是小打小鬧發現了月球的一些皮毛,只有中國的探月工程,不僅有著長遠的規劃,更有行之有效的動作。


對我們來說,探月的每一步都是突破,但是卻沒有人去因此而驕傲。因為大家都知道,探月無止境,瞭解月球上到底有什麼是我們的終極目標。為了這個目標,我們不會輕易停下前進腳步,也不會因為出現一兩次的失誤而放棄自己的努力。我們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未來的探月之路卻是依舊漫長。


小小嬴政


好吧,中國剛剛發現了一種“神秘”的凝膠狀物質。之所以說神秘,是因為距發現已經一個多月了,還沒公佈究竟是什麼東西。

印度探月發現水,日本探月發現“空洞”,和中國探月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因為兩國的探月是發射衛星到月球軌道,遠距離探測月球;而中國探月是在月球上著陸探測器,並有移動的月球車在月表考察,是繼美俄之後第三個登陸月球的國家,技術難度要大得多,目的也完全不同。

所謂印度探月發現水,是指錢德拉衛星發現月球岩石中含水豐富。實際美國登月時帶回的岩石中就已分析出月表岩石含有水,只是不知道是區域性的還是全球性的;2008年印度錢德拉衛星觀察到羥基的通用吸收譜線,確認月球表面水冰的普遍存在;前年美國科學家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水在月表的火山沉積物裡,證明這些水來自月球內部。

日本發現月球上的空洞,則是指軌道器探測到了月球表面熔岩管的存在,這是早期月球火山熔岩冷卻後在地下形成的管道。這種熔岩管確實很有價值,稍加改造,就可作為未來人類定居月球的天然棲息地。熔岩管在很多星球上都有,其大小長度和行星的引力有關。月球引力小,其熔岩管是最誘人的,理論上可達5公里寬,上百公里長,在裡面建一座大城市都可以;火星上最大的則可能有250米寬,也可以利用;而地球的就小得可憐了,最大的也不超過30米寬,好在我們已不需要住在這些天然的洞穴裡了。

中國對月球的探測則是系統性的,其目標是載人登月並建立永久性的月球基地。嫦娥一號對月表進行了全面測繪,獲得了月表的完整圖像;嫦娥二號獲得了局部地區分辨率達1米的圖像;嫦娥三號和玉兔月球車則順利登陸月球,攜帶了長期監測銀河系的月基光學望遠鏡,長期觀測地球空間等離子體的極紫外相機,探測30米月壤層結構和數百米地殼的測月雷達,以及分析月球物質組成的光譜儀等,成果未知;嫦娥四號則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月球背面礦物組成及淺層結構探測,以及中子輻射劑量及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探測研究,今年5月在《自然》期刊上發表了利用嫦娥四號光譜觀測發現的月球表面礦物來源於月幔的初步證據。

有趣的是,嫦娥四號的地面團隊最近宣佈,玉兔二號7月底在月球表面一個小撞擊坑裡發現了異常顏色的凝膠狀物質。好吧,目前還沒有其它消息說這些物質究竟是什麼東東,如果是在國外,可能早就引爆網絡了。一個奧陌陌都熱火了一年多,連外星光帆偵察飛船的猜想都出來了,而且是哈佛大學天文系主任提出來的;快速射電暴也老是有意無意地和外星文明聯繫起來,雖然絕大多數人都心知肚明根本就沒有可能。我們缺乏的不是想象力,而是缺乏容納想象力的環境。

中國的探月是在憋大招,對手只有一個,其它的不過是在打醬油而已。


徐德文5分鐘科學頻道


我先給結論吧,中國四次登月,除了首次直接從月球背面登陸外,並沒有任何重大的發現。

月球是離人類最近的自然天體,也是我們唯一的衛星,人類對於月球有極大的熱情。因此具備航空條件後,登月在特定的那段時間內,成為一項比拼的指標。美蘇兩大集團,都開始了太空競賽,整個事件,以美國在七十年代連續載人登月告終。把對月球的熱潮推到了最高點。


在那以後,陸陸續續也有國家發射過探測器到達月球,題主提到的印度和日本等就是如此,但是和美國載人登月的壯舉相比,是不可以相提並論的。

中國在進入新世紀以來,總共進行了四次登月驗證發射,最近甚至把探月自動設備玉兔也送到了月球背面,在航天技術上,是僅次於美國的存在。可要說成就,也只是重複了前人的成果而已。

當今國際社會其實早就大不如前啦。還有錢能獨立投入研發武器啊、航天啊、飛機之類的國家,也就只有美中兩國了。月球探測的投入和收穫相比,絕對是燒錢的賠本買賣。探測器是這樣,載人登月更是如此。所以美國早就停止了這樣的超前消費,也無力再為這樣的面子工程買單。中國製定計劃在2030年載人登月,按照目前的經濟環境,且行且珍惜吧。


歸根到底,還是人類文明的基礎物理研究沒有重大的突破,靠化學燃料推動的航天技術,就算每天都派人登上月球,也只是石器時代的航天技術而已,還是少一點幹這種事情為妙。


貓先生內涵科普


印度探月發現水,日本探月發現空洞,難道我們中國探月就什麼也沒有做?這肯定是要被否定的。要我來說,我們四次探測器發射的意義遠大於這些。

從目前有價值方面來講,印度和日本的發現我們發現也可以,不發現也沒事,對於我國實際的探月工程部分來說根本沒有實際意義的幫助。你就像月球有水,雖然在這方面我不否定在這方面印度確實有過人之處,但是我們如果需要加入這方面的探測,那也不是難事。其實月球發現有水早在94年美國探測器就發現了。印度又推遲14年驗證美國的結論罷了。


現在而言,星球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整個太陽系不要說這麼微乎其微含水率的星球,就是水球都有。像木衛二,儲水量估計是地球30倍,名副其實的水球。

至於日本發現的月面早期火山活動造成的大坑洞,這也沒什麼好奇怪,像地球每天都有新奇事物發現,這又代表什麼,坑洞擺在那裡發現也是遲早的事。

下面我們來談談四次探月我國在做什麼,隨著各國航天科學力量的提升,月球很明顯是下一個人類資源的戰略地帶。就像月球驚人的氦3含量,是地球200多萬倍。可作為目前最清潔的核燃料,地球幾乎可以說沒有,只有500多千克算什麼?舉個例子,我國每年的發電量只單單煤炭用量就達50億噸,這如果換成氦3,只需要20多噸足夠。而月球單單表層土壤含量就高達100多萬噸。所以月球被譽為完美能源體。




而我國的探月工程也是分三步走,“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現在還在第一階段。這幾次發射探測主要的任務是對月球表面進行測繪,獲取月面三維圖,為登陸以後月球選擇合適地點和提供依據。同時探測器著陸分析月球土壤各有用元素的分佈情況,繪製分佈圖,特別是氦3,為以後建立的開採提供便捷。同時測量月球土壤厚度,各種太空環境的影響,為建立基地做準備。目前這些東西都是超計劃完成了。
所以雖然沒有發現什麼,但四次探月做的都是有意義的事。是為以後做鋪墊。像登陸月面,反正都要登,嫦娥四號我們就順帶著來了個月揹著陸,填補了世界月背登陸空白。從意義上來說,這比發現水發現坑更有意義。開採石油遠比發現石油困難!


壹點科譜


從公開的資料來看,我國探月並沒有新的重大發現,我國月球探測開始的比較晚一些,也沒有急著要有什麼特殊的成就,·而是按照我們自己的節奏發展。

月球是個很好的技術驗證平臺,就因為距離地球比較近。深空探測的第一步都是要在月球進行,我國航天在2000年之後才逐漸被世界所認可,載人飛行、空間站試驗艙、北斗組建都是在2000之後的事情了,在掌握了一些必須的技術後,才在2003年開啟嫦娥工程,由於發展比較晚,確實有不如人的地方。月球可能有水的結論最先是美國探測器注意到,直到2008年印度第一顆月球探測器發現月球有水。日本輝夜姬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上發現一個巨大的空洞,推測為月球形成後不久,熔岩形成熔通的巨大空洞結構。

我國幾次探月從容易獲得互聯網資料來看,目前並沒有新的重大發現,而是在以往別國探測的基礎上繼續研究,接下來的嫦娥5號、6號、7號,也是要去研究月球水的分佈,論整建設月球基地的可能性。但是主要卻嘗試了比較多新鮮的技術,比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假設通訊途徑,在月球背面著陸、巡視以及進行低頻射電信號探測,可能驗證技術的目的更為主要,以月球為平臺試驗了各種技術,我國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入火星探測的行列,在2020年前後就要進行火星探測,並有希望一次性完成火星探測的“繞、落、巡”。

我國四次月球探測也不是沒有任何研究成果,進行了太陽風研究、月球氦-3分佈及受太陽風和影響等,具體的細節就只有去查閱專門的論文了,相對於月球有水那樣的新聞,我國探測的成果關注度可能也低一些,有興趣可以去查一下,月球探測活動不管有沒有新的重大發現,都不是在做無用功。


來看世界呀


人類對月球的探測已經有60年的歷史,並且50年前還有人類成功登上月球。隨著不斷有探測器飛往月球對其進行探測,人類逐漸深入瞭解這個地球近鄰的情況。

在1994年,NASA的探測器已經注意到月球表面上有水存在的痕跡。而在2008年,天文學家在阿波羅15號的月球岩石樣本中檢測到了存在水的證據。同年。印度的第一艘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進一步確認月球上存在水。在2009年,NASA把一個探測器撞上月球極地,結果在撞擊物種發現到了水。

日本的月亮女神號在2007年至2009年期間對月球進行了探測,基本該探測器的數據,天文學家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個50公里長、100米寬的巨洞。分析表明,這個巨大空洞應該是35億年前月球上的火山活動所形成的熔岩管。該巨洞可作為宇航員登陸月球的基地,因為它可以起到阻隔極端溫度和宇宙輻射的作用。

自從2007年發射嫦娥一號以來,我國已經先後發射過四個月球探測器,其中嫦娥三號在月球正面著陸,而嫦娥四號創造了人類的歷史,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嫦娥一號和二號的主要任務是對月球表面進行測繪,為未來的登月選好著陸點。嫦娥三號主要是驗證無人登月技術,並開展相關科學探測。嫦娥四號進一步驗證了無人登月技術,並且測試月球背面的通信技術,以及開展一系列的科學探測。

至於我國的探月任務有什麼重大科學新發現,從公開的資料來看並沒有。這也很正常,因為月球本身非常荒涼,那上面沒有太多有待發現的未知東西,例如,外星生命之類的。早前的探月任務也沒有取得多麼重大的科學發現,即便是當年耗資巨大的阿波羅載人登月任務也是如此。對於此前沒有近距離探測過月球的我國而言,月球的一切都是充滿未知,對月球所做的各種測繪就是我國對月球的發現。

我國目前的探月任務更多的是做好技術積累,以為未來的載人登月以及深空探測打下基礎。只有足夠的技術積累,未來才有可能在太空領域獲得更大的科學成果。


火星一號


印度探月發現並證實月球表面有水,日本發現月球巨大空洞,中國四次探月都發現了什麼?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然天體,人類對月球一直抱有極大的好奇心!當然人類往月球發射的探測器也是最多的,從另外一個意義上來說,月球的是除了地球以外被圍觀得最徹底的!

1.月球探測器:73,現在應該不止了,統計的時候“嫦娥四號”和以色列探測器都尚未發射!

2.金星探測器:43

3.火星探測器:42,現在是43了,因為製圖時“洞察號”還沒有發射!

當然這和地球沒法比,因為從1957年第一顆衛星之後,難以計數的航天器曾經在地球軌道上運行過又隕落,甚至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衛星掠過天際!

一、月球有水一說

上圖是月球勘探者的中資光譜儀對月球南北極附近水冰分佈成像圖,藍色表示越多,紅色則表示越少!我們可以從上圖中瞭解到月球水冰量分佈區域還是不小的!說到月球勘探者號,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下這個探測器:

月球勘探者探測器(Lunar Prospector)是NASA在1998年1月7日發射的“發現計劃”中的第三個探測器!它運行在月球極軌觀測軌道,很明顯這是普查月面的軌道設計!為什麼要特別指出它的發射時間?那是因為月球有水這事跟印度的月球探測器沒半毛錢關係,人家都已經發現了,你有必要再告訴大家一次嗎?當然真相是印度2008年發射的“月船一號”未達設計壽命即失去聯繫,也並沒有發現水!

二、月球的巨大空洞!

上圖是日本探測器“輝夜”發現的這個長約50公里的巨大空洞與它在月面的位置,推測是早期月球的熔岩管道,這種結構在地球上也比較多見,只是地球存在強大的風化作用,比較容易坍塌!而月球則是高度真空條件,任何不會被月震破壞的結構都可能永久保存下來!

三、中國月球探測

從嫦娥一號開始到嫦娥四號,以及年底要發射的嫦娥五號等,一直以來中國的探月計劃是雷聲大雨滴小,這也許是給大家的感覺,畢竟中國人並不喜歡張揚,除了每次發射前的關注度以外,後期成果上探月工程辦公室似乎宣傳力度上是不夠的,甚至我們有一個意見,就是探月官方比較內斂,極少用“標題黨”來形容我們發現的成果,即使是重大新聞關注度也是不溫不火,這和日本、印度以及NASA一貫以來的操作並不相同!這一點我們真得學習再三,我們的科技進步也必須要讓大眾瞭解!

繞落回中也就回還沒有實施!

二號的的主要成果

三號搭載的設備

三號的月基光學望遠鏡發現月球的外逸層水含量的證據,取得的值比哈勃望遠鏡的探測數據要低上2個數量級,這說明了之前判斷的月球存在大量水分子的假說!

跟其他探測器比起來,中國的探月計劃是系統性的,綜合方面要比除了美國俄羅斯之外任何一家都有詳盡得多,並且還有後續跟進,這在就一兩個亮點的其他探月計劃相比完全不在同一個數量級!各位不要妄自菲薄,我們有源源不斷的後續,不會像人家那樣東打一槍,西放一炮!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人類發射的第一顆月球探測器是在1959年,前蘇聯的月球一號近距離飛躍月球表面,人類的探月曆史已經有60年了。尤其是上個世紀美蘇冷戰太空競賽的時候,向月球發射了大量的探測器,有無人探測器、載人登月、無人探測採集月球樣本返回地球。

月球極地水冰的存在

雖然科學家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預測月球上的永久陰影區可能存在水冰,但是美蘇的數十個月球探測器和載人登月都沒有發現水冰存在的證據。而科學家發現月球表面存在水的證據要歸功於印度的“月船一號”繞月探測器,這艘探測器2008年10月20日發射成功,2009年8月29日失去聯繫,目前仍在繞月運動。

圖:左圖是月球南極,右圖是月球北極,淡藍色表示存在水冰的地方。圖源:NASA

但是一年的探測“月船一號”在月球表面光譜中發現了水元素的譜線,後來由夏威夷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對“月船1號”探測器攜帶的月球礦物質繪圖儀所得到的數據,確定了水冰的存在。

月球空洞的發現

2017年10月18日日本的空間研究機構根據他們的月球探測器“月亮女神號”所搭載的無線電雷達和激光測距系統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了在月球表面存在很多巨大的空洞,根據探測發現其中的一個最大的空洞全長接近50公里,這種空洞的形成可能跟35億年前月球表面火山活動脫不了關係。

科學家認為這個巨大空洞的發現可能有助於人類未來在月球建立月球基地,這裡是最佳的“避難”場所。

我國的嫦娥工程探測月球

目前為止我國已經發射了嫦娥一號至嫦娥四號四個探測器,嫦娥一號2007年發射成功2009年撞月,主要任務是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地形圖分辨率達到120米,這是人類首次繪製月球立體地形圖,最主要的是積累探月經驗;嫦娥二號2010年發射,著重探測了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虹灣,2014年的時候嫦娥二號和地球距離超過1億公里,這是目前為止中國探測器之最。

嫦娥三號是中國第一顆登陸月球的探測器攜帶了月球車玉兔號,嫦娥三號獲得首副月球剖面圖:

應用月基光學望遠鏡探測到月球外逸層水含量的最新成果,所測的值比哈勃望遠鏡的探測數據低2個數量級,同時修正了國外得出的月球上有大量水分子存在的結論。

最新一次探月是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為後續的落月返回、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積累經驗。



科學黑洞


印度當初發射的月船一號首先在月球的兩極發現了水分子,日本的月亮女神探測器確認月球火山地區存在多個地下空洞,這是由早期月球火山熔岩流動過程中形成的這些空洞。

那我們國家的探月工程發現了什麼呢?

你看看吧,別人的國家月球探測你都知道成果,居然我們國家的探月成果你卻不知道了,2004年我們國家正式開展探月工程,2007年發射嫦娥一號,這是第一步,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測量月表元素種類數量與丰度,測量月壤厚度,瞭解月球土壤特性,瞭解地月太空環境,為以後登月打下基礎。

第二步,2010年,嫦娥二號,順利成為世界第三個造訪日地拉格朗日L2點的國家,實現150萬公里遠距離測控通信,獲取了高分辨率全月球圖像,為嫦娥三號做準備。

第三步,嫦娥三號,2013年,軟著陸月球表面,玉兔月球車。

第四步,嫦娥四號,2018年,嫦娥四號著陸器、玉兔二號月球車,第一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月球背面的環境以及月壤,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實現國際上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中繼通信。

可以看出一環扣著一環,一步步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穩紮穩打。

印度、日本他們發現的都是小發現,都是繞月觀測發現的,從來沒有軟著陸月球巡視探測過,而我們的探測工程實現了一系列的國際首次,也是世界上第三個可以月面軟著陸的國家,無論從哪方面來講,我國都是世界上探索太空的主力軍,而日本與印度只能算作是第二梯隊。

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探討。我是科幻船塢,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


科學船塢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之一就是不經過實踐活動哪裡能得來真知?我一直很疑惑,印度和日本沒有登陸過月球表面,僅分別靠“月船一號”探測器和“月亮女神號”探測器就能超越三個前輩獲得這麼大的進展,不得不說厲害。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並非標題說的那麼籠統,所謂的印度發現月表有水指的是月球的兩極地區確實有水冰的存在,而日本所發現的月球巨大空洞也不是說月球存在空心,而是月表有疑似火山活動所留下的洞穴以及熔岩管,小地認為這裡其實用“孔洞”更為貼切。

實際上,關於月球表面有水以及有過火山活動的報道已經是屢見不鮮了,而且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也是人類除了地球以外進行太空探索的第二個跳板,在半個多世紀的對月探測和研究中,對月球的認識逐步加深,並且從飛船帶回的月球岩石標本中發現了水存在的痕跡,同時也證明了,月球的表面被火山熔岩層所覆蓋(月壤)。

中國的探月工程(名為嫦娥工程),正式起步於2004年3月1日,整個工程共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簡單的說就是“繞、落、回”,目前已經進行到第二步。

我國的探月工程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迅速,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標誌了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主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三年之後的2010年嫦娥二號衛星成功發射,我國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技術,2013年年底我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順利抵達月球表面,我國又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月面軟著陸和月面巡視探測的國家,而2019年1月3日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背”成功著陸,標誌著人類首次開啟了對“月背”的探索,也掀起了探月的新一輪高潮,隨後一些國家相繼做出反應,而美國宣佈5年內重返月球。

可以說,我國探月工程的各項任務順利開展,是與我國的國情分不開的,一方面體現出了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另一方面體現出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深刻的哲學道理,在探月過程中我國的科學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學管理模式和方法,同時也掌握了一系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科學管理貫穿於整個探測工程,相信在未來的科學探測中,一定會取得更多豐碩的成果。

所以,我們還是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