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皇帝是弒父、兄而上位的?

善小閣主人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要說歷史上通過弒兄弒父而上位者,多不是勝數,比如春秋早期的王族弒君傳統,著名的玄武門之變,還有朱溫也是被兒子朱友珪所殺,這些都是被實錘的。當然還有傳說中的楊廣弒父,宋朝開國時期的燭影斧聲,甚至明仁宗之死也說和宣宗有一定關係,更離譜的還有雍正弒父的說法!

而這些實錘的帝王,大多比較有作為,因為他們弒父、弒兄的也代表了流淌在骨子裡的野心,即位之後對內開創治世,對外開疆拓土!

看他們的弒父、弒兄的過程,以及即位之後的功績就可以看出來!

春秋楚國

楚武王

他是通過殺侄子(兄長之子)而上位,即位之後僭越稱王、滅權亡隨。在政治上率先攻國為縣,開楚國強盛先河,也因此楚武王被稱為春秋三小霸之一。

楚成王

為楚文王之子,殺兄長楚堵敖即位,在位期間重用子文為令尹,使得彼時之楚,更顯強盛,拓地千里,先後攻滅貳、谷、絞、弦、黃、英、蔣、道、柏、房、軫、夔等國,一時間宛若霸主之姿。

楚穆王

因為楚成王晚年想改立太子,以至於當時的太子商臣帶兵包圍了王宮,儘管成王假借熊掌來拖延時間,也沒有挽救到自己的性命,後被商臣弒殺。其即位是為穆王,他就是鼎鼎大名楚莊王的父親。即位之後力圖改變楚國在城濮之戰後面對晉國的劣勢,蓄謀北上爭霸,先後攻滅江、六、蓼等國,進一步控制了江淮地區,為莊王稱霸諸侯打下了基礎!

楚靈王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主人公,雖然荒淫,但是前期得益於康王的餘威,而和晉國並霸,也因為外部安定的環境才滋生了靈王的驕奢之聲!

除了楚國之外,要說最著名的弒兄殺弟事件就是唐朝的玄武門之變了。

明君的千古罵名-玄武門之變

源於李唐開國,李世民功勞最顯,更因為功被封為天策上將,甚至李淵時而拿所謂的太子之位吊著他,以至於李世民野心隨著實力漸長,到武德九年(626),和太子黨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李世民先下手為強,重兵埋伏於玄武門,趁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之時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成為太子的唯一人選,李淵也迫於形勢,很快把皇位傳給李世民,退位為太上皇。李淵退位後,也許是抗議,也許是其他原因,給李世民生了很多便宜弟弟!

而李世民也許是懺悔,也許是愧疚,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在眾多賢臣的輔佐下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得唐王朝更上一層樓。李世民也成為和秦皇漢武齊名的又一位偉大帝王。

而朱友珪就比較水了,雖然弒父,但是最終也被兄弟所殺,無緣帝位。後梁也在這些內亂中於公元923年滅亡,僅立國十六年!

縱觀歷史上所有弒父弒君而上位者,大多具有一定的野心和能力,他們將這份心智用於治國,多能開創盛世,就如楚國早期的楚王、唐太宗李世民等!


日月千年依舊


一、秦二世胡亥

秦始皇病逝,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開始皇賜給公子扶蘇的那封已封好的信。謊稱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遺詔,立皇子胡亥為太子。又寫了一封信給公子扶蘇、蒙恬,列舉他們的罪狀,賜命他們自殺。扶蘇死後,胡亥繼位,為秦二世

二、昭武皇帝劉聰

劉和即位後,受宗正呼延攸、衛尉劉銳及素來厭惡劉聰的侍中劉乘進言唆擺,決意除去當時擁兵十萬的劉聰。劉和不久就採取行動,但因劉聰有備而戰,最終劉聰率軍從西明門攻進皇宮,並於光極殿西室殺害劉和,又收捕逃到南宮的呼延攸等人,並將他們斬首示眾。劉和死後,群臣請劉聰繼位,劉聰以其弟北海王 劉乂是單皇后之子而讓位給他,但劉乂仍堅持由劉聰繼位。劉聰最終答應,並說要在劉乂長大後將皇位讓給他,登位後即立劉乂為皇太弟,並改元 光興,尊劉淵妻單氏為 皇太后,其母張氏為 帝太后,領大單于、 大司徒,立妻呼延氏為皇后,以子 劉粲為撫軍大將軍, 都督中外諸軍事。

三、宋孝武帝劉駿

元嘉三十年(453年)正月,太子劉劭發動叛亂弒殺了文帝,而此時劉駿正受詔為徵南將軍、散騎常侍,統率軍隊在五洲(今湖北浠水西南),征討叛亂的西陽蠻族。在建康弒父自立的劉劭寫密信給輔助劉駿軍事的沈慶之,讓他殺死劉駿。沈慶之便拿著劉劭的信前去求見劉駿,將劉劭寫給他的書信呈上。劉駿閱後請求與母親辭別,沈慶之連忙說道:“下官蒙受先帝的厚恩,常常想要報答,怎麼能做對不起殿下的事呢?今天的事情,只是要看力量如何,殿下不用擔心。”而後劉駿與沈慶之商議起兵討逆的事,商議完後,劉駿鄭重地道:“家國的安危,就拜託將軍了。”於是任命沈慶之為徵虜將軍、武昌內史,領府司馬,進行部署,安排起兵之事。不久,劉駿從江陵起兵,率軍討伐劉劭,先後攻克南洲,溧州等地。至新亭修建營壘擊敗劉劭軍直逼建康,於是臧質等人響應,同舉義旗,建康的禁軍很快便被劉駿的軍隊擊潰。五月劉駿攻下建康,斬皇帝劉劭及二兄劉濬。劉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四、南朝宋第四任皇帝劉劭

劉劭(424-453年),字休遠,彭城綏輿裡(今江蘇徐州市銅山區)人。南朝宋第四任皇帝,宋文帝劉義隆嫡長子,母為皇后袁齊媯。

愛讀史書,尤喜武事。六歲時,冊立為皇太子,深受宋文帝寵愛。反對元嘉北伐,私行巫蠱之術,導致宋文帝廢立之意。元嘉三十年,聯合始興王劉濬發動宮廷政變,弒父奪位,年號太初。

五、隋煬帝楊廣

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立長子楊勇為太子,次子楊廣為晉王。楊廣少時聰慧過人,甚得父母歡心,他對楊勇心懷妒恨,於是便與楊素等勾結欲奪太子位。楊廣知道獨孤皇后對楊勇尚奢華好女色不悅,於是便矯飾言行,崇尚儉素,不近女色,以博取父母好感,他又極力巴結朝中大臣,以圖樹立黨羽勢力。後來楊廣更在皇后面前譖言楊勇要加害於己,文帝終於在開皇三十年(600年),下詔廢太子楊勇為庶人,改立楊廣為太子。及後文帝病,楊素把持朝政,楊廣更急欲登基。仁壽四年(604年),文帝突然死去,於是楊廣即位,是為煬帝。文帝之死相傳是楊廣與楊素合謀暗害的。煬帝即位後,馬上假傳文帝遺詔,派人縊殺楊勇。楊廣之弟漢王楊諒於幷州起兵反。煬帝即令楊素率兵鎮壓楊諒,楊諒降後被幽禁死去。不久煬帝又派人毒死楊勇諸子,清除了家族中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對手,以圖穩坐江山。

六、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弒兄上位史稱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7日)當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在李家父子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配合默契,直到唐朝建立。高祖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經過長期的鬥爭,李世民集團逐步佔上風,最終李世民設計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被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七、宋太宗趙光義

這段歷史典故叫斧聲燭影。斧聲燭影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

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召次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宋太祖二弟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收買王繼恩為心腹,當他得知太祖病重後,既與親信程玄德在晉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繼恩奉詔後並未去召太祖的次子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趙光義.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寢殿.王繼恩回宮,宋皇后既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宋皇后見趙光義已到,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只得以對皇帝稱呼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答以:"共保富貴,勿憂也!"史載,趙光義進入宋太祖寢殿後,"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

凡客老梁


中國歷史上弒父殺兄上位的皇帝不少,下面簡要列舉幾個,以供讀者鑑讀。

第一位我們要說的是南北朝時期北魏道武帝的次子拓跋紹,他的母親是賀夫人。賀夫人因為得罪了道武帝,要被處死,但因為天色已晚所以就沒有立即執行,賀夫人只是暫時被關了起來。


但這一關不要緊,賀夫人秘密託人告訴了自己的兒子拓跋紹。拓跋紹得知母親要被父親處死,於是和武將宦官等一番謀劃,深夜秘密潛入皇宮把道武帝給殺了。之後,拓跋紹就想假奉詔書自己當皇帝。但是道武帝的長子不幹了,於是和大臣及宮廷衛隊合作把拓跋紹抓了起來,然後處死了。拓跋紹死時才十六歲。

第二位要說的還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位皇帝,此人是南朝宋的第四位皇帝宋元帝劉劭。劉劭是宋文帝劉義隆的長子,此人還算有一些才華和學問,起初被立為太子。


但453年因為因巫蠱之事,宋文帝要廢了劉劭的太子之位。但劉劭得知後,和二弟始興王劉浚合謀,深夜率兵進宮把劉義隆給殺了。劉義隆死後,劉劭自立為帝。劉劭雖然弒父篡位成功,但卻因為弒父導致眾叛親離,最後只在位三個月就被三弟武陵王劉駿以討逆的名義打敗,最後劉劭被俘被殺。

第三個我們要說的就是隋煬帝楊廣了,其實楊廣殺死自己的父親也有一定的被逼無奈原因。當時隋文帝楊堅病重在床,楊廣的所作所為讓楊堅又有了重立前太子楊勇的打算。


楊廣聽說後,先下手為強,來了個弒父篡位。楊廣雖然篡位成功,但他卻把隋朝帶向了滅亡的深淵。最後楊廣也被宇文化及殺害。

弒父殺兄篡位,是王朝歷史上的常有之事。不過這種逆天理滅人性的行為,往往發生在分裂時期或者王朝的中晚期。處在盛世時期的王朝,往往都是各方面很和諧的。


貓爺歷史觀


首先要說楚穆王,楚穆王是中國歷史上弒父上位第一人。楚穆王(?—公元前614年),羋姓,熊氏,名商臣,楚成王熊惲長子,生母不詳,春秋時期楚國第21位君主(前625年—前614年在位)。

公元前630年前後,楚成王想立長子商臣為太子,徵求令尹斗子上的意見,斗子上說:“商臣這個人,眼睛像胡蜂,聲音像豺狼,是一個殘忍的人,不能立為太子。”,但楚成王沒有聽從,依然立商臣為太子。

公元前626年,商臣犯了過錯,楚成王大怒,要廢其太子之位,改立另一個兒子熊職為太子,商臣得知消息後便決定發動宮廷政變。同年,商臣率領手下的禁衛軍,趁夜色攻入楚成王的寢宮,逼迫楚成王自殺,楚成王請求吃了剛下鍋的熊掌以後再死,其實是想拖延時間,等待救援,但兇殘的商臣沒有答應,楚成王隨即上吊自殺,次日商臣宣佈登基為王,是為楚穆王。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便是 劉劭, 劉劭(424年-453年),字休遠,南朝宋第四任皇帝,宋文帝劉義隆長子,宋孝武帝劉駿、宋明帝劉彧長兄。

劉劭六歲時被立為皇太子,在太子位二十餘年,深受文帝寵愛。後因反對北伐,與文帝產生矛盾,在女巫嚴道育的唆使下私行巫蠱之術,使得文帝有了廢立太子之意。他遂與始興王劉濬合謀,於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搶先發動宮廷政變,率東宮衛隊闖宮弒父,隨即自立為帝,改元太初。但在位僅三個月,便在其弟孝武帝劉駿的討伐下兵敗被殺,時年三十歲。

劉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通過“弒父”手段奪取皇位的皇帝,其弒逆之舉受到當時及後世的一致貶斥。孝武帝劉駿稱“生民以來,未聞斯禍”,謝莊則稱“窮弒極逆,開闢未聞”。沈約在《宋書》中稱劉劭為“元兇”,將他和劉濬一同列入《二兇傳》。後世史家也都以“元兇劭”、“賊劭”、“逆劭”相稱,不承認他是南朝宋的正統皇帝。當時南朝民間流傳的一首歌謠“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便是對這段歷史的諷刺




白玉獅子


楊廣弒父奪位本是偶然,被逼的。當時隋文帝身患重病,年少的楊廣秘密寫信問楊素,萬一楊堅去世該怎麼登基。結果,楊素回信落到楊堅手裡。與此同時,宣華夫人稱楊廣調戲她,這兩件事加起來令隋文帝震怒,楊廣被逼無奈只能弒父奪位。

楊廣是楊堅和獨孤皇后次子,太子楊勇被廢后,順其自然就是楊廣繼位。



藍然娛樂


1、弒君篡唐的朱溫

朱溫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開啟者,後梁政權的建立者。

早年,朱溫參加了黃巢起義,因作戰勇猛,他在黃巢建立的大齊政權中累官至同州防禦使。公元882年九月,朱溫受命與唐軍交戰,因兵寡,屢戰屢敗。受部下勸說,朱溫殺死通州監軍使嚴實,率同州全境降唐,反過來與黃巢起義軍作戰。

黃巢起義最終被朱溫和另一節度使李克用合力剿滅。朱溫累功封爵梁王,位極人臣。

隨著地位和勢力的提升,朱溫的野心也變的越來越大,篡唐之心漸生。恰逢朝中宦官做亂,劫持了唐昭宗,朱溫抓住機會,遂效仿三國時期的董卓,帶兵入朝將作亂的宦官全部誅殺。朱溫救出昭宗後,立即將其控制在手,他如願以償成為了朝廷的實際掌權人。

904年,朱溫逼迫昭宗遷都洛陽,不久後,又殺死昭宗,另立昭宗之子李柷為帝,史稱唐哀宗。

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哀宗,自己稱帝,改名朱晃,定國號為梁,都開封,改元開平,是為梁太祖。歷史上把朱溫建立的梁朝政權稱為“後梁”。

朱溫在位五年,後被其子朱友珪所殺。

朱溫扒灰

2、弒父登基的朱友硅

朱友珪是後梁第二位皇帝、太祖朱溫第三子。

朱溫的長子朱友裕早亡,次子為朱友文,本名康勤,是朱溫的養子;三子即朱友珪。

朱溫滅唐建梁後,久未冊立太子。其長子早亡,次子非親生,當時最有希望被立為太子的便是三子朱友珪硅。但因為朱友珪的母親出身營妓,地位實在太過卑賤,朱溫無意立朱友珪為太子。

朱溫自正妻張皇后去世後,就變得荒淫無度,不但廣納美女充實後宮,還經常召兒子們的妻妾入宮侍奉。其養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頗有姿色,朱溫對其極為寵愛。王氏在朱溫面前,極力為丈夫爭取太子之位,最終,讓朱溫意動了。

912年,朱溫生了重病,召王氏與朱友珪的妻子張氏入宮侍奉。朱溫對王氏說:“朕知大限將至,欲傳位於友文,汝速攜玉璽去東都將友文召回。”

王氏聞言喜不自禁,立即起身前往東都。張氏得知朱溫要傳位給養子友文,回家後就對丈夫朱友珪說:“皇帝把傳國之寶給了王氏,叫她到東都召朱友文了。”

朱友珪覬覦太子之位已久,如今朱溫要傳位給朱友文,朱友珪自然不服。又因為朱友珪母親的出身,朱溫對朱友珪一向刻薄。新仇舊恨湧上心頭,朱友珪一衝動,便以探病為名,連夜帶親信將士混進皇宮,將朱溫弒殺。

隨後,朱友珪秘不發喪,假傳朱溫聖旨,說是朱友文陰謀叛亂,派兵夜襲皇宮,幸虧朱友珪極力剿賊,才平滅叛亂。冊封朱友珪為太子,將朱友文處死。

四天後,朱友珪宣佈朱溫病逝,他本人登基繼位,成為後梁第二位皇帝。

朱友珪弒父

3.殺兄上位的朱友貞

後梁末帝朱友貞是朱溫的四子,朱友珪的弟弟。其兄朱友珪弒父繼位後,開封尹。

因為朱友珪是憑藉政變弒父繼位的,無孝無義,群臣都對他意見很大。

公元913年,朱友貞與趙巖等密謀推翻朱友珪。二月,他們以“除凶逆,復大仇”為旗號,聯合魏博節度使楊師厚起兵,對朱友珪興師問罪。後發動洛陽禁軍兵變,逼迫朱友珪自殺,朱友貞即帝位,改名為鍠,後再改名為瑱。因為朱友貞是後梁最後一位皇帝,史稱其為梁末帝。

公元923年,後梁被後唐所滅,朱友貞自殺身亡,時年36歲。

在五代,朱友貞是通過兵變奪取皇位的第一人,為以後的兵變提供了效仿的先例。

4、戮弟繼位的李從珂

李從珂是後唐第四位皇帝,也是最後一位皇帝,史稱後唐末帝或後唐廢帝。他本姓王,其父早亡,與母親魏氏相依為命。在他十歲那年,還是騎將的後唐明宗李嗣源路過平山時,見魏氏貌美,於是掠為妻子,李從珂也隨之被擄,成為李嗣源的養子,賜姓李,名從珂。

後來,明宗李嗣源發動叛亂,奪了後梁開國皇帝李存勖的皇位,李從珂被封為璐王。

李嗣源死後,三子李從厚繼位,即後梁愍宗。當時,李從珂在朝內勢力極大,位極人臣。李從厚對李從珂這位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極為猜忌。登基不久,李從厚先解除了李從珂兒子李重吉的禁軍職權,改放外任,並把李從珂早年出家為尼的女兒召回宮中。後來,李從厚又下詔,將李從珂從鳳翔軍節度使調任為河東節度使。

李從珂接到旨意後,知道自己受到了新帝的猜忌,心中對李從厚極為不滿,也不願離開鳳翔。有部下也勸說他,您已遭到皇帝猜忌,若離開鳳翔,必凶多吉少。於是,李從珂下定決心起兵謀反。

公元934年,李從珂以“清君側、除奸臣”的名號,在鳳翔起兵。叛軍攻進洛陽後,愍帝李從厚逃亡,至衛州,被帶兵入朝的石敬瑭軟禁。李從珂逼迫曹太后下懿旨,廢愍帝,改立自己為帝。不久,又命一名官員趕赴衛州,將李從厚鴆殺。

公元936年,石敬瑭謀反,叛軍攻進洛陽,李從珂見大勢已去,帶著傳國玉璽,與曹太后、劉皇后以及兒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五代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更迭,統治中原地區,同時, 中原地區之外也存在過許多 割據政權,其中前蜀、 後蜀、 吳、 南唐、 吳越、 閩、 楚、 南漢、 南平( 荊南)、 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統稱十國。

十國當中,也有很多君主是依靠血腥手段上位的。

5、王延鈞弒兄

王延鈞是閔國第三位君主,開國君主王審知的次子。王審知死後,其長子王延翰繼位。王延翰驕奢淫逸、生性殘暴,對待兄弟毫無親情,經常行欺壓之事。因此,公元926年,王延翰之弟王延鈞王延稟聯兵反叛,進攻閔國都城。王延翰兵敗被俘。王延鈞下令將王延翰斬首,隨後即位,史稱閩嗣主。

6、王繼鵬弒父奪權

王繼鵬,閩國第四位君主,王延鈞之子,原封福王。935年,王繼鵬發動政變,弒殺其父王延鈞,繼位稱帝,改名為王昶,史稱閩康宗。

7、朱文進弒君篡位

朱文進是閔國第六位君主。他本非皇室子弟,他能成為君主,乃是弒君奪權。但因為其登基後未改國號,後又被王氏宗室復辟,因此,歷史上仍將其列為閔國君主。

閔國第五位君主,是王繼鵬的叔叔王延羲。王繼鵬在位時,朱文進任拱宸都軍使。939年,閔國大將連重遇協同朱文進發動叛亂,殺死王繼鵬,迎立王繼鵬的叔叔王延羲繼位。後來,朱文進和連重遇擔心王延羲追究他們殺害王繼鵬之罪,便再次發動叛亂,將王延羲弒殺。連重遇推舉朱文進繼位,史稱朱文進為閔武帝。

8、馬希萼殺弟

馬希萼是南楚政權的第五位君主,南楚第四位君主馬希廣的哥哥。

南楚開國君主為武穆王馬殷。穆王在位23年,去世後,次子馬希聲繼位。馬希聲在位僅兩年便病逝,其弟馬希範繼位。馬希範在位15年,去世後,按照兄終弟及的祖訓,應有其弟弟當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繼位,但大臣們卻擁立了希萼之弟希廣繼位。馬希萼對此頗有怨言。

949年,馬希萼受其弟馬希崇挑唆,發動叛亂,但未成功。馬希萼戰敗逃亡,馬希廣以不願傷其兄長為由,放棄追擊。950年,馬希萼勾結蠻族軍隊,再次攻擊馬希廣。這次,他成功攻進了楚國都城潭州,生擒馬希廣,不久之後,又將馬希廣賜死。

9、劉晟弒兄

劉晟原名劉弘熙,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漢政權第三位君主,南漢第二位君主劉玢的弟弟。

劉玢在位時驕傲奢侈,荒淫無度、政事廢弛。其弟劉晟欲取而代之。943年,劉晟尋力士數人,在劉玢的宴會上表演角力,當晚宴會結束,劉玢大醉,劉晟即命力士抓住劉玢,摧擊其前胸,使其斃命。劉晟遂繼位。

縱觀五代十國時期,多有以下尅上的謀反之事發生。很多人,都是踩著主上與親人的鮮血登上君主之位的。但是,這些以謀反上位之人,卻往往又被他人謀反,以致身死。正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