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軍為何能擊敗北洋軍閥?黃埔軍校設特殊課程,成必勝因素


1926年7月,北伐軍在廣東誓師出征,其前鋒部隊一舉攻入湖南腹地。在後續的作戰中,北伐軍勢如破竹,打得北洋軍閥損兵折將。那麼,人類並不佔優的北伐軍,憑什麼可以擊敗規模龐大的北洋軍閥呢?

首先是北洋軍閥之間不和。無論是吳佩孚、孫傳芳,還是張作霖、馮玉祥、閻錫山,都是典型的軍閥心態。他們只計較自家利益得失,都想著怎樣把對方吞併。各派系之間,經常是一言不合就開打。

當時的《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期之分裂。中央之對於各省,猶東周之對於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鬥,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

北洋軍閥之間的混戰,給北伐軍創造了戰機。針對北洋軍派系間的混鬥,北伐軍決定採用分而化之、各個擊破的方法。他們先打吳佩孚,再攻孫傳芳,然後聯合馮玉祥和閻老西,僅僅數月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淮河流域,最後逼得張作霖不得不從北平退回東北。

其次,在武器裝備上,北伐軍也更勝一籌。北伐軍接收了來自蘇聯的大批軍火援助,而北洋軍閥因為西方對中國禁運軍火,缺乏先進的武器裝備,北洋軍與北伐軍作戰時明顯火力不足。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軍隊內部建設的差異。革命軍創立了自己的軍事院校即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和其它軍校不同,其課程除了軍事科目外還有政治課。可以說,這是北伐軍和其他軍閥的標誌性區別之一。

一支軍隊究竟為誰而戰、為什麼而戰,是黃埔軍校政治課的核心主題。不要小瞧這一點,正因為黃埔軍校的學生從中找到了革命理想,知道為主義而戰,打仗才不惜命,進而戰無不勝。

相反,北洋軍閥是典型的封建軍隊。從高層講,軍官只知升官發財,擅打順風仗,遇到阻礙就畏縮不前,貪生怕死。底層士兵則是抱著賣命掙錢的心,經常打幾槍就完事,實在打不過就投降,跳槽到下家繼續掙軍餉。這樣的北洋軍遇到北伐軍,往往是一觸即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