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後,小麥葉片發黃,該如何管理?

鄉村隴原


冬小麥葉子發黃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幾種:

1、乾旱引起小麥葉發黃

當小麥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難以補償蒸騰消耗時,小麥體內水分收支平衡失調,其生長髮育受到影響變黃,嚴重時甚至導致小麥的死亡。田間表現為整個麥田發黃較一致,分櫱出生慢,葉色灰綠,生長緩慢或停滯,新葉短小,根小而細。

2、秸稈還田耕層淺

玉米秸稈還田,可以起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現在秸稈還田量大,耕層一般都不足20釐米,使田間部分小麥出苗後根系紮在疏鬆秸稈上,難以從土壤中吸收養分,造成麥苗發黃。

3、缺肥

小麥氮肥不足或磷肥不足會造成小麥發黃。很多朋友認為苗期不容易施肥,其實這是錯誤的概念,我們的化肥使用已進入科技時代,大家都在使用控釋肥、複合肥,然而秸稈還田的地塊在腐熟階段需要大量的銨態氮,控釋肥和複合肥在這個期間釋放的氮肥遠遠不夠,所以秸稈還田地塊除了正常施用控釋肥和複合肥以外還需要增施尿素每畝10-12公斤來保證秸稈腐熟需要的氮。

4、小麥播種密度較大

小麥播種密度較大,會造成小麥群體過大,影響到小麥光合作用,養分供應不足,導致葉片發黃。

5、持續低溫受凍害

持續低溫,光照時間少,小麥苗情整體較弱,受低溫凍害影響表現出葉黃。

6、整地粗放,鎮壓不實;這些問題主要出現在粘土地上,由於土壤粘度大,耕地後坷垃粉碎不好,造成播種後鎮壓不實,墒情揮發過快而導致出苗不全,墒情揮發太快而引起黃苗弱苗。

7、鹽鹼地;其實鹽鹼地是需要大量水分鎮壓才能高產,更多的農民朋友播種後不能及時管理造成地表鹽分加大,水分蒸發過快而引起黃苗、弱小和死苗。這類地塊可以採取中耕或則灌水開溝排鹽,降低土壤含鹽量。

8、病蟲害原因

小麥病蟲害主要有紋枯病、全蝕病和根腐病三種。它們都是真菌病害,發生初期都能表現黃葉,但病斑發生的部位和病斑形狀有所不同。紋枯病主要危害葉鞘;全蝕病主要危害莖基部和根部;根腐病只發生在根部。它們都是依靠土壤傳播的病害,地下害蟲也可以危害小麥造成黃葉。

9、除草劑危害,由前茬除草劑殘留危害。建議噴施蕓薹素、920、復硝芬鈉等緩解,有條件可以澆水增施尿素5-10公斤每畝,減輕藥害和危害。

當然還有天氣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危害,所以建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管理,把苗期危害降到***低點,從而增加收入。

防治措施

1、鎮壓保墒。由於耕層淺導致冬小變發黃的,在秸稈還田土地上種植冬小麥的一定要鎮壓保護,防止出現中空。而且必須澆越冬水,以踏實土壤,保苗安全越冬,還應在冬前和早春對發田進行鋤劃保墒。

2、適時施肥。遇到冬小麥因缺氮而發黃的情況,應在返青期追施尿素5kg/667m2左右,起身或拔節期再追施尿素12~15kg/667m2.及時葉面噴施1%~2%的尿素溶液2次,每次間隔7d,噴灑時間一般在晴天下午4;00以後或上午9:00以前,風雨天或正午不宜噴施。各小麥缺磷時,可施過磷酸鈣45~50kg/667m2也可以用磷酸二氫鉀200g兌水30kg葉面噴施或噴施2%~4%的過磷酸鈣溶液。冬小麥發現缺鉀症狀後一般追施10kg/667m2硫酸鉀做底肥或苗期結合追肥施入,或葉面噴灑1%的氯化鉀水溶液或0.2%~0.3%的磷酸二氧鉀水溶液,或在根際條施硫酸鉀5~7kg/667m2.

3、藥肥結合,促生根壯苗。由於播種過深導致麥苗發黃,苗弱的。補施氮磷肥或噴施葉面肥,小麥返青後及早追施尿素10~15kg/667m2,促進分櫱生成,提高根系發育,培育壯苗,增強抗性,促進麥苗儘快復壯。既要生根壯苗,又要殺菌,兩者配合使用***好。

以上就是冬小麥苗期發黃怎麼辦?冬小麥葉子發黃原因及防治措。小麥種植也要細心管理,不然也會影響到產量,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