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發起“節水行動”涵養“中華水塔”

青海發起“節水行動”涵養“中華水塔”

圖為青海三江源區域的水系。(資料圖)青海省水利廳

圖為青海三江源區域的水系。(資料圖)青海省水利廳

中新網西寧11月11日電 (張添福 談林明 張明)中新網記者11日從青海省水利廳獲悉,《青海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簡稱:《方案》)經青海省官方批准,目前已由多部門聯合印發。

青海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歐亞大陸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區域,是中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全省水資源總量達到629.3億立方米,素有“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的美譽。

青海发起“节水行动”涵养“中华水塔”

圖為碧玉般的黃河橫亙在青海高原。(資料圖) 張添福 攝

青海省水利廳廳長張世豐今年9月介紹,受青藏高原特殊區位制約,青海省水情可概括為“天上缺水、地上有水、貢獻了水、用不到水”。新中國成立以來,該省水利系統踐行“治青方略、水為大政”理念,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治水興水實踐。

《方案》明確了到2020年、2022年、2035年三個階段的主要目標,部署了加強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強農業節水增效、加強工業節水減排、加強城鎮節水降損、加強節水開源並進、加強科技創新引領6大重點行動。

青海发起“节水行动”涵养“中华水塔”

圖為青海尖扎境內的黃河河畔。(資料圖) 胡貴龍 攝

據中新網記者瞭解,《方案》提出目標,到2022年,建立覆蓋主要農作物、工業產品和生活服務業的先進用水定額體系,全省30%以上縣級行政區達到節水型社會標準,創建一批高效節水農業示範園,創建一批農業旱作示範典型等。到2035年,形成健全的節水政策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完善的市場調節機制、先進的技術支撐體系,實現水資源利用與城鎮發展規模、產業結構和空間佈局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方案》提出,要堅持多措並舉,分類施策,優化用水結構,轉變用水方式,全面推進各領域、各地區高效利用水資源,東部湟水流域、西部柴達木盆地率先突破,輻射帶動,以最小的水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方案》提出,要持續不斷涵養“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