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經報》聚焦威海 看我市如何邁進績效時代

11月7日,中國財經報以《山東威海全面邁進績效時代》為題,聚焦威海“預算績效”的管理。

“海邊人行步道建設工程因市裡統一規劃老海港碼頭整體改造暫停實施,這個項目預算金額是500萬元,今年只實施了部分項目,剩餘資金我們建議財政局收回統籌使用。”山東省威海市住建局財務科長在績效跟蹤中主動致電市財政局,要求調整預算。

今年,威海市實施第一次績效跟蹤,65個部門單位共確定自跟蹤項目110個,涉及金額11.43億元。像市住建局這樣主動要求財政局收回資金統籌使用的情況不在少數,部門單位的績效意識有了極大提高。

9月16日,威海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發佈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配套出臺市級部門單位預算績效管理辦法和市對下轉移支付資金預算績效管理辦法。

“這是2018年以來威海市出臺的第13個關於績效管理的制度辦法。”市財政局局長李峰介紹,“同中央和省的文件精神相比,我們的意見有很大創新,體現了威海特色。”

比如,提出了投融資項目逐步落實按效付費機制;在績效管理全覆蓋中,拓展細化了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項目的績效管理重點內容;提出了加快預算項目庫建設,推進績效信息標準化管理,深化大數據在績效管理和決策管理中的應用;提出要健全以績效為核心的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對事後獎補類資金,推動由事前安排向驗收評價後逐年壓茬安排轉變等。

提前謀劃 夯實基礎

威海市財政局將2018年作為“績效管理提升年”,以全面開花、齊頭並進、突出重點為原則,以夯基礎、重規範、提效率、上臺階為目標,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

“先做再說,打基礎很關鍵,局領導要求‘全員績效’,連辦公室、政工科都要一起學習。”績效管理科科長王國富介紹,“三年行動方案、工作規程、績效管理辦法等制度建設同時跟進。到目前為止,我們項目支出績效目標標準體系已基本建立起來。”

“打好基礎固然重要,但我們的績效管理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李峰強調。

威海市經濟運行大數據平臺是財政局近年來主抓的重要工作,在綜合治稅、政策分析方面獨樹一幟。尤其在新舊動能轉換專項資金政策績效評價項目中,威海市首次嘗試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評價26個領域資金,對11個進行了調整,支持企業“小升規”等4個領域資金被取消,1個暫緩實施。

今年,市醫保局擬設立城鄉居民長期護理險政策,市財政局利用大數據分析平臺,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將涉及的殘疾人、醫保慢病、大病醫療、居民醫保參保、貧困、低保人員共計300餘萬條信息彙總,進行多次建模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向市醫保局提出了基金安全、財政承受能力和社會風險等反饋建議。

“平臺中的數據是多維度、全方位的,降低了數據分析的誤差率,並且大數據建模分析結果非常客觀,是人工所不能及的。”市財政信息中心主任馬文傑說。

“預算+績效”合為一體

從傳統預算向績效預算轉型,按照績效理念做預算的意識是最難建立的。

為此,一方面,威海市財政局把培訓作為推進績效管理的抓手,從績效目標梳理到評價到事前績效評估再到今年的部門整體績效管理試點,全市所有部門的財務和業務人員至少輪訓了四遍,技術老師跟著部門一個項目一個項目過;另一方面,把項目庫建設作為推進績效管理的載體,研發績效管理信息系統,今年兩軌並一軌,兩個系統徹底把底端數據打通,從事前績效評估這一源頭進入預算項目庫,填報績效目標,將後期跟蹤和評價整個週期“一條龍”順下來。

“明年的目標是爭取連接集中支付系統,實現預算執行進度的自動跟蹤,同時打通市級與縣級數據,加強轉移支付資金的績效管理。”王國富表示,這樣一來,預算和績效想分都分不了,徹底解決“兩張皮”的問題。

“公開+考核”保駕護航

威海市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並不是從一開始就一帆風順的。部門剛開始填報績效目標的時候鬆鬆垮垮,績效自評很多都打95分以上。但是,當把績效目標和績效自評結果公開的時候,單位開始變得緊張起來。

“道路建設的群眾滿意度僅為60%,你看看老百姓能不能答應!中央和省級目標體系越來越健全,我們要求正向指標必須高於國家標準,反向指標要低於國家標準。”王國富強調。

自2018年以來,威海市將部門績效管理工作納入市級機關目標績效管理考核,每年選取前3名進行表彰,將來甚至要跟物質獎勵掛鉤,所以部門都特別重視,差零點零幾分也要向財政局要個“說法”。

“下一步,我們要將績效管理的關口往前移,在前端把無效、低效政策擋在門外,深挖大數據應用技術,推進涉企等重點領域政策整合。加快部門整體績效管理改革,因為部門整體績效管理處在政府預算績效管理和項目預算績效管理的中間地帶,是承上啟下的環節,非常關鍵。”李峰表示,距離中央提出2022年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績效管理體系的時間已經很近了,改革必須要積極地向縱深推進。(來源:中國財經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