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鼎銘:深受毛澤東讚揚的開明人士

對於李鼎銘這個名字,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這是因為那時大家都學習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他就是毛澤東《為人民服務》裡被讚揚的人物。

一、李鼎銘的早期活動

李鼎銘是陝西米脂縣人。早年曾在家鄉創辦國民高等小學,擔任校長。同時,他又開辦醫館,治病救人,醫術高明,群眾頗多讚譽。

1923年,李鼎銘擔任榆林道尹公署科長,1926年因病返回故里,一面行醫,一面為地方公益事業服務。例如,群眾與陝北鎮守使井嶽秀屬下一個專門敲詐勒索老百姓的所謂劇團發生衝突,打死了一名壞頭目。這時,李鼎銘挺身而出,站在群眾一邊,奔赴榆林找井嶽秀交涉,終於使事態平息。他還為維護本鄉群眾某些利益,經常與官府及城內豪紳據理相爭。由於他為人公正,主持正義,因而在當地群眾中聲望很高。

劉志丹等人在陝北創建紅軍時,國民黨軍曾多次進行“圍剿”。這期間,國民黨拉攏李鼎銘讓他擔任米東區“肅反”委員會主任。但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他的思想開始轉變。同時,由於他的學生郭洪濤(中共高級幹部)、艾楚楠、張漢武等人對他多次爭取,以及他的二兒子李力果早年參加革命的影響,他的思想繼續有較大的轉變。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就逐步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日的政治主張。

二、向邊區政府獻策

1941年11月6日,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第二屆第一次會議在延安開幕。這次會議上,李鼎銘當選為副議長(後經毛澤東提名,當選為邊區政府副主席)。在熱烈的掌聲中,李鼎銘拄著柺杖登上了主席臺,他從容不迫地發表演說,提出了“精兵簡政”的提案。

1941年和1942年是抗日根據地最艱苦的時期,如何渡過難關、克服財政經濟上的困難,是當時我們黨和政府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李鼎銘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根據自己在此之前深入到米脂、綏德和延安周邊各地進行的實地調查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主動跟姬伯雄、馬濟川、安文欽等11位參議員商量、醞釀,毅然以自己的名義,向大會提交了這一提案。

這一提案的主要內容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抗日救國大業,兵要精,政要簡,行政機構要以質勝量,提高工作效能。

這一提案提出後,立刻引起很大反響。正值抗日救國緊急關頭,敵人以大量兵力向我們進攻,此時精兵簡政,豈不是自己束手就擒?一些議員提出質疑。但毛澤東卻認為:“這個辦法很好,恰恰是改進我們的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良藥。”毛澤東在事先批閱各項提案時,就已注意到了李鼎銘的這一提案。他把重要的段落用紅筆圈就並摘錄在本子上,還加上了批語。

“精兵簡政”議案提交大會討論時,李鼎銘剛發完言,毛澤東就站起來,一邊鼓掌一邊走到臺前,極其深刻而生動地闡述了實行精兵簡政的必要性,對一些不正確的批評進行了反批評。他說,在抗戰初期,採取精兵主義自然是不對的,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全面抗戰已經四五年了,人民經濟有很大困難,而我們的大機關和不精幹的部隊,又不適合今天的戰爭環境。教條主義就是不管環境變了,還是死啃不合時宜的條文。同時對黨內同志的宗派主義情緒進行了批評,嚴肅地指出,我們的黨是為人民服務的,不論誰提出的意見,只要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辦。

11月18日,“精兵簡政”這一議案終於在參議會上通過了。毛澤東還為《解放日報》寫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論,社論說:“……假若我們縮小自己的機構,使兵精政簡,我們的戰爭機構雖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魚大水小的矛盾,使我們的戰爭機構適合戰爭的情況,我們就將顯得越發有力量,我們就不會被敵人戰勝,而要最後地戰勝敵人。”此後,不僅陝甘寧邊區實行了精兵簡政, 而且黨中央還把這項政策推廣到黨所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去。精兵簡政的實施,對於解決“魚大水小”的矛盾,減輕人民負擔,渡過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堅持持久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三、把全部家產都獻給了邊區政府,一點也不留

1941年,李鼎銘當選為邊區政府副主席之後,便單身食宿在政府機關,專心致志,忙於政務。1941年底,舊曆年關到了,李鼎銘決定返鄉探親搬家。毛澤東聞訊,特派出愛國華僑送給他的那輛福特牌轎車送他回鄉。當時在邊區,能享受這等殊榮的也只有李鼎銘一人。

李鼎銘在家鄉米脂停留兩個月,總是精神煥發、熱情洋溢地同當地士紳暢談共產黨實行三三制的真諦和決心,以及延安各方面的印象,解釋疑慮,縱論國是,深得當地紳士們的擁護和稱讚。當李鼎銘攜帶家眷返回延安時,毛澤東又派專車接他到楊家嶺,熱情地把他迎進窯洞,問他搬家情況。他告訴毛澤東,已把全部家產獻給邊區政府了。毛澤東說,留一點吧。李鼎銘口氣堅決地說:一點也不留。毛澤東聽了哈哈大笑地說:“你真是開明人士!”

從此之後,毛澤東和李鼎銘交往更加密切。李鼎銘每次到楊家嶺,毛澤東工作無論怎樣忙也都要接待、交談。毛澤東還經常到邊區政府看望李鼎銘,總是恭敬地稱他為“李老先生”。

李鼎銘的大兒子在國民黨統治區當差,他想叫兒子棄暗投明,回延安來參加革命工作。經毛澤東同意,邊區政府派人帶著他給兒子的親筆信,經過一番曲折,把他的大兒子全家接回延安。他看見兒子安全回來,滿面笑容,高興地連聲說:“共產黨真行!真行!”

四、多次為中央領導人治病:醫術高明

李鼎銘還是一位醫術高明的中醫。在工作之餘,他經常為毛澤東、徐特立、林伯渠等人治病,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毛澤東患有風溼性關節炎,發作時痛得胳膊都抬不起來,吃了不少西藥仍不見效。李鼎銘精通中醫。他到楊家嶺給毛澤東看病,切脈後說,吃4副中藥就好了。那時中西醫矛盾尖銳,毛澤東身邊的醫生不同意毛澤東用中藥。毛澤東早在井岡山時期就提出中西醫兩法治病的主張,他是相信中醫的,還是堅持把 4副藥吃了。吃完後,果然疼痛消失,胳膊活動自如了。

有一次,毛澤東的胃病和風溼性關節炎同時發作,李鼎銘用中藥加按摩的辦法給毛澤東治療。李鼎銘說,在陽光下按摩效果最好。毛澤東欣然同意了。起初一天一次,後來隔一天一次。每次看病免不了要談些中藥的性能,治病的道理,戰勝疾病的方法,有時還要討論中國醫學發展的道路。有一次,毛澤東對李鼎銘說,現在延安西醫看不起中醫,你看邊區的醫學應如何發展?李鼎銘說,中西醫各有長處,只有團結才能求得進步。毛澤東說,你這個想法好,以後中西醫一定要結合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毛澤東的身體慢慢地恢復了健康,同時也學到了許多中醫保健知識。

毛澤東不僅自己相信中醫,還介紹李鼎銘給周恩來、朱德、林伯渠、謝覺哉、王稼祥等中央領導同志看病。在毛澤東的號召下,陝甘寧邊區成立了中醫研究會、中西醫協會、中醫保健藥社。李鼎銘曾兼任中醫訓練班主任,為推進中醫中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1947年12月11日,李鼎銘在陝甘寧邊區政府臨時駐地綏德縣義合鎮突患腦溢血癥病故。邊區政府為他舉行追悼會表示哀悼。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陝甘寧邊區政府都送了輓詞。陝甘寧邊區政府根據李鼎銘家鄉群眾的要求,決定將米脂縣桃鎮小學命名為“桃鎮鼎銘學校”,以資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