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鬼李賀到底“鬼”在哪裡?

文化小易


一個詩人死後,為了論證他是仙是鬼,中國文壇各路高手隔空吵了一千多年。

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

他們爭吵的對象,是僅活了27歲的傳奇性詩人李賀。

左邊的人說李賀是鬼才。

太白(李白)仙才,長吉(李賀)鬼才。——宋祁李白為天才絕,白居易為人才絕,李賀為鬼才絕。——錢易

右邊的人說李賀不是鬼,是仙,至少也是鬼仙。

人言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詞,長吉鬼仙之詞耳。——嚴羽李家自古兩詩仙,太白長吉相後先。——姚勉

說到最後,沒打起來。

因為大家其實都喜歡李賀的詩,都不願看到他的詩名被埋沒。

從晚唐的李商隱開始,千餘年來,學李賀的詩人絡繹不絕,代有人出。到了元朝,更是達到極盛,無論大詩人還是小文人,都以學習李賀詩為榮。明清以後,徐文長、龔自珍等大牛,也都深受李賀詩風影響。

李賀的詩被命名為“長吉體”,學習李賀的這一派,被稱為“長吉詩派”。這都成註冊商標了。

南宋大詩人陸游說,曹植、李白、李賀這三個人,“落筆妙古今,冠冕百世”。豈一個牛字了得!

李賀畫像

1

李賀這麼牛,到底是什麼來頭?

陸游說李賀出身貴族,是皇族王孫。李賀在世時,也經常說自己是“唐諸王孫”。見人打招呼,他總是自稱“隴西李賀”。

這個身份當然是真的。

李賀的祖上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問題是,傳到李賀這一代,皇族血脈已經十分疏淡了。

李賀空頂著一個高貴的族望,實際上是一介布衣寒士。

他自小理想遠大,想要建功立業,出人頭地。在詩中,他常把自己稱為“劍俠”“壯士”,也常把自己比喻為駿馬。

但實際上,見過李賀的人,都說他一點兒也不壯,一點兒也不俊。

根據描述,李賀長相奇特,身材細瘦,長長的指甲,大大的鼻子,兩道眉毛很粗,還連在一起,頭髮未老已白。

他還多愁,多病。

儘管他內心有一個巨大的能量場,但年紀輕輕,表現出來卻是一副病懨懨的樣子。

在當時,沒有人相信這樣一個貌醜體弱的少年,將會改寫唐詩的格局。

除了他的母親。

李賀的母親並不知道她的兒子有多天才,但她知道她的兒子有多拼。

十幾歲的時候,李賀每天彆著一個破錦囊,騎著一頭瘦瘦的毛驢,早出晚歸。

一路都在苦思冥想好詩句,遇有所得,趕緊記下來,投入錦囊。晚上回來後,再挑燈整理。

他母親看到他回來,錦囊裡字條很多,就又氣又心疼地說:

兒啊,你是要把心都嘔出來才罷休嗎?

李賀也寫過自己多年抱病,拼命苦讀的情景。

“楞伽堆案前,楚辭系肘後。”

他喜歡的書堆滿案頭,最愛的《楚辭》出門也帶著,捨不得放下。

“緗縹兩行字,蟄蟲蠹秋芸。”

這是說,自己讀書讀得兩眼昏花了。

後來人稱讚李賀“天縱奇才,驚邁時輩”,其實啊,這世上真的沒有天才。如果有,一定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勤奮淬鍊而成。

李賀畫像

2

無論是時代還是個人,對李賀來說,他都生得不是時候。

他大約出生於公元790年,略顯尷尬的中唐時期。

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詩歌的盛唐氣象就已遠去。進入中唐,安史之亂雖已平息,但遭受重創之後,整個唐王朝的精神風貌都發生了重大改變。

一個突出表現,是唐詩大腕的隕落。

這是一份大師逝去年表:

761年,王維逝世;762年,李白走了;765年,高適去世;770年,杜甫和岑參相繼離去……

這些支撐盛唐詩壇的巨擘,在李賀出生前二三十年,均已作古。從此再無盛唐。

而跟李賀同時代的大詩人,我們可以列舉幾位的出生年份:

751年,孟郊出生;768年,韓愈降生;772年,白居易來了;779年,元稹也來了……

可以看出,當李賀開始正式寫詩的時候,這些比他大十幾、甚至二三十歲的詩人們,要麼已名滿天下,要麼即將名滿天下。

李賀的尷尬,就在這裡。

時代如此不堪,一直在往下走。而詩人賴以情緒表達的詩歌,無論何種體裁、何種題材、何種風格,都被前人或同時代的大齡人寫得沒有餘地了。

山水田園詩,王維之後,誰還敢寫?邊塞詩,高適和岑參之後,基本可以宣判死刑。通俗寫法,白居易和元稹,已經寫成萬人迷了。怪咖寫法,韓愈和孟郊,也早玩到了巔峰。還有一仙一聖,李白杜甫,形同兩座大山,聳入雲端。

李賀之前,唐詩的天空,燦若繁星,一顆就是一個大詩人。

要讓別人在這麼多的星星點點中一眼就認出自己,李賀只能另闢蹊徑,讓自己的詩與眾不同。

他急切地思考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詩變得唯一:前人無法涉及,後人難以複製。

“尋章摘句老鵰蟲,曉月當簾掛玉弓。”史書說他,日夕吟詩,鬢髮斑白。

18歲那年,他已經自信找到了自己在唐詩中的位置,而且是獨一無二的位置。

他背上行囊,也許騎著那頭瘦驢,出發去東都(洛陽),去找一個人。

韓愈畫像

3

李賀準備去找的人,叫韓愈。

韓愈是中唐文壇的扛把子,後來被蘇軾譽為“文起八代之衰”。此人耿直,講義氣,提攜幫助了一撥困苦而有才的詩人。

李賀相信韓愈也能夠發現自己的詩才,併為自己揚名。

唐人張固在他的《幽閒鼓吹》一書中,詳細記錄了這次極富戲劇性的會面。

李賀帶著自己精選的詩,求見國子博士韓愈時,韓愈已經忙了一整天,又困又累。

門人把李賀的詩呈上,韓愈一邊脫官服,一邊看。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我擦,這是什麼操作,一來就寫兩軍對壘,戰事一觸即發。韓愈被鎮住了,趕緊往下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這是秋風中的一場慘烈夜戰,軍號震天,碧血橫飛。韓愈心中暗自叫了句“好詩呀”。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看來我軍的戰勢不妙,但是援軍正在趕來,準備度過易水。“霜重鼓寒”,夜裡的寒意,侵蝕得鼓聲很低悶。這麼新穎的用詞和搭配,看得韓愈嘖嘖不已。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為什麼這麼多戰士手提寶劍,勇於赴死?為的是報答君王的知遇之恩啊。結尾,相當正能量。

“快請李賀進來!”韓愈趕緊重新穿上官服,讓門人把18歲的李賀請進來夜談。

有一種說法,韓愈只讀到前兩句,就催促門人把李賀請進來了。

這首《雁門太守行》,從此成為李賀的成名作。

而韓愈,則是第一個發掘並提攜李賀的人。很快,李賀的詩名傳遍天下。

雖然年齡、資歷都相差很遠,但韓、李二人在感情上均與社會流俗格格不入,他們在詩歌見解上的投合,使他們成為莫逆之交。

就在這一年,李賀的父親李晉肅病逝。

李賀返鄉守喪。期間,韓愈曾約上另一個大咖皇甫湜,去看望他,並當場給李賀出了個詩題《高軒過》,算是考驗這個年輕人的當場作詩能力。

李賀不愧是奇才,洋洋灑灑一詩篇,又把二人鎮住了。

在《高軒過》的結尾,李賀抒發了自己的處境與抱負:

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我現在是枯草遇上春風,將來還要小蛇化成大龍。

韓愈感受到詩人的內心力量和追求,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時由寡嫂辛苦撫養長大的苦逼日子,頗多感慨。

“年輕人,除下喪服後,去考個進士吧。”韓愈說。

洛陽古城

4

李賀來了,又走了。落寞不已,鬱悶至極。

20歲那年,他參加河南府試,作了一組詩《十二月樂詞並閏月》,被譽為應試詩的上乘之作。

明朝人評價他這組詩說,“二月送別不言折柳,八月不賦明月,九月不詠登高,皆避俗法”。

可見無論在什麼情境下,李賀寫詩,都在苦心孤詣追求創新,絕不落入前人窠臼。

他也因此獲得考官青睞,通過府試,當年冬天入長安參加禮部考試。

就在人生即將轉運,李賀躊躇滿志的節骨眼上,他突然被告知:政審不合格,禮部考試沒你份兒。

理由是,有人舉報李賀死去的父親李晉肅的“晉”字,與進士的“進”同音同義,應避家諱不能進考場。

野史記載,舉報人是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

據說,元稹很喜歡李賀的詩,一日專程上門拜訪,但因為元稹是明經出身,當時人看不起考明經的,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李賀遂不肯見面。元稹因此由粉轉黑,並記恨在心,逮住機會報復。

不過,朱自清經過論證指出,元稹不可能舉報李賀。

總之,我們可以由此看到唐朝文化圈的傲慢、偏見與傾軋,跟現在沒什麼兩樣。

李賀被除名後,韓愈十分氣憤,專門寫了著名的《諱辯》一文,替李賀抗爭。文中說道:

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但所有的努力,都無法抵抗世俗的力量,以及人心的險惡。

李賀黯然返鄉。經此打擊,他的絕望與痛苦,連同那顆被揉碎了的心,嘔成血,釀成最苦的詩行:

“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

“只今道已塞,何必須白首。”

“天眼何時開,古劍庸一吼。”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

“壺中喚天雲不開,白晝萬里閒悽迷。”

……

真是字字泣血,行行帶淚。一個20歲的奇才,似乎一夜之間走到了五六十歲的悲涼的盡頭,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

此時,離他寫出那些傳世的“鬼詩”,已經不遠了。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拏雲,誰念幽寒坐嗚呃。

長安風光

5

根據李賀自己的詩歌描述,長安應試被除名後,他幾乎是灰溜溜地離開了京城。

雪下桂花稀,啼烏被彈歸。關水乘驢影,秦風帽帶垂。入鄉試萬里,無印自堪悲。卿卿忍相問,鏡中雙淚姿。

騎驢垂帽,生怕別人認出他是李賀。一個無望的背影,行走在蕭條的古道上。

他想到自己的妻子,聽說丈夫歸來,來不及高興,便從丈夫臉上讀出了痛苦。“卿卿忍相問,鏡中雙淚姿”,妻子不忍詢問落第的原因,卻又禁不住淚流滿面。

他還有母親,還有弟弟,還有家。

現實生活的重壓,終歸將他從低迷的詩境中拉回來。

第二年,李賀應徵召再赴長安,出任一個叫“奉禮郎”的從九品小官。

有人說,李賀得到這個低級官職,是他身為“唐諸王孫”的蔭庇,有人說是因為韓愈的舉薦。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李賀來說,他需要養家餬口,所以必須上任。

更為重要的是,正因為這個低級官職給了李賀這個人,從此唐詩的天空,多了一些前所未見的、閃著奇詭光芒的詩行。

奉禮郎,屬於禮部,是朝廷舉行各種喪葬祭祀儀式的贊導。負責招呼參加儀式的君臣百官,排位次,擺祭品,贊跪拜,以及儀式結束後的善後工作等等。

說白了,李賀相當於國家殯儀館的一個工作人員吧。

他在這個職位上,幹了整整3年。

在他,是人生的大不幸。在歷史,則是唐詩的大幸。

因為,李賀在這個職位上寫下了許多成就他“詩鬼”之名的“鬼詩”。

很多人,讀到李賀的“鬼詩”,都驚歎於他的想象力馳騁人鬼仙三界,沒有邊界。殊不知,沒有現實的經歷打底,縱是鬼才如李賀,恐怕也寫不出鬼氣這麼重、這麼逼真的詩。

最愛君給大家看李賀一首著名的“鬼詩”:

南山何其悲,鬼雨灑空草。長安夜半秋,風前幾人老。低迷黃昏徑,嫋嫋青櫟道。月午樹無影,一山唯白曉。漆炬迎新人,幽壙螢擾擾。

詩中“南山”指的是終南山,當時是帝國王公大臣的埋身之地,尤其是北麓,有一片巨大的墳場。李賀作為奉禮郎,他不關心哪些人升官漲薪,只用關心出殯、送葬、祭祀一條龍服務。

這首詩就寫了他在秋天跟隨送葬的情景。

送葬是在黃昏進行,一行人迎著雨,抬棺走在細長的山路上,通往深山的道路兩旁種滿櫟樹。

到達落葬地點,挖墳、下葬、掩埋……全部工作做完後,雨已停,明月升空,如同白晝。此時,新墳前面點著漆燈(鬼燈),鬼火飛舞,舊鬼迎接新鬼,山間一片熱鬧。

瘮不瘮人?但這就是李賀的工作實錄,如果說有想象的成分,可能就在最後一句吧,其餘都是寫實。

再看李賀的其它奇詭詩行,基本都是他在職務工作中的體驗,加上適度的想象書寫而成。

他熟悉葬禮流程,對深山墓地環境,也達到信手拈來的地步;他熟悉祭祀儀式,也經常與宗教巫祝、神道系統等人員打交道,寫起他們的宗教活動,自然十分順手。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百年老鴞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

“海神山鬼來座中,紙錢窸窣鳴旋風。”

“呼星召鬼歆杯盤,山魅食時人森寒。”

……

知道了李賀的工作內容,這麼多淒涼怪異、神神叨叨的詩句,讀起來是不是就真實很多?

唐代的奉禮郎,恰好來了個詩人,這個詩人也許是李賀,也許是杜賀、張賀,只要他來了,用心工作,用詩筆記錄日常,他就是獨一無二、無可複製的“詩鬼”。

這或許是李賀人生大不幸中,唯一的大幸。

終南山上

6

在李賀當奉禮郎的三年間,唐朝的詩人們發現,他的詩注入了一股奇瑰詭譎的氣息,一股讓人讀之慾罷不能的邪魅之氣。

《舊唐書》說,李賀的詩“文思體勢如崇巖峭壁,萬仞崛起,當時文士從而效之,無能彷彿者”。

一時之間,學習李賀的詩風成為文壇風氣,但是,沒有一個學得像,學得好。

是啊,他們即便有李賀的才氣,若沒有李賀的經歷,也是白搭。

李賀原本多愁多病多嘆息,如今,見慣了生死,看多了神鬼,變得愈加糾結和苦惱。

他始終在追尋,世間萬物為什麼不能長留。他寫過一首《苦晝短》: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食熊則肥,食蛙則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為服黃金,吞白玉?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詩人說,時光飛逝,是因為傳說中有六條龍駕日飛奔。那我就將龍足斬下,吃掉,這樣日夜就不會交替,時間就不會流逝。

但詩人很快就知道,這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時光流轉,生命易逝,對任何人都是不可逆轉的。你看一代雄主漢武帝,現在也只是一堆白骨埋在了茂陵,而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後消耗了大量的鮑魚,仍舊難掩屍體的惡臭。

言外之意,何況我們這些歷史中的小人物呢?

後人讀李賀的詩,總感覺到詩中強烈的死亡意識。

由於史料有限,我們已經無法還原李賀在長安的三年到底經歷了什麼,只能從他的詩中窺見他的消沉,與日漸暗淡的內心。

他對奉禮郎這種不入流的小官,顯然是不滿意的,但又迫於生計,不得不從。他在這個職位上,早起晚歸,疲於奔波,而陰森鬼魅的氛圍,無疑加重了他的陰鬱。

他可能在此期間生過一場大病,本來瘦弱的身子,變得更加不堪,20多歲已經老樣老相。

人生與詩,互相影響。

他的詩中,充斥著鬼、血、病、泣等暗黑之辭,一半是寫實,一半是心境。

某夜,他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回到故鄉,醒來後寫了一首《題歸夢》:

長安風雨夜,書客夢昌谷。怡怡中堂笑,小弟栽澗菉。家門厚重意,望我飽飢腹。勞勞一寸心,燈花照魚目。

夢到了母親的微笑,夢到了弟弟在勞作,最悲哀的是,夢到了妻子臨死不瞑目,像燈光照著死魚的眼睛,還在盼著丈夫歸來。“燈花照魚目”,悲從中來。

也許是在這個夢之後不久,李賀拖著病軀辭了官,離開長安。

那首享譽天下的《金銅仙人辭漢歌》,正是詩人從長安返回河南昌谷(今洛陽宜陽)途中所寫。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曹魏時期,魏明帝命人將漢武帝時立在長安的金銅仙人,運往洛陽。銅人被裝載上車前,竟潸然淚下。李賀用這個歷史傳說,寫出了自己的家國之痛,身世之悲,遭際之慘。

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意境遼遠,想象力爆棚,被司馬光稱為“奇絕無對”。古今但凡寫詩的人,對這一句都愛不釋手,很多著名詩人都曾把它“偷過來”,寫到自己的詩裡。

有個叫石延年的宋朝人,對了一句“月如無恨月長圓”,遂成千古絕對。

有唐一代,號稱開創詩派的詩人不少,但真正將生命與詩歌融為一體,讓詩歌放射出奇異色彩的,恐怕只有李賀一人。

7

回到故居後,李賀或許有過片刻的歡樂,或許沒有。

很快,他又要面對現實的生計問題。

因為家庭陷入困境,他的弟弟先離開家,去江西謀事做。接著,李賀自己前往山西潞州,投奔韓愈的侄婿張徹。

在潞州幕府三年,李賀寄人籬下,借酒澆愁。

敏感的心,備受痛擊。

公元816年,秋天。他離開潞州,苦悶返鄉。第二年就因病辭世,年僅27歲。

史家普遍認為,《秋來》一詩,是李賀臨死前所寫的絕命詩。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弔書客。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死亡來臨時,詩人的哀思盡在詩中:這個秋夜,悽風苦雨,桐風驚心,衰燈昏暗。本以為滿腹文章,可以換來功名,增加生命亮度,進而推延死亡的到來。怎料功名不就,壯志成空,唯有香魂冷雨,淒厲鬼唱,遺恨地下,千年難消……

後來,李商隱為李賀寫傳記,說李賀臨死時,看見一位騎龍的紅衣使者來召他回去,李賀說母親還病著,他不願去。使者告訴他,天帝剛剛建成一座白玉樓,等你為此樓賦詩寫記呢!天上的差事很快樂,不苦呀!走吧!李賀獨自哭泣,一會兒就氣絕了。

李商隱是個諷刺高手。他寫這段靈異故事,其實是為了說明李賀短短的一生,懷抱奇才,卻屢遭排擠誹謗,不受待見。為什麼天帝特別欣賞他,而人間反倒不珍惜他呢?

自古天才多命苦,李賀逃不過這個定律。他生前苦極,死後紅極。

在生命最後的日子,他審定並編好自己的詩卷,總共233首。親人無可依託,遂交給好友沈子明保管。

多年後,沈子明想起這位亡友,不忍其天才被歷史遺忘,於是請求當時最著名的“小李杜”,一個為李賀的詩集作序,一個為李賀作傳。

至此,李賀在唐代詩壇,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正式確立下來。

論天才早逝,他與初唐的王勃,成為後世最惦念和扼腕嘆息的兩個詩人;論詩風浪漫,他被認為是屈原最純正的繼承人,無出其右;論唐詩大宗,他與李白、李商隱並稱“唐詩三李”,冠絕百代;論詩名之盛,他在詩仙、詩聖、詩佛、詩豪等等名號皆被佔盡的情況下,獨得“詩鬼”一名,震天動地;論傳世影響,千年來,多少文壇大腕,為了他是仙是鬼,爭辯不休;……

李賀生前曾自嘆“天荒地老無人識”,而今,我們可以替他大喊“雄雞一聲天下白”。

他的詩,他的名,不朽!


最愛歷史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系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後裔,在元和八年(813年)27歲時英年早逝。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在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傳世的詩作220篇,其中不乏諸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雞一聲天下白”,“黑雲壓城城欲摧”等千古佳句。後人稱李賀為“詩鬼”,到底鬼在哪裡呢?筆者認為鬼在以下幾點:

一、鬼才:

稱李賀為鬼才的原因:

一是長相特殊:通眉、長爪、體形細瘦。

二是年少成名:在七歲時才思聰穎,擅長“疾書”,詩書俱佳,名揚京洛 。年紀稍長,騎驢覓句,異常刻苦,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歲的李賀就已經譽滿京華了。高棅在《唐詩品彙》中稱他為“天縱奇才”,黎簡甚至說“論長吉每道是鬼才,而其為仙語,乃李白所不及”。

二、鬼風:

鬼風是指李賀的詩風空靈詭異。受楚辭、古樂府、齊梁宮體等多方面影響,並潛心熔鑄、艱辛苦吟,李賀的詩歌想象神奇瑰麗、絢爛多姿,語言奇雋峭拔、凝練濃麗,比如:“銀浦流雲學水聲”(《天上謠》)、“玉輪軋露溼團光”(《夢天》)等詩句奇異乖戾,所以,張表臣在《珊瑚鉤詩話》中說李賀的詩“牛鬼蛇神太甚”,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認為李賀是“詩之妖”,李賀的這些詩風在中國文學史上實屬罕見。

三、鬼詩:

鬼字入詩,形成“鬼詩”,比如:在《南山田中行》中“鬼燈如漆點松花”、在《羅浮山人與葛篇》中“千歲石床啼鬼工”、在《神弦》中“呼星召鬼歆杯盤”、在《漢唐姬飲酒歌》中“鬼哭復何益”等等。即使“鬼”字不入詩,但衰老和死亡的意象比如血、荒、病、悽、哭、泣、枯、殘、敗、朽、弊、破、折、悲等字眼也充斥詩篇,猶如幽靈飄忽、秋墳鬼唱,所以在歷史上素有“詩鬼”之稱。

筆者認為詩鬼李賀鬼在“鬼才”、“鬼風”、“鬼詩”,歡迎網友評論。


貴在勤奮qzqf


高軒過

韓員外愈、皇甫侍御湜見過,因而命作。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

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雲是東京才子,文章鉅公。

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照耀貫當中。

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

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公元809年的一天,在大唐東都洛陽郊外的昌谷,一輛裝飾華貴的官車緩緩徐來,不一會停在了一所不大的莊院外,主人久久已在門外迎候,只見從車上走下來二位分別身著綠色和青色官服神態慷慨軒昂的官人。


各位你道這兩位官大人是誰,他們就是這首詩序中所說的,當時赫赫有名的“東京才子”,“文章鉅公”,文壇大咖韓愈和他的大弟子皇甫湜。

那麼這位迎接他們的又是哪位呢?他就是譽滿京都的大才子,有“神童”之稱的李賀。你道這二位大咖此來所謂何事,慢慢道來。

原來這師徒二人聽說李賀年僅七歲就詩才名動京師,但對李賀的真才實學是有懷疑的,所以才親臨檢試。

李賀(790年~816年),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據史書記載,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徵。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

相傳公元796,李賀年僅七歲,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書《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

對於這件事情的時間段,是有不同說法的,有的說是796年李賀七歲時,有的說是809年李賀二十歲時。

本人經推斷認為是二十歲時所作更靠譜一些吧,說李賀七歲能詩,應該是沒有什麼疑問的,但二位大咖的來訪和現場的這首詩就不是七歲時的事情了。


本人推斷的根據是:皇甫湜(公元777年—835年),806年進士級第,後通過明經考試,入朝為官。也只有為官才會穿著官府來訪,綜合分析所得,所以說二十歲是正確的。

從詩文中不難看出,李賀對能步入官場,一展宏圖的渴望,“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表露了他的急迫心情。

那麼為什麼李賀有這麼大的才氣還沒有去參加大唐的國考呢?原來年齡沒到弱冠不能參加考試,巧的是,他的父親又因病離世,剛好是李賀弱冠時,就這樣在家守孝三年。

三年期滿,李賀二十一歲時信心滿滿的來到京城準備參加國考了,但大門沒有向他打開,可能是因李賀名聲太過響亮,遭人嫉妒了,主考沒有讓李賀參加這次國考。

理由是,李賀的老爸叫“李晉肅”,這個“晉”字與“進士”的進犯“嫌名”,也就是犯諱了,雖然經過韓愈等開明官員的申訴,但沒用,就這樣李賀不得不捲鋪蓋走人。

不能參加國考,未能入仕,對於李賀來說猶如晴空一個霹靂,這種打擊甚重。滿腹詩文,心懷朝堂,一心為國的他來說,這情將歸何處?且看他的志向。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是李賀《南園十三首》組詩中的一首,從詩文中可以看出李賀的人生追求和理想,當時唐王朝的政治環境是,中央皇權旁落,藩鎮割據風起雲湧。

作為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不能帶上那鋒利的吳鉤,去收復那黃河南北割據已久的關山五十州呢?請諸君暫且登上那畫有開國功臣的凌煙閣去看看吧,那些個被冊封為食邑萬戶的列侯有哪一個是讀死書的書生呢?

文字淺白,但從文字中讀到的是他的頓挫激越,又直抒胸臆,短短二十八個字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暢地表達出來了。

這只是他此類詩中的一首,李賀的詩所表露的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的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殘酷剝削的反映。

好在,命運似乎眷顧了他一點。因諱未能參加國考回到家鄉不久,或許是他的才能確實非常,再或者因其是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等文壇領袖和高管們的推崇,李賀襲父官職,任奉禮郎,這官有多大,用當時話講叫從九品。

呵呵,在我輩看來,不管怎麼說,那也算是朝廷的命官了。但對於李賀來說,那應該是無奈後的羞辱吧,位不配才,明明可以憑本事做更高的位置,偏偏結果如此,能不鬱悶嗎。

這九品之官,一做就是三年。這三年中,讓李賀親身經歷同時又耳聞目睹了諸多官場腐敗和黑暗的事情,對於正直一心報國的李賀來說,這官做的猶如坐牢一般。


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這幾年的官場中,讓李賀也結交到了一些為官清廉志同道合的詩友,同時也對當時李唐王朝的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

但對於李賀本人來說,政治上不能有所建樹,那就醉心詩文吧,結果是,他的最好的詩篇大多是在這期間寫成的。

但同時給他帶來最不好的事情就是,可能是因為看不過太過的事,但又無能為力改之,三年來位子都沒有挪過窩,遂感仕途遷遷無望,看看自己,再看看別人。

無力感猛增,功名無成,哀憤的情緒日漸加深。同時在此期間,他的妻子又因病離世了,這幾重的打擊,讓心高的李賀無法釋懷了,最終因憂鬱,把自己搞得生病了。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這是李賀的《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可謂是名篇佳作,教科書裡應該都學過的。從文字的表面上看是在詠馬,實際上是借物抒懷啦,這是文人經常乾的事了。

幾年官場的憋屈,都化作了一首首直抒胸臆的詩篇。詩中抒發的是懷才的不遇和憤慨,男兒當有建功立業的抱負。

諸君請看,那廣闊的大漠,經過千年風霜的洗刷,黃沙也白了,真是沙白如雪呀,燕山的一彎新月剛剛初上,宛如彎彎的金鉤。


只有這邊塞的爭戰之處,才是良馬和英雄大顯身手之地;這戰馬何時才能配上那金制的轡腦,飛奔在清秋的大地上呀?然而,深居廟堂,位列官班,如此的豢養何以嶄露頭角。

李賀的詩就是這麼的文字明快,風格健爽。駿馬馳騁在燕山的原野;何其快哉,我何時能似那良馬,受到皇帝的重用,一展我的雄才大志呀!然而,讓李賀遺憾的是,最終也沒有等來他的期許。病體纏身再加上官場的鬱悶,最終使李賀絕望辭官歸鄉。

金銅仙人辭漢歌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致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這首《金銅仙人辭漢歌》就是李賀辭去奉禮郎職務後返鄉途中所經之地有感而作的。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唐憲宗在取得一些成績後,就耽於朝政,開始享樂。

更加令詩人不能共鳴的是,唐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也和昔年的秦始皇、漢武帝一樣迷戀上了長生不老的荒誕之事,而詩中所說的這個金銅仙人就是當年漢武帝痴迷長生不老時所鑄。


唐王朝自爆發安史之亂以後,從此一蹶不振。歷史上雖稱唐憲宗為“中興之主”,但實際上他在位期間,藩鎮叛亂還是此伏彼起的發生。

同時外患還在,西北邊陲的侵擾時有發生,烽火屢驚,多處的國土淪喪,瘡痍滿目,多地是民不聊生。

面對這嚴酷的現實,身負理想和抱負的詩人,心情怎能平靜,期盼的是能夠有所建樹,無論是為國,為民還是為家都是責無旁貸的。

可事實的結果是,自進京以後,官場無處不是壁壘,到處碰壁,仕途升遷無望,報國更是無門,最終鬱悶而病,不得不含憤辭官離去。

“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更是道盡了詩人內心的那種無奈和滄桑。此句傳誦至今,被詩詞家們多次引用,成為了傳誦千古的著名詩句,毛澤東在其《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也曾引用。

或許是天忌英才吧,也或許是因為鬱悶憂憤,嘔心詩篇,辭官養病的李賀回到家鄉後不久,年僅二十七歲就病逝了。


李賀

軒轅

豪傑多自少年期,

為賦詩篇氣血離。

怎奈天公無抖擻,

身心仕宦俱難吉。


文;軒轅


軒轅說文史


李賀中唐詩人,唐皇室後裔,他的詩後代評價很高。

 嚴羽雲:“人言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詞,長吉鬼仙之詞耳。”錢易也讚道:“李白為“李白為天才絕,白居易為人才絕,李賀為鬼才絕。從多家言論中,可以看到李賀的歌詩是與“鬼”分不開的,然而李賀真正所寫的鬼詩不足二十首,卻得到了“詩鬼”,“鬼仙”,“鬼才”的評價,由此可見他對於有關鬼域中的詩作描寫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賀善於摹狀與世人命運密切相關的鬼域世界,鬼域的氣氛進入李賀的詩歌中,是籠罩在他心靈上的巨大陰影。

這一突兀的特點反覆出現,正是他生死觀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他的詩中,在鬼域世界的環境描寫體現出對鬼魂的深切的同情,和鬼域世界中的祭祀活動的刻畫,使他成為人了們深深銘記的“鬼才”詩人。 下面是他所寫的幾首著名鬼詩。

 《蘇小小墓》:“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西陵下,風吹雨。”

  黎簡評之“通首幽奇光怪,只納入結句三字,冷極,鬼極。詩到此境,亦奇極無奇者矣。

又《長平箭頭歌》“漆灰骨末丹水沙,悽悽古血生銅花。白翎金竿雨中盡,直餘三脊殘狼牙。我尋平原乘兩馬,驛東石田蒿塢下。風長日短星蕭蕭,黑旗雲溼懸空夜。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盡將羊炙。蟲棲雁病蘆筍紅,迴風送客吹陰火。訪古丸瀾收斷鏃,折鋒赤璺曾刲肉。南陌東城馬上兒,勸我將金換簝竹。”

詩人在這片古戰場上,無意對古代的戰事歷史進行評價,而是將關注點放在了戰死沙場的孤魂野鬼身上。李賀的祭祀活動是緣於他與亡魂的情感共鳴,他之所以祭祀只是純粹的為他們奉獻,並不祈求從中得到回報。



子齋雅集


李賀出自名門唐朝王后裔,七歲詩賦天成,鬼才人稱。由於仕途不隨人意,鬱鬱寡歡,早早離世。瑰美空靈,別具一格,文風獨特。後人便以鬼相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