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过誉了吗?


《少年的你》过誉了吗?


《少年的你》一上映就口碑爆棚,好评如潮。

真的有那么好吗?

整体来看,《少年的你》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去影院看完后不会觉得浪费时间,但真的算不上一部特别好的电影。

有一点似乎从未被批评过。

影片主要讲的是高考前两个月间发生的故事,高三,还是复读班,按正常年龄,应该是19岁左右,即使陈念是为了更好的师资从其它学校转来的应届生,也应该有18岁了,电影中也提到另一个主角小北也已经满了18岁。

他们还算少年吗?

影片主要讲的是被复读班以魏莱为首的三个同学欺凌的陈念,和13岁就失学混社会的街头小混混小北互相支撑彼此温暖的故事。

魏莱复读是为了考北大,她学习很好,家境优越,父母对她要求苛刻而无情,父亲因为她之前高考没考好已经一年没和她说话了。魏莱学习的压力巨大。

《少年的你》过誉了吗?


一个近20岁玩命要考北大的女孩子,为什么会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莫名其妙地欺凌别人?胡晓蝶不堪欺凌跳楼了,她又转而去欺凌陈念,陈念还是学习特别好的学生。

一般来说,欺凌最容易发生在初中,也就是所谓的中二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少年对世界还半懂不懂,经常有些莫名其妙的行为,不会考虑后果和代价。

如果《少年的你》的故事里是一群初中生,故事就相对合理了,但即使初中,也很少有学习特别好的学生会受欺凌。

影片里设定的年龄,更多应该是出于商业考虑,因为一群初中生的故事,可能连高中生都不愿意去看。

电影被吹爆的是关注校园欺凌,说是难得的青春现实题材电影。

先说校园欺凌,电影里确实从不同层面很真实地展现了校园欺凌,但本质上,它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校园欺凌只是外衣,不是核心,电影并没有试图探讨校园欺凌本身。

《少年的你》过誉了吗?


再说现实题材。导演很厉害的一点是,只用几个镜头和几句话,就勾勒出了影片中主要人物的生活背景,让其性格更合理化。这是比近几年的同类影片用心的地方。

人物就像海中的冰山,露在外面的只有10%,优秀的影片会努力构建水面下的90%。

比如电影中跟着魏莱欺负陈念的小渺,体型比其它同学高大,却最怂,没有主见,跟着魏莱做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还被魏莱欺负。因为她有一个暴躁又家暴的父亲。

小渺因为欺凌同学被停课,父母带着她到学校求情,在那么多师生面前,父亲一脚把她踢倒在地。影片中只用几个镜头,就让小渺的性格有了合理性。

小渺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是水面下的部分,导演努力用最少的镜头讲最多的故事。

每个主要人物都有这样的背景交待,这是这部影片远高于其它青春题材电影的地方,也是向现实题材靠近的努力。

但如果再深思一层,影片的不足就暴露出来了。

陈念的母亲离婚,卖三无面膜,出了问题,还欠下巨款,被高利贷追杀不敢回家。陈念只能一个人生活,在高利贷砸门的时候躲在家具下瑟瑟发抖。所以陈念既脆弱又倔强。

《少年的你》过誉了吗?


(周冬雨的眼睛老了,不是很适合演18岁了)

小北的父亲很早就抛下家庭跑了,小北13岁的时候,母亲也跑了,他只能退学一个人在外面混讨生活。所以他对感情有不正常的需求,愿意为唯一问过他疼不疼的陈念付出任何代价。

《少年的你》过誉了吗?


小渺的父亲会在学校里面众目睽睽之下殴打已经18、9的女儿,母亲完全不敢阻止。所以小渺不敢反抗魏莱,在魏莱死后忍不住地笑。

魏莱的家庭只有钱,没有一点温情,冰冷扭曲得让人害怕。胡晓蝶跳楼死了,魏莱母亲没有一点对生命的怜惜,为了撇清魏莱,她短短几句话对学校既拉拢又威胁,精明世故又没有人性。所以魏莱是一个冷血的、缺少同情心和同理心的人。

每个家庭都是如此特别,现实中有多少家庭是这样的呢?几个这样特别的家庭的孩子能凑在一起,才有了这个故事。你说这是现实题材?

所有的特别共同消解了电影的现实意义,它们的作用只是为了让影片显得好看。

所以,这不是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影片,它实际上是一部商业片,题材是它华丽的包装。

作为一部商业片,它够好看,细节够精彩,镜头语言很流畅,也就可以了。但非要吹爆它,把华丽的包装说成是它的内在,那肯定是过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