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懂得怎么包装很重要

【诚实影评】

《少年的你》:懂得怎么包装很重要

1.

一部上映前四天才宣布定档,而且“裸发”的电影,《少年的你》一个周末破5亿,次周已破10亿,这确实在中国电影票房史是奇迹。但这部片本身的话题热度也确实让这部片具备“裸发”的实力:从年初柏林影展到年中暑假档两次遭遇“技术原因”撤展撤档,然后电影有关校园欺凌,多次被有关部门关照要求删减,流量偶像易烊千玺的演技突破,多方助攻下,这部片想不大卖都难。

评论电影不是讨论大卖的场外因素,再加上大卖也不是一定要靠电影本身艺术水准和导演技艺。所以抽离场外因素,单独从影片本身出发,才能看清影片真实水准和编导创作水平。

《少年的你》:懂得怎么包装很重要

记得年初柏林影展的时候,当听到《少年的你》从入围新生代单元退赛,一种声音是题材关于校园欺凌,社会现实问题一向比较敏感,然后暑假档再一次传出,教育部介入,认为这个题材反响不太好云云。然而我却有点不以为然,拍出《七月与安生》的曾国祥拍校园欺凌的题材可以有多敏感?可以能多大胆?尤其一个深受陈可辛影响,品味还有点点彭浩翔的青年导演,怎可能期待他拍社会问题题材会深刻?这部片我一直没有看过预告和故事简介,但只看海报已有两分预判, 这大概率是把现实的校园欺凌包装成所谓残酷青春片,创作其旨不在探讨问题,更遑论批判力。

看毕,果然!

《少年的你》:懂得怎么包装很重要

2.

电影第一个画面用字幕引出校园欺凌的社会问题,也交代了这部片的故事讲什么。这一定会让你觉得这是一部深刻和现实的社会题材电影。但看下去就会发现并不是这回事,导演对社会问题探讨并无兴趣。

故事中的两位主角,陈念和小北都是校园暴力和社会暴力的受害者。陈念生在破碎家庭,母亲卖劣质面膜惹来一身是非被人追债,小北只是一个街头小混混,典型古惑仔,同样在破碎家庭成长,也是母亲失踪。两人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少年。但陈念读高三,还有高考试图改变命运,相反小北则绝望得多。易烊千玺顶着流量偶像的光环,去演绎这种边缘人,一来确实离不开自身努力,二来也和他的经纪团队能让他尝试这种角色分不开。

陈念因为一次意外救了小北,两人结缘,陈念在校园受欺凌,她希望小北能上学放学保护她。他们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另一面作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魏莱,影片就交代得相当少,你或许能猜到她家境富有,但她的家庭、成长背景通通不怎么交代。魏莱叫“未来”,但很明显最后她没“未来”。影片中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显然他们都是被成人世界所抛弃,被社会抛弃,而成人世界也是崩坏、冷漠,于是年轻人不相信成人,他们遭遇欺凌,为什么不报警,片中的警察是真心想帮助他们的人,但一直得不到信任,根本是他们对成人世界的不信任。然而

影片可曾有对这种年轻人的不信任、他们的绝望、成人世界的崩坏有过哪怕皮毛的控诉和批判?

《少年的你》:懂得怎么包装很重要

无可否认,流量明星确实很努力,也最具卖相

对魏莱潦草的描写足以看到编导并无意去探讨校园欺凌背后的深层原因。魏莱最后仅仅被当作了悬疑片里那具普通的尸体。导演更有兴趣以陈念和小北遭受的暴力当作残酷青春来渲染,来获得大家对他们的同情,还有最重要一点,大家愿意看流量明星很努力在表演。

于是影片不断以密集的被欺凌暴力的场面堆砌,要呈现,要给大家看见,有个别画面我认为是比较剥削的,但这在导演看来都无所谓,只要你看到他们的悲惨。暴力欺凌的影像堆砌,人物和背景没有深刻的描写,影像没有力量,叙事苍白。 老实说,坐在影院里才刚过半小时我已经开始看手表。

为了把校园欺凌的问题转移到渲染包装残酷青春片,影片把主角经历的时间点设在了高考前,准备高考的戏份被拍得充满仪式感,以勾起观众的集体记忆。这些高考的仪式感用一场一场短戏组成,老师激情洋溢地灌鸡汤;上考场班主任声嘶力竭的鼓励;家长场外紧张地等待等等。最后高考结束,那场考卷纷飞的画面是MV式的呈现,十分讨好。

《少年的你》:懂得怎么包装很重要

3.

曾志伟把儿子交给陈可辛调教,曾国祥只学到了陈可辛那种注重包装,两边讨好的套路皮毛足以令电影在国内大卖过十亿票房也算是“学业有成”,一连两部电影加起来票房成绩近二十亿,被国内媒体认可是香港电影的薪火相传,一下跃升到香港电影新力量旗帜。

有人拿《少年的你》和去年的《我不是药神》对比。教育和医疗是大众最关注的社会民生话题,这两部电影都正好触及到这两个话题。两部电影大卖的背后也反映出大众对这类现实题材的兴趣,而电影引发的社会讨论自然也为电影宣传助攻。

《少年的你》:懂得怎么包装很重要

《我不是药神》和《少年的你》触及了当下社会最受关注的两大话题:医疗和教育

《我不是药神》虽然也不见得对医疗问题和体制有多么深刻的探讨和批判(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但起码它没有刻意回避,擦边球还是会打一打,通过众多角色的经历侧面触碰试探了一下“水温”,但《少年的你》是完全选择逃避。《少年的你》结尾也像《药神》一样用一连串字幕交代我国对校园欺凌和未成年人保护的努力,相关法律的出台就十分憋足难看,尽管都知道这是为了顺利过审。

还有一点,《我不是药神》毕竟是有社会真实事件和人物做背景,起码是base on 或者 inspired by a true story。从一开始创作阶段这就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剧作,经过几番修改,最后才以类型片的方式呈现。所以单从电影创作的“直线”环节,起笔那一下,《药神》就已经比一部只是网络流行文学改编电影的现实基础好。

《少年的你》:懂得怎么包装很重要

这只是一部百分百安全的青春派而已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少年的你》挺冤的。它只是一部百分百安全,完全对控诉批判校园欺凌的问题无兴趣的青春片而已,导演也绝无兴趣反建制,而普通观众的期待焦点也不在此。结果却一年内两次被关部门“技术性”关照,间接让这部影片的上映披上了悲情的色彩。

这层悲情色彩对影片本身的宣传并非决定性,如今的破10亿的票房有多少来自这种“悲情”效应,其实并没有。甚至现在的票房明显是低于业内预期的,因为如果能如期在暑假档上映,业内普遍预估会产生《药神》的效应,票房能20亿起步。

不过这大卖的背后只与对社会话题的包装精美有关,与电影的艺术水准,导演的技艺和创作视野无关。懂得包装比什么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