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雙十一”的背後

2分5秒,成交額突破100億元;15小時49分39秒超過去年“雙11”全天交易額……到12日零點,2018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的成交額在數據大屏定格:2135億元,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物流訂單突破10億。同時,京東、蘇寧、網易考拉、唯品會、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也分別曬出各家的“雙11”成績單:1小時18分,考拉突破2017年“雙11”全天銷售額;1—11日,京東全球好物節累計下單金額1598億元……

淺談“雙十一”的背後

從2009年的一次促銷活動,逐步演變為今天的購物狂歡。走過10年曆程的“雙11”,成為觀察中國電商乃至互聯網產業、消費變遷的一個典型樣本。

中國的“雙十一”,用“紅紅火火”來形容顯然不夠檔次了,我應該用“轟轟烈烈”來形容更為合適,因為它已成為了全球性的購物狂歡節,從這點就能看出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影響力有多大,其次是它不但顯示出中國人不斷增加的強有力的消費能力,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讓我們看到了“創新中國”的崛起,這就是我在今年“雙十一”期間的巨大感受。

“雙十一”完美全試了“互聯網+”時代。二十一世紀無疑是互聯網的時代,誰主動融入“互聯網+”就能掌握髮展先機。而雙十一無疑是一場電商的盛宴,中國企業紛紛擁抱互聯網,這是商業文明進步的體現。

從此前的高速發展態勢看,中國電子商務爆發出來的力量非常龐大,而且未來還有非常大的潛力。電商所產生的消費品交易, 對拉動內需有著巨大的作用。電商不同於傳統商業形態的優勢就是不太受地理區域的限制,商業經濟較落後的地方,商品銷售也可以在線交易後通過物流配送完成。而傳統商業和品牌由於受到物理條件限制,覆蓋率沒有電子商務那麼高。電商平臺提供的商品價格也非常有吸引力,更能刺激消費。同時,透過“雙十一”現象,我們看到的應是其背後消費者對於合理價格、高性價比商品的巨大渴求。

馬雲說“把線下商業地產價格打下來”言論,也將是現在乃至將來中國線上線下兩種零售形式互相競爭的最生動概括。而從這點理解,電子商務的發展也還有巨大的空間。消費電子化、成本低廉化、生活便捷化、創業全民化、模式潮流化這是一種現在乃至未來的一種社會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