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是文天祥的堂弟,是萬寧市後安鎮曲衝村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南宋名臣文天祥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的千古名句,膾炙人口。如今,在萬寧小海之畔,有一座700多年曆史底蘊的文化古村,因其渡瓊始祖是文天祥的堂弟,成為當地最具盛名的美麗鄉村之一。這座古村就是萬寧市後安鎮曲衝村。

始祖是文天祥的堂弟,是萬寧市後安鎮曲衝村

(曲衝村新景)

  走進曲衝村,映入眼簾的首先是面向小海成排坐落的有序民房,雄偉的文氏宗祠,還有飽經歷史滄桑的“十柱房”。滿眼青綠的農田,新建成的荷塘、塘中亭臺、曲廊,與遠方的小海相映成趣,美輪美奐。

1、文天祥堂弟避難入瓊

始祖是文天祥的堂弟,是萬寧市後安鎮曲衝村

翻閱《文氏族譜》可知,曲衝村民的先祖,乃南宋名臣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南宋末年,文天祥胞弟文天壁任廣東惠州知府,文天瑞隨同前往赴任,留惠州娶妻冼氏,生長子應麟。後來宋元交戰,文天祥被俘,文天壁降元,文天瑞渡瓊避難,於萬寧後安鎮落籍。

始祖是文天祥的堂弟,是萬寧市後安鎮曲衝村

(文氏族譜)

  渡瓊後的文天瑞與惠州的妻兒失去聯繫,後來他在海南再娶,生了文舉、文煥、文炳、文煒四個兒子。港北小海北岸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且曲水環繞,文天瑞便在此建屋讓兒子們居住。經過繁衍,最終形成如今的曲衝村。

  “先祖在曲衝村定居後,定下‘三層浪村貌’,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改變過。”曲衝村黨支部書記文東清透露,村內格局以小海向北,依次序排列著4大排民房,每排房屋間以約80米寬的農田隔開,“這種格局據說是先祖根據風水規劃出來的,一個兒子一排,四個兒子共四排,以田為界。”

  多年來,曲衝村民宅建設新房時,沒有人願意去破壞祖宗流傳下來的環境格局,造就瞭如今獨特的曲衝村貌。“每戶民居都有序、規整修建,並以中間進村路為中軸對稱佈局,形成了四橫房三農田的獨特村貌,如今我們還新建了荷塘、塘中亭臺、曲廊,村容村貌更富詩意。”文東清說。

  如今,文天瑞的後人已有43代之多,分佈在瓊海、文昌、定安、屯昌、海口、澄邁、三亞、陵水等地,幾乎遍及整個海南島。而值得一提的是,文天瑞的長子文應麟後來幾經輾轉,歷經磨難,在現今深圳松崗定居繁衍,成為廣東、香港兩地文氏公認的先祖。

2、詩禮傳家,人才輩出

始祖是文天祥的堂弟,是萬寧市後安鎮曲衝村

“先祖雖然避居萬寧,卻對家風教育十分看中,曾經立下‘立德立忠能報國’的家訓。”文東清說,文天瑞從小天資聰穎,飽讀聖賢詩書,崇文尚武,他對4個兒子嚴加管教,並立下嚴格的家規,教導子孫後代要讀書明理,學會做人做事,報效社會,“後來族譜記載了‘孝、友、睦、淵、任、恤、忠、信、禮、節、勤學、力農’譜訓十二勸,讓子孫後代牢記先祖的教誨。”

始祖是文天祥的堂弟,是萬寧市後安鎮曲衝村

(文氏宗祠牆上的雕刻)

  在文天瑞的教導下,文氏一族一直以來保留著濃厚的讀書、習武風氣,曲衝村成為一個人才輩出的文化古村。“文煥的曾孫文巨川還是元末的解元,只是因元末農民起義世道大亂而沒有出仕。”文東清說,至清代乾隆年間,曲衝文氏出現的貢生、庠生人數已經突破了100人,“忠德孝信也成了文姓子孫在外行走江湖、交朋結友和待人處事的好秉性。”

  為了促進曲衝教育事業發展,曲衝村於2014年成立了曲衝獎學助學基金會,獎學助學金用於每年秋季獎勵高考、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成績優秀學子與貧困學子,“4年來已累計發放近40萬元獎學助學金。”文東清說。

3、雄偉的“萬州第一祠”

在後安鎮,曲衝村最為知名的當屬文氏宗祠。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宏偉建築群,由一座歷史悠久的“十柱屋”和一座新建的祖祠與東西廂房組成。

“現今宗祠主體是根據族譜記載重修的,重建於2008年。”村民文學飛說,文氏宗祠原建有三重三座房子,後因年久失修,後兩座損毀,只餘下正門處的“十柱屋”。

始祖是文天祥的堂弟,是萬寧市後安鎮曲衝村

(文氏宗祠雕欄一角)

該處遺存是一間三廂瓦房,土木磚瓦結構,由巨木原料架樑、頂柱,立體雕刻。屋簷前兩邊各有兩根石柱和兩個大圓石,大門欄雕琢而成,工藝精細,非常堅固。

通過遺存的正門,便是一個很大的庭院,庭院鋪設石磚,東西兩側坐落著廂房,主位祠堂中立有多個文氏列祖列宗的牌匾。“村內祭祖或舉辦大型活動時,大多會選擇宗祠,宗祠內空間寬闊,是一個很好的活動場所。”文學飛說。

據《文氏族譜》記載,文氏宗祠始建於明朝,後來清雍正時期首次重建。“雍正時期宗祠的規模並不大,家譜記載稱當時僅有‘正寢一殿,度二十楹’。”文學飛透露,清代乾隆年間,文氏家族大舉擴建宗祠,擴建後的宗祠上下四進,還為守祠人配套建設了廚房、宿舍以及廁室。清代光緒年間,文氏宗祠再度擴建,時有“忠孝堂”“正氣亭”,拜亭也立有“遵孔法孟”之匾,“族譜記載光緒年間還修建了‘弘文學堂’,其中諸生濟濟,半皆文氏族人。”

始祖是文天祥的堂弟,是萬寧市後安鎮曲衝村

(文氏宗祠門口的石牌)

“因為宗祠規模龐大,雕刻技藝精巧,在當時有著‘萬州第一家祠’的美稱。”想到因年久而損毀的宗祠,文學飛十分惋惜,他說,上世紀80年代,文氏族人對宗祠進行了第一次重修。2008年,文天瑞的後裔捐資600餘萬元,啟動了宗祠的第二次重修,2012年底文氏宗祠第一期修復工程竣工,“現在我們正施工建設宗祠第二期工程,按照家譜中的記載,重現宗祠昔日恢宏。”

據悉,1999年8月18日,萬寧市政府將文氏宗祠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1月24日,文氏宗祠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曲衝村內,除了宏偉的文氏宗祠,還有多間保存完好,至少300年以上歷史的“十柱屋”民居。“十柱屋”,顧名思義就是用10根木材柱子支撐搭成的屋子。文東清介紹,曲衝村的“十柱屋”民宅,主體結構以10根大圓木柱為支撐,梁檁縱橫多用卯榫結合,“最讓人稱奇的是建造過程中,沒有使用一根釘子,聽老一輩人說,把四面牆都拆除了,屋子也不會倒塌。”

“現在村內留存的‘十柱屋’已經被保護起來了,這些古屋都是先祖智慧的結晶,也希望以後能有建築專家對這些民居進行考證。”文東清說,村子正計劃打造以文氏宗祠、“十柱屋”為代表的文化產業,利用村莊溝塘、海邊坡地等土地資源,打造“荷塘月色”“百畝花田”,結合地道的後安海鴨、和樂蟹、小海魚蝦等美食,走文化旅遊的發展道路,“我們村子是個歷史古村,不少房屋還是‘十柱屋’,這種屋子別的地方很少見,相信不少遊客也有興趣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