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術將讓新聞實現“沉浸式體驗”

在火星上與好奇號一同漫步!AR/VR技術將讓新聞實現“沉浸式體驗”

從印刷報紙、廣播電臺到如今的電視節目、網絡視頻和圖文並茂的網頁,新聞的面貌已經被大大改變。如今,沉浸式媒體有可能以全新的方式顛覆新聞業。

隨著技術發展,3D、AR和VR平臺將進一步改變新聞傳播和用戶閱讀的方式。這將把“空間新聞”的概念帶到行業的前沿。

雖然攝像機可以講述一個扣人心絃的故事,但它無法將你置於一個有能動性的空間。

使用3D、VR、AR等技術,讀者將可以漫步戰區、飛過3D地形圖、站在名人與明星的身旁,或者在火星上觀察漫遊火星車。

隨著谷歌、蘋果(Apple)、Facebook和Snapchat等公司的增強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為用戶提供更親密體驗的這種技術將很快迎來關鍵時刻。

“設身處地”的體驗不僅能影響用戶的同理心,還能讓用戶記憶更加深刻。約書亞·弗爾(Joshua Foer)的《與愛因斯坦一起月球漫步》(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一書闡述了記憶是如何高度依賴於空間理解的。

古人推測空間學習對記憶更好,所以他們創造了“記憶宮殿”的概念,通過形象化的聯想起作用。

“例如,去參加一個晚宴,(如果你像我一樣)你幾乎不會記得新認識的人的名字,但一週後,你仍然很有可能畫出主人家的準確地形圖。”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從高質量的新聞報道中獲得的印象。

不過,到目前為止,空間新聞受到技術平臺限制、製作週期長、成本相對於傳統媒體較高的限制。

因此,大多數空間新聞都聚焦於專題報道,比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或者《時代》(Time)雜誌的《雨林之火》(the rainforest fire)。

這些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他們各自媒體的學習和測試工具,他們一直在推動空間新聞的發展,利用每一個新的技術進步來探索用戶和判斷交互。

在2017年之前,這些體驗只能在一個特別的可下載的應用程序中創建——這對新聞的傳播是一個巨大的限制。

例如,在2015年末,《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不得不分發了大約100萬塊Google Cardboards,並推出了一款新的VR應用程序,只是為了展示一個身臨其境的360度視頻。

然後,Snap和Facebook(現在也叫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公司建立了可以利用的AR平臺。

因此,在2017年,《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表《未來的食品》(Future of Food)一文時,它使用Snapchat和Snap codes在沒有新應用的情況下,大規模展示了增強現實技術。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隨後刊登了一篇關於感恩節如何切火雞的文章,但只針對較新的蘋果手機。

不過,這些平臺背後的技術發展速度非常快,可以實現高普及率。

《紐約時報》等媒體正在使用webGL將3D體驗直接放到移動互聯網上。它因展示了一個被摧毀的敘利亞屋頂而獲得了艾美獎——這是一個時效性強的故事和前沿技術結合的例子。

正如在其他新興科技的例子中所看到的,隨著科技的發展,這類新聞的製作時間將會越來越短。

需要關注的熱門技術將進一步影響空間新聞,包括5G、點雲和可穿戴設備。這些因素的影響是不容低估的。

5G將允許大量數據負載幾乎在瞬間被傳輸到設備上。想象一下,一個記者在現場拍攝360度的現場圖像,用戶可以沉浸其中——就好像他們在現場一樣。

點雲基本上是一個世界的數據映射,它將允許在虛擬世界中共享數據。想象一下,當你走過紐約的一家咖啡店時,你會收到一個通知,說這裡曾經是某個朋克樂隊的聚集地。你可以即刻戴上VR或AR眼鏡來觀看某個媒體發佈的該樂隊演唱會的視頻。你的朋友也可以和你一起看。

這種體驗當然是基於可穿戴技術和VR、AR技術。可穿戴設備的潛在影響怎麼說都不為過。讀者很快就會以許多幾乎不可想象的方式出現在新聞中。

第一代可穿戴設備將是帶有簡單顯示的眼鏡,比如North,它將把新聞帶入視野,但不會改變體驗。

一旦硬件製造商製造出一種眼鏡,可以接入前面提到的點雲,或者至少是深度傳感攝像頭來精確地繪製你的世界地圖,一個空間新聞和信息的新時代就會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