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再談雨天印象

散文:再談雨天印象

對於雨,我本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親近。中學時代,我幾乎沒有買過雨傘,常常行走於雨水中,自得其樂;大學時代,更是趁著雨夜跑步。在冰涼的雨點中行走著,未覺得有絲毫不妥,不介意旁人的眼光,很有超然的感覺,縱然是傾盆大雨,我也不慌不忙地走著,周圍的一切似乎全完與我無關,泰然從容,在泥濘的路上走著。

其實雨天並非生來就代表“離愁”之意,令人不舒適。只要不怕衣襟溼透,額頭滴水,你仍然可以像晴天那樣,從容面對眼前的一切。而且在朦朧的雨絲中,可以享受陽光下不曾有過的平靜,綿綿細雨如蠶絲般透亮,細長而有韌勁;又像串珠一般筆直矗立著,好似要把眼前的天空與大地縫織在一起。這個時候,你行走於天地間,恰似一把梭子,把一根又一根的雨絲編織起來,一根雨絲消失於眼前,另一根瞬間出現,你永遠也停不下來;那一瞬間,你會感嘆自然的力量,如永動機般的動力,在催促著雨絲不停地編織視線中的空間。

眼前的雨是絲,遠處的雨便成了煙霧。記得兒時常於暮春細雨之際,立於房簷下,聽雨打青瓦聲,屋前的枇杷樹樹葉吸飽了水分,青翠欲滴;蜘蛛網灑滿晶瑩的雨珠,蜘蛛卻早已不見蹤影;躲在灌木叢裡的雞鴨伸著脖子,吞吃著綠葉上的水珠,偶爾抖動著身體,頓時揮灑一層雨絲。連綿的山丘早已被煙霧繚繞,若隱若現,空濛一片,就像印象派的畫作一般。

那時的景象終是過去近二十年,我依然銘記於心,留在眼簾中,藏在心中,隨時間的推移,既沒有加深,也不會淡去,就像一幅素描,時而浮現於眼前。長大了,漸漸遠離故鄉,雨珠時常可見,雨絲也常出現於眼前,但卻總是另一種畫風,無法像從前那般恬淡,不知不覺中,多了一份沉重感。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誠然,雨景不僅可以看,亦可以聽。“畫船聽雨眠”與“雨打芭蕉葉帶愁”,兩種意境,雖有所不同,但無論是淅瀝的聲音還是嘈嘈切切的聲音,都足以引人以深思。

小樓聽雨,有一份悽苦之意,卻也促發相思之情。山林聽雨,有一種孤寂之感,卻使人產生一種超然脫俗的心境;居住於深院之秋,抱琴獨奏,煮酒以自寥,看似冷冷清清,內心卻是無比的滿足。

散文:再談雨天印象

若想聽雨,須得在鄉村的夜裡;鄉村的夜晚,遠離城市的喧囂與紛雜,你只需側耳傾聽,就能清晰地分辨出什麼是梧桐葉上的雨聲,什麼是碧綠荷葉上的雨聲、泥土上的雨聲,青瓦上的雨聲,以及雨點拍打石階的聲音;小池之雨碧如玉,青瓦上的雨點潤如酥。傾盆大雨時,嘈嘈切切;細雨霏霏時,綿綿私語;或是金戈鐵馬,或是兒女情長。你可以知道雨後綠肥紅瘦,青梅變黃;聽雨之詩作,實在勝不枚舉就“夜雨”而言,李義山之“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為一絕,一語道破雨中之情。

夜雨中,常常使人牽發情思,或親情、友情、愛情,縱然是獨身一人,亦可自言自語,嘀嘀嗒嗒的雨聲,也是對你的回應;若是在安靜的雨夜,周邊只有三兩好友,相對暢談,把酒言歡,聆聽雨聲,那情景,別有一番情趣。

對於雨天的理解,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岳陽的夜雨。

大學時代,我曾經多次獨自一人臥聽風雨聲;那時候,總覺得白天的雨,有幾分令人厭倦,擾亂了原本的生活節奏,到了夜裡,聽到淅淅瀝瀝的雨聲,反而覺得有幾分期許。

大學剛畢業時,在岳陽工作,租房的對面是一片菜地,路旁有一排高大的樟樹,到了冬天,夜裡一陣陣冷雨襲來,密密麻麻的雨點灑在冷綠色的樹葉上,沙沙作響,彷彿成為伴我夜讀的輕音樂,聽著這聲音,我心中越發寧靜,白天的紛雜漸漸淡去,獨留一個寫字的身影,直到夜深人倦,熄燈而眠。夢中似乎多了“獨襟寒風深,冷雨夜空眠”之意。

第二天,出了門,循著公路而去,泥土裡的腐臭味很濃,但菜地中的葉片卻青翠欲滴,黏貼著珍珠似的水珠;遠處的山頭,紅日剛剛探出頭,一縷縷紅光,將水霧吹散;山腰的樹木,全像是籠罩了一個巨大光圈,有一些刺眼;飛鳥于山林之中穿越著,農夫挑著新摘下的青菜,臉上還掛著一串水滴,卻不知是雨珠還是汗水,神情是喜悅的;這片恬靜的景象,令人悅目賞心,難以忘懷,可惜的是,這樣的情景,如今已離我太遙遠;到如今,常常獨自一人穿行於泥濘的道路上,鞋襪盡溼,從而並沒有找尋到從前那般詩情畫意,面對生活中的雨點,內心很難再繼續從容下去。

散文:再談雨天印象

生活在大都市,收入有限,只得於遠離市中心的郊區租房,幸自有地鐵直達,一天的上下班耗時並不多,只是生活的節奏不得不跟著地鐵的車速,快了起來;許多時候,我都想將租房佈置得更加溫馨一點,然而考慮到隨時可能要更換住所,且租房終究是他人所有,胡亂設計,弄花牆壁,退房時恐怕還得賠償一筆款子給房東,這樣想著,也就沒有去招惹這些麻煩事,還不如任其簡單起來。雖然房子的空間不大,看著也有幾分拘束,總的來說,卻也是風雨不動安如山,最大的遺憾就是陽光幾乎成了奢侈品,很難覓得陽光的蹤跡。

羊城的春季與夏季,雨水多,常常是傾盆大雨,給人的感覺是溼漉漉的,就連身上的衣服似乎也可擰出雨水來。

其實最令我厭倦的並不是羊城的雨天,我倍覺無奈的是雨季裡的城中村。

城中村,顧名思義,就是被高樓大廈包裹的小空間,它見證了城市的發展歷程;城中村的存在,不得不說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外來務工人員,賺錢不易且不多,無法租房於小區花園,只得在城中村棲息,雖環境差,但好在房租較為便宜,而且對於大部分打工仔而言,一線城市很難令他們有歸屬感,此間不為家,有一個落腳地也就足夠。由於城中村的樓間距太窄,每棟房屋就像戀人般,緊密地挨著,以至於房間內常年不見陽光,不通風流,晴天尚可應付,倘若是遇上“回南天”(每年春天時,氣溫開始回暖而溼度開始回升的現象),委實是一種折磨,難以招架,只要你稍稍不留意,早上出門忘記關閉窗戶,下班回到租房,你就會發現牆壁地板沾滿水珠,連被子都像似被人灑水一般,整個房間都是一片潮溼,這樣的夜晚是難以入眠的,渾身就像覆蓋一層水霧,委實難以忍受。最令人無奈的是,

“回南天”並不是一次兩次,每年的春季、秋季都有,而且很準時,好似與人約定一般,但無論如何也無法令人心生如約會那般期待之情。

散文:再談雨天印象

我曾經在租房附近,看見一個女孩尊在門前哭泣著打電話,心裡很不是滋味。仔細一聽,才知其並非受人侮辱,而是遇上“回南天”,早晨出門忘記關窗,下班回到家中,猛然發現屋子裡沒有一件物品是乾爽的了,這令來自北方的她無法理解;從她與家人的對話中,可以聽出,她本可以選擇留在父母的身邊,但其想知道自己的到底有多少能耐,一個人孤身南下,到最後才發現生活委實不易,縱然無人欺凌,卻還是輸給了天氣,輸給了自己。

到現在回想起來,人類雖是萬物靈長,有時候卻不如其他生物,甚至是小小的螞蟻,這些動物的棲息地若是不堪居住,可以毅然搬遷,沒有陽光可以搬到陽光充足的地方,可是那些每天穿梭於地鐵的人們,又有多少能讓生活稱心如意,只得在那些陰暗的角落,一邊幻想著明天的美好,一邊重複著昨天的生活。

前幾天,半夜之際常臥聽窗外的雷聲、雨聲,卻再無從前那般的淡定,心中多了許多躁動的情愫。到了今天,對於雨,很難會想到甘霖,也再無雨中漫步的情懷,遇到雨天時,唯一的選擇是獨處狹小的空間裡,哪裡也不去,端坐於電腦前,或是捧著書本,心中所想,便是希望那些虛構的故事情節,能讓自己的內心竟慢慢寧靜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