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兵馬俑”作為中國的一張名片,是很重要的存在,但是在我的印象裡,關於

“兵馬俑”的電影雖然有,但大部分還是情情愛愛,如果不是那種紀實類的紀錄片,很多觀眾都很難了解到關於“兵馬俑”和那個時代的故事。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古今大戰秦俑情》,這片兒可是我的“童年陰影”,給我造成了不可磨滅的誤解,小時候的我堅持認為“兵馬俑”是活人敷上一層厚厚的泥漿做成的,殘忍至極。甚至每次想到那個畫面還渾身發冷……這也嚴重影響到我去西安旅遊的腳步,導致我去了三次西安,一次都沒有進過“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後來又出了《出土奇兵》、《奪寶英雄》、《神話》等帶有奇幻色彩的歷史電影,更讓“秦朝”在大家的心目中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包括後面被改編成電視劇的《古今大戰秦俑情》,其實這些影視作品的主線都是圍繞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

影視作為一種“軟文化”更能傳播知識,現如今很多古裝電視劇都開始有意無意的夾帶歷史知識,給觀眾科普有用的歷史故事,其實這也是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我們在看電視的同時又能學到一點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秦朝武裝力量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1974年,西安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了一座舉世罕見的秦代兵馬俑坑。而俑坑中按照真人大小塑造的陶俑正是當年跟隨秦始皇征戰四方、統一六國的神勇之軍。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其軍事制度是在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天下歸一。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秦王朝的軍隊,在秦始皇的嚴格控制下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負責全國軍事行政的官吏為太尉,戰鬥時隨時任命將軍統兵,秦有上將軍和前後、左、右諸將軍。

軍隊可分為京師兵、地方兵和邊兵。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神秘的兵器

當時從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兵器約4萬件,而這4萬件兵器絕大部分都是箭簇,相當於槍裡的子彈一樣,真正的近戰兵器少之又少,唯一的鐵兵器也只有4件,所以當時很多人認為兵馬俑中鐵兵器只佔所有冷兵器的萬分之一!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戰國晚期鐵製兵器雖然已經出現,但由於製作工藝不成熟,尚未被各國所廣泛使用,而那時也是中國青銅古兵器的演練鍛造技術登峰造極之時。在著名的《荊軻刺秦王》歷史典故中,嬴政慌忙間,因腰間佩劍過長,而不能拔劍自衛,從側面證明了秦國已經具備生產青銅長劍的能力了。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兵馬俑坑大量出土的“箭簇”就是秦帝國一統六國的特殊武器,正確的叫法是“秦弩”,弩就是一種遠程射擊武器,根據資料證明,秦代弩的種類和製造技術很超前,關於這個“秦弩”還有過報道:古代秦軍弩弓射程可達AK-47步槍的兩倍。當時一位考古學家在一號坑中找到了古代秦軍的弩弓,經過對該弩弓的研究,它的射程可達到700到800米,是AK-47步槍有效射程的兩倍,足以見得當時秦的武器時代多麼輝煌了。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從外觀上看,那些箭簇的大小和形制幾乎沒有差異,經過專家抽樣測量,不同箭簇的寬度平均誤差為±0.267 毫米,而長度的平均誤差為±0.572 毫米。大家必須要知道的是,兵馬俑出土箭鏃的平均寬度和長度分別為 9.801 毫米和 27.586 毫米,這些箭鏃的誤差竟然只有 2% 左右!這次我又對古人的智慧升起崇拜之情。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南京博物館的“秦弩機”

不過影視劇中很多宏大的戰爭場面就很好的把大家代入到那個時代,比如《羋月傳》。

雖然這部劇是“女人戲”,但大家也能看到秦軍在與敵軍作戰時的獨特陣型和武器,其實秦軍經常使用多兵種、多元化陣法作戰,秦俑坑總體佈局就是一個面向對方的巨大方形軍陣:一號坑步兵陣在右,二號坑車騎弩兵陣在左、三號坑短兵隊在後。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 步兵是軍隊的主體,所以秦始皇陵出土的絕大部分武士俑都是步兵俑。
  • 輕裝步兵一般不穿鎧甲,而是持弓、弩等遠射武器,配合重裝步兵殺傷格鬥距離之外的敵軍。
  • 重裝步兵多數身穿金屬鎧甲,手持戈、矛、鉞等長柄兵器,擔負著同敵軍重兵集團格鬥的任務。

這麼強大有秩序的軍隊,也反映出當時秦朝的鼎盛。

統一的重要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有了強大的軍隊不足以維持一個國家的和平,在兵馬俑坑中出土的不只有兵器和人俑,還有很多重要的工具,而這些工具才是“統一”的關鍵。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其實文中提到統一車輪的距離和文字的“車同軌、書同文字”就是成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最重要的標誌性功績之一。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一法度衡石丈尺” 其實句讀應為:" 一法度:衡、石、丈、尺。"

大概意思就是:衡、石、丈、尺都將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來規範。

秦始皇曾經多次強調統一技術標準的重要性,因為只有統一了標準,才能實現“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日月所照的地方,坐船乘車的人,就都有了行為的準則。)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而“商鞅變法”就是基礎

《史記 · 商君列傳》記載,商鞅曾頒佈法令 " 平鬥桶權衡丈尺 "

正是秦始皇 " 一法度衡石丈尺 " 的制度起點。

現在去上海博物館,就能看到著名的“商鞅方升”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而這個無價之寶身上記載的銘文,才是我們瞭解一個時期的重要線索。

根據銘文,我們得知這件方升是在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 344 年)十二月製作。

當時商鞅以大良造的身份,向全國頒行了這一件標準量器,從而開始了秦國統一技術標準和標準化之路……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天下一統,秦始皇在商鞅方升上加刻詔令,完全承襲了自商鞅以來已經沿用了六代君王共 123 年的標準!

結語

從各個方面我們都見證了“秦”的輝煌,有些細節雖然沒有運用到影視作品中,但那段歷史也始終影響著現代中國人的思想和信仰,我們從歷史中瞭解中國,從影視劇中瞭解歷史,從始至終我們都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統一、和平”

雖然現代有很多人還向往“穿越”嚮往古人生活,其實那就是影視劇中給我們營造出的美好時代,不管是歷史上哪個年代都不容易,想要天平盛世,人心和睦才是關鍵。

那些關於“兵馬俑”的電影,也沒有講述“秦”背後的故事

我有空一定去看一看“兵馬俑”彌補一下之前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