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大一統”,千古一帝的震鑠古今

“東窮碧海群山立,西帶黃河落日圓”,梁啟超的這句詩極盡豪放地描繪了長城的壯麗雄偉,每次誦讀,都不禁讓人熱血澎湃!

正如我們所見,每一個文明都有它獨特的成果,長城作為中華文明的最偉大象徵之一,承載了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自信,而最不能忘卻的就是他的創造者——秦始皇!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大一統”,千古一帝的震鑠古今

太史公言曰:“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計,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秦始皇,一個亙古以來既被萬千人稱頌,更受無數人詬罵的千古一帝,爭議與榮譽的背後,功績與罪責的蓋定,是否值得我們深思呢?


一統天下

公元前221,秦始皇滅六國,以王號不足以顯其業,乃稱皇帝。並繼續執行孝公變法以來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專制,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由軍功而上升起來的貴族。

秦帝國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維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變“王有”為“國有”。秦始皇於前216年命令全國農民自報佔有田地的實際數額,以便徵收賦稅。又實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軍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

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施行了“授田制”,農民的土地名義上是國家所有、私人耕種,但此舉讓全國百姓實際佔有了原來“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後便演變成了農民和官員們都可以自由地買賣田地,所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終便利了私有土地的發展。

秦始皇“大一統”,千古一帝的震鑠古今

中央集權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後,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36郡, 以後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46郡,定咸陽(陝西咸陽市秦都區)為首都。

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這對戰國前的分封制來說是一大進步;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大一統”,千古一帝的震鑠古今

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階級統治的經濟基礎。

秦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實田”,即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報佔有土地的數額,政府根據數額徵收田租。

這意味著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權的保護,意味著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國正式得到確認。這在當時是有積極作用的。

修築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

秦始皇“大一統”,千古一帝的震鑠古今

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陸續採取了一系列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後築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餘里”的長城。自秦始皇築長城之後,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長城確保了邊防的鞏固和國家的安全,給中原農業的生產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就如《過秦論》中所說:“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秦始皇“大一統”,千古一帝的震鑠古今

度同制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 一致。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稱下幣,統一為圓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佈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步(合今230釐米)為尺,240步為一畝。這一畝制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秦始皇“大一統”,千古一帝的震鑠古今

改幣制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整交通

從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

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大一統”,千古一帝的震鑠古今

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運河在最終在秦始皇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前219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車同軌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秦始皇“大一統”,千古一帝的震鑠古今

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秦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裡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

秦始皇“大一統”,千古一帝的震鑠古今

統一文字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小篆

秦始皇“大一統”,千古一帝的震鑠古今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大一統”,千古一帝的震鑠古今

儘管秦朝統治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存在。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在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