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牆倒塌30週年,默克爾承認東西德融合可能還得50年甚至更久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重】 “柏林牆倒塌已經過去30年,但新的柏林牆仍在建立。”據德國電視一臺10日報道,11月9日是柏林牆倒塌30週年紀念日,這起事件為德國統一揭開序幕,但促成這個結果的西方聯盟如今卻充滿分裂情緒。德國總理默克爾9日呼籲歐洲“共同維護民主與自由”,同時她也承認,“東西德國的融合可能要再花50年甚至更久。”

柏林牆倒塌30週年,默克爾承認東西德融合可能還得50年甚至更久

美英法領導人缺席官方活動

為紀念柏林牆倒塌30週年,柏林將舉行200多場活動,包括展覽、研討會、音樂會等。9日的官方紀念活動是重頭戲。當天上午,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和總理默克爾前往當年柏林牆的一處舊址,獻上象徵和平的玫瑰花。隨後,眾人來到位於柏林牆遺址紀念公園的和解教堂。在那裡,默克爾呼籲歐洲共同捍衛歐洲的價值觀——“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和尊重人權”。來自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的領導人也出席了紀念活動。

9日晚,柏林勃蘭登堡門前舉辦了大型文藝演出,許多當年事件的見證者和演藝界明星登臺亮相,柏林愛樂樂團演奏了貝多芬名曲《命運交響曲》。10日,柏林七個地區的柏林牆露天展覽繼續開放舉辦紀念活動。

《柏林日報》報道稱,今年的官方紀念活動與5年前形成鮮明對比,美國、英國、法國等當年的冷戰強權國家領導人紛紛缺席。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只計劃於10日飛往德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之前對柏林進行訪問,但訪問於8日就已結束。他臨走前還丟下一句嚴厲警告:“我們紀念的同時必須明白,自由從未得到保障。”

希望與現實存在巨大落差

德國敦促美國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本位主義”。美國《國際財經時報》10日稱,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講話中敦促美國成為一個可以相互尊重的夥伴,並放棄民族主義。他的這些話,凸顯出西方傳統盟友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從伊核協議,到貿易戰,再到氣候變化,特朗普“單幹”的態度讓德國感到深深的不安。愛爾蘭廣播電視臺9日稱,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戰略、英國脫歐紛爭以及俄羅斯復興,讓強權國家之間關係緊張。

“我們尚未做好準備迎接一個沒有牆的世界。”美國《外交政策》分析稱,柏林牆的倒塌不僅意味著冷戰結束,也意味著所有牆的倒掉以及所有門的打開,包括自由市場之門、共同政治價值之門,以及真正國際社會的誕生。但30年後,我們擁有的與其說是一個國際社會,不如說是一片荒地,滿是邪惡之物。如今的國際社會似乎更像一個反例:缺乏相互尊重和負責意識,成為無底線之人的藏身之所。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9日稱,1989年人們的希望與2019年世界的現實之間存在巨大落差。質疑北約價值的特朗普嘴裡會說出“人民公敵”這樣的蘇聯話語,普京則宣佈“自由思想已死”。而且,柏林牆倒塌30年後,美國已經變得不那麼自由,與其他國家相比排在50名開外。德國新聞電視臺10日稱,特朗普強推“美國優先”戰略,在美墨邊境建立隔離牆,並實行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退出各種國際組織。這位美國總統是孤立主義者和貿易保護主義者,而許多美國人正在竭力支持他。

新的牆已經出現

英國《衛報》10日評論稱,柏林牆的倒塌讓德國迅速統一,成為一個政治和經濟強國。法國和英國對德國的復興感到焦慮,希臘等弱國也是如此。這種複雜的情感長期存在,成為時常阻礙當代歐洲運轉的因素。法新社9日稱,除全球範圍內已浮出水面的裂痕外,新的分歧在德國內部出現,極右翼逐漸在原共產主義的州佔據強大優勢。默克爾稱,那些之前認為共產主義東德和資本主義西德之間的分歧可以消除的人,可能要再等50年甚至更久。施泰因邁爾則表示,新的牆已經出現,隔離我們的國家——一堵失望、憤怒和仇恨之牆。

此外,《衛報》稱,歐洲國家普遍認為,美國有權利在全世界為所欲為。柏林牆倒塌後的美國霸權讓歐盟作為全球領導者的想法式微。除了馬克龍,歐洲的現任領導人(包括英國首相約翰遜)似乎都很羸弱,缺乏想象力,對歷史遺產視而不見。如果說柏林牆倒塌帶來的希望破滅有些言過其實,但事實是當年的多數承諾已不復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