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曾經,成吉思汗親手創建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一敗難求,但他們卻在川東釣魚城下折戟沉沙,主帥蒙古大汗蒙哥戰死,先鋒官汪德臣陣亡。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川人從未負國”,這句經典名句的由來

這在天下無敵的蒙古帝國歷史上,釣魚城之戰是絕無僅有的失敗,而賜給蒙古人這場大敗的,就是川東重鎮釣魚城的守將王堅。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親率大軍猛攻釣魚城,被飛石擊中而亡。他曾留下遺言道“待破城之後,屠盡城中之人”。公元1279年南宋朝廷滅亡,忽必烈的親口許諾不動釣魚城一人一物,守軍這才打開城門。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但自主將王立之下的三十二位將領,自覺愧對川中父老,未盡軍人的守土衛國之責而全部自刎身亡。

釣魚城之戰後,就有了一句名言“川人從未負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抗戰時期的真實故事,一個聞者傷心,聽者落淚的真實故事。因為沒有官方的確切記載,所以也沒有確切的日期,只知道發生在抗戰初期的川東地區。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老大娘夜半煮湯圓,只為川軍忠魂

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川中父老曾親眼見證了這個故事。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天空飄著雪花,年邁的陳阿婆在位於川東地區一個小村莊經營著一家湯圓店。因為天氣寒冷,湯圓店生意冷清,陳阿婆準備關店打烊。就在此時,遠處的風雪之中出現了一群相互攙扶、滿身是血的傷兵,雖然他們沒有一個人說話,但陳阿婆還是從他們的身形步伐上,認出他們是川中子弟。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善良的陳阿婆連忙招呼傷兵進店吃湯圓,待她忙過之後,卻發現剛才還是滿屋的傷兵,一轉眼就都不見了,只有留在地上的一堆冥幣紙錢。

陳阿婆連忙喊來左鄰右舍,就在眾人也疑惑不解時,一位年長的老者卻嚎啕大哭起來,並道“這是我川中子弟的忠魂呀,前不久,他們出川抗戰,就是從村前的大路上出川的,這一定是他們戰死在了異地他鄉了,因為眷戀著故土,所以才結伴而行,魂歸故里”。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老者的話音剛落,陳阿婆也大哭起來,因為她的獨子也投筆從戎,隨村裡的幾個青年出川抗戰了。於是,眾人摸黑來到村前的大路上,為那些戰死的川中子弟招魂燒紙。這一夜,哭聲響遍了這個寒夜中的小山村。

自此後,陳阿婆白天關閉了湯圓店,天黑後才開店。她早早的將碗擺好,把水燒開,一直等至天明,只為能夠招待那些川中子弟的忠魂。很遺憾,也可能是那些戰死的川中子弟,不願驚擾到他們的川中父老,自此後就再也未曾出現過。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陳阿婆也從未收到她兒子的任何消息,五十年代中期,善良的陳阿婆在孤獨中去世。

雲南國民革命軍烈士陵園,絕大部分就是川中子弟

五年前曾隨朋友去雲南,路過騰衝時,見到一座很大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陵園。陵園內的每位烈士都只有一座很小的墓碑,碑上刻著該烈士的姓名籍貫。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導遊介紹說“該陵園內安葬著近七千名烈士,絕大部分都是川中子弟,其中有很多是《我的團長我的團》劇中的原型”。因為該劇正在熱播,也曾為劇中的人物所感動,而此地就是“炮灰團”將士的安葬之地。所以,在導遊還沒介紹完時,同行的幾人已是淚流滿面了。

抗戰勝利後,據國民黨行政院長何應欽統計:

抗戰期間,共有350多萬川中子弟出川作戰,其中陣亡、傷殘、失蹤者多達64萬多人(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參戰人數之多,犧牲傷殘之慘烈,均具全國之首。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他們有人的出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在白沙獻金會場上,1萬多名川中男女學生一起跪在地上,哭著哀求到場的鄉紳富戶“求你們救救我們的國家吧,救救我們苦難的民族吧”,在場的鄉紳名流無不淚流滿面,紛紛慷慨解囊,金錶、金戒指、金手鐲、現金裝滿了幾大箱。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川東勞軍團,步行萬里尋川軍

川中父老在出錢、出力支援抗戰的同時,也未忘記穿著單衣草鞋出川抗戰的川中子弟。

他們自發的組織了許多勞軍團去前線慰問,《壯士出川》中的勞軍團確有其事。一位曾參與該劇組的朋友向筆者透露,他們收集了許多勞軍團的故事,只不過因為劇情的需要,才選擇了王長生媳婦參加的那支勞軍團。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對他印象最深的是川東的一支勞軍團,該團由50多人組成,20名各界代表,35名少年川中子弟。

他們籌集了一批衣服、藥品和川中美食出川,一路打聽前行。他們出湖北,進山西,入山東,過河南,一路上所有的慰問品全靠肩揹人扛。因為盤纏用盡,他們曾靠乞討度日,但卻無一人動用慰問品。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這支勞軍團歷時十個月,行程近萬里,最終在湖北追上他們家鄉的部隊時。這支形如乞丐的勞軍團,由出川時的50多人僅剩30多人,餘者全部因病累而長眠於異地他鄉,20多名出川時還面露羞澀的少年,經過這一年的歷練,已經成為了成人。

而僅存的幾位各界代表,也由當初的英姿勃發,現已面露滄桑,形如耄耋。經過近一年的奔波,有些衣服、藥品損毀,食品也已黴變。但當這支川軍見到家鄉的父老後,瘋狂的叩頭謝恩,以致額頭出血。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最後,他們是跪在川中父老的面前,雙手捧碗,伴著血水和淚水吃下了已經黴變的家鄉美食。而那20多位少年,已倔強的排在了老兵的身後,雖然他們的手中只有一根木棍。

悲壯的川中父老,忠勇的川中子弟,朋友是在哽咽中講完,筆者是在抽泣中聽完。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筆者並非川人,不知川中父老為何如此悲壯,不懂川中子弟為何如此忠勇,但我知道我們能有今天幸福安逸的生活,完全是承享了先烈們的福澤。所以,筆者有責任,也有義務將這些驚天地,泣鬼神的川中父老講與他人並代代相傳,為“川人從未負國”配上“國人從未忘川”。

後記

筆者自知才疏學淺,文筆欠佳,所以在撰寫此文時很是惶恐,措辭中的絲毫不當都是對川中父老的不敬,用語裡稍有瑕絲更是對川中子弟的褻瀆。以致下筆生澀,只能用“死字旗”中的八個字向川人致敬:傷時拭血,死後裹身。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壯哉川軍,四川雄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