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神祕的投資公司:一路搞殘眾多大佬,號稱“不死鳥”

它只存在了短短的12年,但是所造成的影響卻早已超出了12年,足足影響了幾代股民。有人說,沒有和它有過交集的要麼是小字輩,要麼就是股市沒有入門。它就是資本江湖赫赫有名的中經開,一隻曾經翻江倒海的股市“不死鳥”。

最神秘的投資公司:一路搞殘眾多大佬,號稱“不死鳥”

1988年4月26日,中經開含著金鑰匙橫空出世,註冊資本金摺合人民幣7.4億。最初的任務不過就是“辦理農支農資金的撥款回收手續,相當於一個財務公司”。但是作為信託投資公司中的“貴族”,其獨特的股東背景註定日後必是一條“人中龍”。

起初一段時間,中經開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做事的風格非常穩妥,不做風險大的事情”。是的,中經開完全用不著為生存而發愁,每年財政十幾億預算外資金都交給公司撥付,而且“不可能一次全撥完,賬上餘款的利息就足夠公司用的了”。

當然,中經開不滿足於此,尤其作為“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信託公司,其業務範圍涵括投資基金、併購、投貸聯動、證券投資、私募業務等等方方面面“遠看像銀行、近看像保險,側面是投行,仔細辨認才知是信託”。

所以,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幾乎所有的信託公司都處於野蠻生長。

中經開也不例外,仗著股東背景雄厚,四處出擊,“哪裡人多,朝哪裡鑽,哪裡熱,投哪裡”,不過到了1993年底,公司不但沒有賺到什麼大錢,相反還搞出一堆問題,“內部資金管理混亂,甚至對財政預算外資金回撥項目也出現了幾億元的虧空”。

就在此時,天上掉下個國債期貨。為了將功補過,中經開便一猛子紮了進去。

你知道的,1992-1995年是我國非常特殊的三年。自從92年鄧公南巡講話後,各地大幹快上,固定投資、貨幣發行也出現加速,結果帶來了高達15%以上的通脹壓力。

於是國家趕緊踩剎車,緊急叫停鋼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貨,唯一保留了國債期貨品種。

國債期貨不是新玩意,上交所早在1993年10月就已推出,只不過此前一直不活躍。

當時老百姓有錢,地方政府有錢,中央兜裡卻沒錢,於是國債提到前所未有的議程。為增加吸引力,商定由國家財政對國債採取保值貼補“1994年10月保值貼補率為8%,當年年底已經突破10%”。

如此這般,門可羅雀的國債期貨一下子火爆起來。到了1995年,國債期貨日交易金額就從幾十億迅速攀升到四、五百億。全國一下子冒出600多家期貨經紀公司,各路神仙開始雲集國債期貨。

交易的主力品種是327國債。那是一款1992年發行,1995年6月30日到期兌換的3年期國債品種,總共240億。也正是從1994年10月開始,327國債一路絕塵,從110元一直上漲到1994年底的140元,4個月上漲了27%。

國人好賭你知道的,而做期貨最大的好處就是帶槓桿。當時規定的國債期貨保證金率為2.5%,也就是說繳納250萬保證金就可以做1億元市值的交易。27%的漲幅是個什麼概念?3個月就可以賺上10倍!那不比搶錢還厲害!

當時有一個南方客戶,上午打電話回總部“能不能再籌1000萬砸進去?”,結果僅僅過了1個小時,電話又來了“1000萬不用籌了,剛才已經賺出來了!”

到了1994年底,市場上形成了兩派,一派以中經開為代表的看多派,一派以萬國證券為代表的看空派。

萬國證券是誰?當時江湖的一個口號就是“萬國證券,證券王國”。管老大更是被尊稱為“中國證券教父”,他的背後是一大批追隨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遼國發的高氏兄弟。

兄弟倆人都是我國早期資本市場的大炒家“股票、期貨、債券、資金拆借,哪裡都有他們的身影”。

春節過後,市場傳聞“上頭又將提高保值貼補率,327國債將會以148元兌付。”

對此,萬國的管老大擲地有聲“不可能!宏觀調控第一條就是治理通貨膨脹”,他的理由很簡單“沒有任何理由再提高保值貼補率,否則國家會支付10多億元的利息”。

但是,中經開做多的理由更直接“15%的通貨膨脹控制不住,保值貼補肯定會漲”,國債保值補貼一漲,327國債的兌付價自然跟著漲。中經開當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它的背後是漫山遍野的散戶和中小機構。

2月22日對峙達到巔峰,雙方在147元附近大量增倉,當時萬國證券持有200萬口的空單,“327合約每漲1元,萬國賬面上就將浮虧4個億”。

肉搏戰最終在2月23日清晨打響。關鍵時刻,國家公佈327國債兌付利率“不但提高,而且超出預期的148元,一下子提高到148.50元”,形勢對中經開非常有利。

結果早上9點半一開盤,中經開就用300萬口的多單將前日的148.21元收盤價一舉推高至150元,一直維持到下午一點。

高氏兄弟被嚇得屁滾尿流,“多堅持10分鐘就多損失1個億”,他們馬上由空翻多,加入中經開的陣營,結果327合約在1分鐘內上瘋漲2元,一舉接近152元,這也意味著中經開一天之內就將收割23億盈利!

下午4點,管總急了,火速趕到百樂門飯店交易總部。按當時的價格萬國要虧損16億“將在一日之內破產”。

怎麼辦?他一咬牙豁出去了。

於是最為詭異的事情發生了,下午4點22分12秒,離收盤不到8分鐘的時間,盤面突然出現50萬口空單,期價瞬間被打到150元,隨後連續5個20萬口的賣單,後面還有17筆,2070萬口賣單活生生將價格打回到148元,。

2070萬口國債是什麼概念,價值6200億,是我國1994年GDP的八分之一。

那一刻,全國人民都驚呆了,不少期貨交易所鴉雀無聲,只看見價格如瀑布一樣地往下掉,很多客戶臉色刷地一下就白了,“手足冰涼、全身麻木”,有人甚至當場暈倒“幾分鐘內多頭們不僅當天盈利全部虧光,本金至少也將虧掉一半。”

不過,當晚10點多鐘,上交所就宣佈“最後七分鐘的交易無效,當天收盤價為151.3”。這一天也被英國《金融時報》定性為“大陸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327戰役過後,市場一片狼藉。這一天,萬國證券從大賺42億瞬間變成虧損14個億,不久被申銀重組,而昔日的管老大鐺啷入獄,上交所的老總黯然去職,東北的遼國發高氏兄弟自此從人間蒸發,而開市僅兩年零六個月的國債期貨也被無限期叫停。

這只是見得陽光的數據,更多的機構與散戶則在一天之內上演千萬身家與窮光蛋之間的逆轉“對經歷過的人一輩子都忘不了。”

江湖傳言,日後成為死對頭而送掉生命的劉漢與袁寶璟就此發達,上海昔日首富周正毅開始起航,湧金的魏總完成億元級別的原始積累,而德龍的唐總則一夜之間損失一個億。

儘管如此,舞臺男一號卻毫髮未損。照理講,中經開應該獲利最起碼11億以上,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據說327給中經開賬面帶來的利潤只有區區一個億。

僅僅消停了半年,中經開又一次走進公眾的視野,這只不過這一次的作戰地點換成了A股。

1995年7月24日,當年的大牛股四川長虹發佈配股公告“採取餘額包銷,未被認購的配股和轉配股部分均由承銷商中經開負責”。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公告,上交所每天要發佈四、五十條這樣的公告。

半個月後的8月15日,長虹更是發佈大利好“每10股送紅股7股,派發現金1元”。很多股民歡呼雀躍,高呼口號“要賺錢,買長虹”。

然而就在8月21日,長虹紅股除權上市的第一天,開盤漲了不到兩分鐘後,長虹股價馬上大幅跳水,最大跌幅達8%,更恐怖的是拋盤湧出來四、五千萬股。

怎麼回事?眼尖的投資者很快就發現,原來最大的拋盤竟然是“長虹國家股轉配股的紅股部分”,“混在個人流通股的紅股裡面流通”。

要知道,當時政策明令規定“國家股轉配股的紅股不能流通”,很多市場人士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莫非上交所的鎖定系統出了故障?”

直到兩天後,大夥看到證監部門的一則公告才知,“是上交所‘工作失誤’,擅自批准長虹轉配紅股上市”,而中經開利用8月21日至23日兩天半時間,拋售股票獲利2500多萬。

後來,監管部門將“長虹事件”定性為“擾亂證券市場秩序、損害投資人合法權益的嚴重違規事件”。換上一般的券商,早就立馬吊銷牌照,不過中經開卻僅僅被沒收了2500萬的違規收入,另外罰款250萬元了事。那1000多萬跟風的散戶就只能自認倒黴了。

從此,江湖上無人再敢跟中經開叫板,“手眼通天,能量太大了。”投行部的人出去開會更是昂首挺胸“吃飯的時候不用看,主桌上一定有我們的位子。”

但是,中經開自此似乎交上了黴運,信託業務、房地產投資均不景氣,經營不善的分部達到11家,1997年到期債務高達78億,更出現6.8億客戶保證金被挪用等違規事件。

直到1997年7月,中經開第四任總經理到位。那位老總大刀闊斧,相繼取消了各業務部門、證券總部和各營業部對外融資、擔保權,各類資金納入公司統一管理,但依然沒有扭轉中經開的盈利能力下滑“1997年盈利2.3億,1998年下降為1.1億,到1999年僅僅為5千萬”。

2000年初,審計部門發現“截至1999年底,中經開的總資產為151億元,但是負債高達120億”,而且存在資本負債損益不實、資產質量不高、違規使用財政資金、違規融通資金等各類違法違紀問題。

為避免被重組,中經開選擇重新出發。接下來,中經開的管理層就把大部分精力轉向證券投資“二級市場的錢太好掙了”。這個時候,另外一個獵物——東方電子出現了。

彼時的東方電子雖然偏距煙臺一角,但是時任隋總雄心不已,同時在清華、北大等50多所高校啟動人才招聘,尤其博士起手就是一套100平米的兩居,外帶20萬元安家費。

短短一兩年,1000多位青年才俊齊聚煙臺,南大街食堂里人頭攢動,毫不誇張的說,分分鐘可以辦起來一所小型理工大學。與此對應的是,東方電子在電力設備軟件領域狂飆突進,利潤連年增長50%。

1996年夏天,東方電子委託神通廣大的中經開作為上市主承銷商和上市推薦人。果然,半年之後的1997年1月21號,東方電子如期在深交所上市。

中經開也是識貨的主,它的胃口當然不滿足於掙幾千萬的上市承銷費。果然,從1999年10月至12月,中經開利用26個賬戶,動用7億8資金,開始暗中吸貨。在股價拉昇過程中,中經開花樣翻新,連續使出了三樣秘密武器。

一是充分利用內部職工股。東方電子上市之初,流通盤只有區區的6000萬股,即便全部買下也不過七、八個億,中經開很容易暴露目標。更何況在1999年的“5?19”行情中,東方電子已經是一顆最耀眼的明星,39個交易日股價上漲184%。

直到1999年12月27日,東方電子2.3億股內部職工股上市後,中經開才敢大肆吸納,當天成交量就達3794萬股,換手率超過10%。

東方電子造就了數百個百萬富翁外,也徹底打開了中經開的胃口,短短個把月時間,拿下4000多萬的股票。1999年東方電子中報顯示,中經開下屬的中經信大連實業合計持有東方電子2.1%,成為第三大股東,此後一路增持到2.24%。

二是公募基金高位接盤。緊接著,在1999年底第二輪網絡高科技股行情中,東方電子再次成為明星,短短三個月累積漲幅達到181%。股票價格也從22元一舉上漲到2000年2月17日的56元,中經開賬面已經浮盈6個多億。

但是,中經開的超盤手非常清楚,“火候差不多了,必須儘快出貨。”要知道,東方電子從上市至2001年年初,4年來股價累計飆升超過60倍。

於是,兩家公募基金粉墨登場。當然,中經開正是那兩家基金母公司的發起人,而且中經開還是其中一家基金的上市推薦人和發起人。

有了這層關係,只要利益分割好,其他當然不是事。於是到了2000年中報之時,中經開就已經從東方電子的前十大股東中全身而退,而另外兩家新進的公募基金成為了第六大、第七大股東。

三是通過炒股收入虛增利潤。能讓員工獲得如此高的收益,而且連續2次配股也可以賣個好價錢,東方電子的管理層自然極力配合。

時任董事長、財務總監一行便將炒作內部職工股獲得的15.95億收益,通過虛開銷售發票、偽造銷售合同的方式,做成公司業務收入,進一步推高利潤。

一個月後,2001年7月,東方電子先於大盤10天開始跳水,股價一個星期就跌掉40%,不過,中經開早已全身而退,大賺5.5個億。

從此中經開名聲大震,超盤手更是得意洋洋“沒有券商敢在我們面前提什麼做莊的事,他們那點小伎倆都不好意思拿出來說。”

回過頭來看,中經開操作時間之長,股價翻番幅度之大,就連日後赫赫有名的德隆系也望塵莫及,“中經開才是我國長莊的開山鼻祖。”

不過,中經開也有煩心事,那就是1998年中央啟動信託投資公司的第五次整頓“讓信託業與銀行業、信託業與證券業實行分業經營”。

剛開始有傳言“中經開將實業投資剝離給中經信投資公司,信貸資產則給資產管理總部”,但是馬上又有消息傳來“中經開要被關閉”

管理層大為緊張,一方面加緊高層公關,同時著手從地方上買一個殼,“保留中經開的實際內容”。

同為財政系統內的另一家信託進入了中經開的視野“收購21%的股權”。當時已經進入實質性的談判,包括價格、付款方式都已經談妥,不過到了2000年6月,中經開卻被移交給中央金融工委管理,成了僅有的三家被保留下來的中央級信託投資公司。

中經開一下子樂瘋了,馬上不張羅收購了,順手把那家信託公司的董事長給挖了過來,擔任辦公室主任。

當然,拿到信託牌照是有代價的“還要把證券業務與信託業務分開”,那也難不倒中經開,很快它們就向監管部門報送了成立“中經證券公司”的資料。

根據計劃,中經開將收購南方一家證券公司,把中經開證券總部和15個證券營業部的業務全部注入,成立“中經證券公司”,收購完成後增資擴股到10億元。

中經開甚至還擬訂了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計劃,“中經開作為其控股股東,控股證券公司及其他業務,完成中經開從獨資國有企業向股份制企業轉制的過程”。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2001年8月爆發了銀廣夏造假案,也徹底改變了中經開的命運。

其實,中經開決定接手銀廣夏的時候,和東方電子情況很類似“銀廣夏已經連續漲了四倍”。

一則在散戶中廣為流傳的神話就是“靠生物萃取技術,銀廣夏利潤率高達46%,而一般農業類、中草藥公司基本在20%以裡”,此外,銀廣夏的生物產品大量出口德國,僅1999年就簽署了20多億的合同。

與東方電子不同的是,“老司機”中經開竟然也相信了。

中經開第一次露臉是在銀廣夏2000年年報,一家叫北京中經開物業的機構出現在銀廣夏第七大股東的位置上,成為其最大的流通股東。

此後,中經開物業及兩個關聯的基金公司一舉增持銀廣夏超過2140萬股。與東方電子高位接盤不同的是,這次兩隻基金不是單純過來扮演接盤俠的,而是兄弟三個合力推高股價“有錢大家一起賺”。

有市場傳聞說,中經開系在銀廣夏上一共投入了20多億。銀廣夏2001年中報顯示,其股東從1999年的5.18萬減少到1.42萬,“每個股東名下平均市值64萬”,而按照一般操作手法,持股10萬股會動用500多個戶頭,意味著每個戶頭持有光銀廣夏300餘萬,銀廣夏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莊股。

就在中經開做著財富美夢的時候,2001年8月2日,媒體一篇《銀廣夏陷阱》將騙局徹底揭開,8月3日銀廣夏被迫停牌。無人知道那一個月中,中經開的高層是如何度過的。

坊間傳說中經開全力遊說高層,希望銀廣夏無限期停牌,最終採取瓊民源式重組,不過那時已經無人相信中經開的那一套路了。

此後,銀廣夏9月10日復牌,連續15個跌停板,68億市值灰飛煙滅,中經開一下子損失15個億。

由於事發突然,眾多老鼠倉以及外圍機構慘重損失。從上市公司方面來看,上海一家飯店損失1個億,浙江一家紡織公司損失7500萬。而一家投資公司則因委託理財而損失1.2億。

監管機構徹底被激怒了,“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將一個地地道道的騙子,化裝成一個無可挑剔的藍籌股”銀廣夏遂成中經開的絕唱。

2002年6月7日,央行決定關閉中經開“中經開的證券業務,包括北京的證券總部和15個證券營業部全部撥給銀河”。兩廣大街西端,那座主體為花崗岩貼面的14層中經信國際大廈遂一併走進了歷史。

股市上,所有的成功者都會聲稱財富是通過合法投資獲得的,因為那是他們所堅持的人性之光。當然,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中經開如此,德隆如此,徐翔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