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好記者”的“好故事”——寫在第二十個記者節到來之際

 飽含堅定新聞理想,奔赴新聞現場,記錄偉大時代;肩負強烈社會責任,始終心繫人民,推動社會進步;緊跟時代前進步伐,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強音。

  “好記者講好故事”2019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8日晚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來自全國新聞戰線的11位記者講述了他們的採訪經歷和特別故事,展示了新聞戰線在2019年重大新聞事件中的優異表現,為新中國第二十個記者節獻上一份珍貴禮物。

  ◆記錄偉大時代

  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盛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近8億電視觀眾通過直播共同見證了這場“國之大典”。

  如何確保在8秒鐘內調整機位、重新構圖、校準焦點,完成好對重要講話的轉播任務?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聞中心記者王鵬飛講述了這場精彩的視聽盛宴背後的故事。“在見證和記錄這個偉大時代的過程中,新聞人和新聞事業也在不斷成長。要永遠貼近新聞現場,永遠和祖國的心跳同頻共振。”王鵬飛說。

  在演講《沒有通過天安門的受閱部隊》中,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記者邢晉講述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閱兵式背後兩個替補隊員的感人故事。“作為軍事記者,我要永遠深入基層、走進練兵場,書寫新時代人民軍隊的強軍戰歌。”她說。

  用心、用情、用功投身於偉大的新聞事業中,是新聞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走進張富清所在的小區,不用別人說,一眼就知道,舊木窗的那一層是他家,因為別人家的窗戶都是鋁合金的”……透過新華社記者餘國慶的分享,老英雄張富清的形象生動地浮現眼前,老人的一笑、一哭、一個軍禮,都有力詮釋出共產黨人的本色與初心。

  在餘國慶心中,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同事們一起做好了張富清事蹟的報道,讓更多的讀者和觀眾看到了身邊的共和國英雄。“70年來,正是這些英雄忠誠、執著、樸實的辛勤工作,我們的共和國才一步步走向輝煌。”他說。

  新聞人永遠在路上。

  貴州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記者蘇暢10年間走進貴州80多個縣。她的蹲點調研報道,給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海拉鄉唐家坪子組的村民帶去了生活的改善和希望。

  “未來,我們還要講更多的好故事,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一個也不能缺,一樣也不能慢。唯有加速、加速、再加速,接近、接近、更接近,報道才跟得上這個偉大時代的節奏,才不會遺漏每一個最動人的故事。”蘇暢說。

  ◆保持人民情懷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人民日報社政治文化部記者張洋分享了通過一封封“讀者來信”,他和同事充當“尖刀連”“調解員”,推動解決讀者反映的難題、化解讀者心中積怨的故事。“通過我們的報道,看到老百姓各種各樣的問題得到解決後,我心裡特別幸福。”張洋說,我們要把讀者擺在更高的位置,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幫助更多的人解決難題,讓百姓生活更加舒心。

  對新聞工作者而言,只有時刻擔當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才能真正架起黨和人民的新聞連心橋。

  河北省邢臺廣播電視臺記者侯平記錄了河北村民張運興一家人與一面旗的故事:8年時間,2900多個清晨,當老張的兒子——天安門國旗護衛隊的一名擎旗手擎著國旗在天安門廣場將中國的尊嚴高高升起時,老兩口也在自家小院裡升起一面五星紅旗,向迎風飄揚的國旗行注目禮。侯平說:“幾年的追蹤採訪,在我的心中也飄起一面旗。讓我們每個人都來共同守護這面五星紅旗!”

  河南省柘城縣融媒體中心記者李坤龍講述了農民馬林的創業故事。“從馬林身上,我們看到了千千萬萬像他一樣對美好生活的追逐者。我有幸在這火紅的時代、火熱的基層記錄他們的點點滴滴,講出億萬新型農民最動聽的追夢故事。”李坤龍說。

  只有離得足夠近,才能感知得足夠真;只有懷著真心,才能收穫真情。

  在演講《遲到十年的拼圖》中,江蘇廣電總檯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姜超楠分享了一個愛的謊言,她追尋軍嫂瞞著孩子父親去世10年的線索,一路雪山跋涉,探訪英雄足跡,一路傾聽軍嫂心聲,為孩子拼出父親完整的形象。專題報道《爸爸,遲到十年的拼圖》一經推出,讀者為之感動。她說:“這就是愛的力量,這就是新聞的力量!”

  ◆講好中國故事

  從“蛟龍”到“天眼”,從中國高鐵到港珠澳大橋,在一項項令世人驚歎的中國製造、中國創造後面,是一個個新聞工作者努力真實、全面、立體向讀者講好中國故事的身影。

  中國民航報記者張豐蘩講述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這座集結構之巧與建築之美於一體的“鋼鐵鳳凰”的誕生過程。“我慶幸在自己新聞生涯中,與這段歷史神奇交匯,這是我記者生涯的小幸運,今後我要繼續記錄新時代中國發展變化的更多奇蹟。”張豐蘩說。

  記者是時代的見證者、記錄者,也是建設者、推動者。

  歷時兩個月,累計跨越1.6萬餘公里……今年夏天,江西廣播電視臺記者吳萍和全國1300多名同行一起,參加“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沿著紅軍長征足跡深入實地採訪,用筆和鏡頭講述長征故事。分享這段難忘的經歷時,吳萍說,我們要追尋初心,堅守恆心,激發信心,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腳下有泥,心中有夢,眼裡有光。

  “在中國援建摔跤場比賽的塞內加爾男孩,在亞吉鐵路做乘務員的埃塞俄比亞姑娘,在中國農場學習技術的坦桑尼亞小夥,無數人的命運正在被‘一帶一路’改變。”新華社記者武笛講述了過去6年她用影像記錄下“一帶一路”這粒來自中國的“種子”,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的精彩故事。“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心中的夢,也是我腳下的路。”武笛說。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