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石:深挖礦冶資源背後的綠色產值

本報記者 魏昊星袁帥 王劍

“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歷史上,湖北黃石因其豐富的煤、鐵、銅等礦藏,成為中華民族青銅文化的發祥地。新中國成立後,黃石成為我國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被譽為“江南明珠”。黃石因礦而興,又為礦所困。礦冶開發形成的高汙染、高耗能發展模式,逐漸成為黃石向生態文明城市轉型的桎梏。

如何讓城市功能更完善、顏值更高?如何讓經濟發展與建設生態文明的大方向相契合?帶著這些問題,黃石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工業城市孵化“硬核旅遊”

面對新時代的生態要求,多數人認為,黃石應該徹底拋開地礦資源全力打造新優勢,走出一條不以地礦為依靠的新路子。但黃石人認為,“路要走新路,但絕不能喜新厭舊”,接續替代產業要快速發展,傳統資源背後的價值也要深挖。於是,以“工業+旅遊”推動城市轉型發展的新模式應運而生。

黃石全境呈群落式分佈地質遺蹟與礦山遺址有2000多處,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大”工業遺址: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大冶鐵礦露採遺址、華新水泥遺址、源華煤礦遺址。

黃石積極推動工業遺址申遺工作,使舊工業遺址變身“文化富礦”。黃石礦冶工業遺產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銅錄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全國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為打造工業旅遊目的地,黃石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將礦區變景區,經過數十年努力,一個個工業感十足的“硬核”景點,既見證了共和國工業的發展歷程,又引來了遊客競相“打卡”。

2005年7月,巨大漏斗形的礦坑“轉業”為黃石礦山公園。“天坑”附近的尾礦石碴山石縫中被填上土,種植刺槐,如今復墾綠化面積達360萬平方米,樹木長在石縫中成為公園一景。大冶鐵礦366萬平方米的復墾基地上遍植槐樹,每到四五月間,漫山槐花盛開,創造了“石頭上開花”的奇蹟。

過去,黃石的地礦資源僅僅是生產資料,如今已超越資源本身,成為黃石特色旅遊的重要支撐。

共享“晶彩”打造礦晶交易中心

黃石礦物晶體(以下簡稱“礦晶”)品種多、品質好,孔雀石、湖北石、方解石遠近聞名,是全球最大的孔雀石集散地、全國四大礦晶交易中心之一。

經多年發展,黃石礦晶資源開發利用逐步形成產業化格局,有礦晶“發燒友”近2萬人、專業收藏者千餘人。

2016年,投資6億元,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的黃石礦博園問世,是華中地區最大、最專業的礦晶交易市場,成為集中展示黃石礦冶文化、礦晶的對外窗口。同年,黃石啟動我國首個地礦科普展——湖北(黃石)礦物晶體奇石文化博覽會暨首屆地礦科普展。

10月29日,黃石礦博園一派忙碌,展商正緊張布展。桂林市觀賞石協會礦晶專業委員會主任郭周平說,自己是礦博會的“常客”。今年,他帶領桂林市40多家展商參展,預計可銷售礦晶近千萬元。

黃石文旅集團副總經理柳淳淳介紹,有300多位展商參展,國內排名前20位的礦晶交易商、國際上排名前3的美國阿克斯通、美國時尚也慕名而來,不少國際頂級礦晶將聯袂展出,僅14家國外展商的展品就有近萬件。

三年來,礦博會共吸引56個國家近萬名展商,礦晶總交易額近7億元,黃石礦博會躋身國際十大礦晶類專業展會。

深挖地礦文化擦亮新名片

擁有地質、採礦、選礦、冶煉、金屬加工這一完整產業鏈的黃石,沒有盲目地追求“看山看水”的景觀旅遊,而是瞄準了不可再生的地礦資源優勢,下了一盤“中國科普勝地、世界地礦名城”的大棋。

10月31日上午,第三屆中國(黃石)地礦科普大會暨“晶”彩黃石文旅嘉年華活動隆重開幕。逛博物館、遊寶石展、打卡“亙古之戀”國際樹化石(硅化木)廣場,淘寶石、學知識、感受地礦文化……豐富的遊覽活動和設施齊全的展館讓遊客們不亦樂乎,社交媒體上“晶彩黃石”不斷刷屏,擦亮了黃石“中國科普勝地、世界地礦名城”的新名片。

從2016年的單一礦博園,到2017年礦博園與地質博物館相輔相成,再到2018年園博園樹化石林加入“大家庭”,直至2019年大冶湖核心區“三園三館”佈局集結完畢,這裡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地礦元素最豐富的區域。

從湖北礦石博覽會到中國地礦科普大會,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由衷點贊,“黃石把一次科普大會辦成了全民大會,促進了地礦科普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全國同類城市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標杆和樣板。”

工業旅遊、地礦科普、礦晶展會……黃石綠色產業發展如火如荼。昔日的礦冶之城終於破繭成蝶,一座生態文明、發展可持續的新型城市呼之欲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