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法治道路

10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建所十週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國際法治”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有關機構的專家,以及中、美、英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120餘名學者出席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學部委員高培勇,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許安標,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前主席張月姣,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黃惠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法學會會長黃進,韓國首爾大學前校長成樂寅等人出席會議並致辭。

探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法治道路

  高培勇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首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自提出以來,已經多次載入聯合國有關決議,並日益成為國際共識。2018年3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我國憲法的序言,納入我國法律制度體系,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法治化道路樹立了典範。當前,我們應當以構建“一帶一路”法律合作機制為契機,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形成更加清晰的中國方案,並推動其成為全球治理的共同方案和有效行動。

  高培勇對今後中國國際法學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的工作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始終堅持國際法基本準則,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二是要堅定捍衛全球化和多邊主義;三是要善於貫通國際法治和國內法治。

  許安標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鮮明旗幟,是新時代中國直麵人類共同面對的新問題、新情況、新形勢做出的回應,同時也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的世界觀。

  楊萬明分析道,目前,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已經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視司法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堅定不移地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維護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國法院不斷努力嘗試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司法智慧,為全球治理體系建設提供中國司法方案,重視借鑑世界各國的司法經驗和國際法領域的研究成果。

  張月姣認為,我們要支持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這些規則的制定和履行,也是國際法的一部分,是對消除國際法碎片化的貢獻。未來,中國堅持和發展國際法要加大培養國際法人才的力度,國際法研究要更加註重本土化、專業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結合,為國際人才培養、國際規則制定、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作出更大貢獻。

  黃惠康談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國際法進一步發展指出了新的前進方向,不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在未來構建國際新秩序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還為全球治理變革和國際法治建設提供了新的動力,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歷史擔當。

  黃進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中國對國際法理論和國際法治的貢獻,也是對國際法本身的貢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方式就是踐行國際法治,通過國際法治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制度化、規則化、行動化,推動這一理念更好地轉化為現實。

  中國司法部國際合作局局長杜亞玲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為人類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視野,為推動和平發展勾畫出了最美好的藍圖。

  盈科律師事務所主任梅向榮表示,在探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法治道路上,中國的法律實踐者願同全球各國的法律實踐者一道,為全球投資、商務、旅行等提供一站式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楠來認為,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法將會繼續有效發揮作用,同時國際法也必然為適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要而向前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所長陳甦表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自建所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法對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法治建設、國家海洋權益的法律保障、“一帶一路”倡議的法律措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法理闡釋等諸多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的研究中,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並迅速建設成為國際法研究的學術重鎮。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所長莫紀宏表示,要把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打造成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國際法研究學術中心,馬克思主義國際法學的堅強陣地,推動大國外交戰略實施的思想庫、智囊團,培養全球法律服務共同體所需要的涉外法治人才的教育與培訓基地,以及探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法治道路思想的倡導者、實踐者和傳播者。

  此次國際研討會是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論壇暨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法治論壇的重要活動。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承辦,盈科律師事務所、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法律應用分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協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