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種了兩年生薑沒賺錢,今年50多人收了6天,一算賬每畝淨賺1萬元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張小留,是河南省博愛縣紅土地家庭農場的負責人。霜降過後,今年種植的15畝生薑豐收了,我請來附近村的村民,還有貧困戶共50多號人來幫助我收穫生薑。我是月山鎮西楊莊村的村民,由於本村的農田面積比較少,於是我就在我們村臨近的蘇寨村流轉了50畝土地種植生薑、紅薯、菠菜等農作物,併成立了紅土地家庭農場。

在長勢喜人的姜地裡,收姜的村民們忙忙碌碌雖說挺辛苦的,但也是說說笑笑非常有秩序的在收穫生薑。挖姜、拔姜、剝姜大家都有條不紊的。幫我收姜的人大都是附近的村民,還有一部分是村裡的貧困戶,他們在家裡沒事幹,來到我這裡,既幫我收姜了,有能增加一些收入,貼補家用。

照片上這個拿小本本的人就是我,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15畝的生薑要50多人收6天,每天誰來了、誰幹什麼工序,都要登記好,到時候按照出工情況好給大夥開工資。挖姜、拔姜、剝姜三個工序用的人不一樣,工資開的也不一樣。挖姜、拔姜是個力氣活,一天工資50元,剝姜比較簡單一天工資30元。


剝姜的人中有人喜歡把生薑的根剝掉以後拿回家炒著吃,對這些姜根我也是分文不取送給他們。我們這裡的生薑,也叫“清化姜”“ 上莊姜”,有16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主要分佈於許良、月山、柏山三個鄉鎮,具有姜塊大、絲細,而且品質佳、味道鮮、香辣宜口,百煮不爛,含水量少,易加工貯藏等特點,是同類中的佼佼者。

剝掉姜杆的外皮,中間的嫩杆也是可以嚼吃,辛辣中微微的帶有一點點甜。我們這裡的姜,除鮮姜出售外,還能加工成多種姜製品,用以入藥或作調料、菜食。歷史上,人們就製作出曬伏姜、醃薑片用來醫治胃寒病。曬伏姜製作簡單,價格經濟,味道甘辛,民間廣為流傳。

姜地裡,有的村民也把孩子帶來一邊照看一邊幹活,農村孩子什麼都吃,幹活的村民們有時候忙裡偷閒,剝一根姜杆讓孩子嚼在嘴裡玩。隨著時代的發展,姜的用途越來越廣泛,我們這裡用姜製成的品種也越來越多。用姜和大料花椒、茴香、肉桂製成的五香粉,是湯、菜、包子和餃子餡的上好調料;鮮姜和香油、味精、食鹽等製作的姜渣罐頭,既可增強食慾,又有健胃功能。


幹活的兩位大嫂把剝好的老薑裝袋另外放好。俗話說的好“薑是老的辣”。老薑長出新姜以後還可以賣,並且價格比新姜還要貴一些。隨著種姜面積和產量的穩定,我已經開始開發生薑的深加工產品,薑糖膏、姜粉、姜醬,有些產品已經上市,銷量很好,很受消費者的歡迎。

姜地裡,大嫂把裝種姜的編織袋上寫上“種”字以示區分。收姜的過程中,收好的新姜、老薑準備賣掉,品質好的姜要留作明年當做種姜來繼續種植。生薑收穫後,第一步是選種,把個大飽滿的姜挑出來;第二步是曬種,在陽光下暴曬,一是殺菌,二是淘汰病種,因為好姜曬後依然光鮮亮麗,病姜一曬就皺了;第三步是育種,把姜種置於溼度為80%、溫度為15攝氏度至28攝氏度的烘炕上一個月,就完成了姜種的選育過程。

一編織袋生薑大致在70斤左右,男人們在女人的幫助下背起來就走。農村人吃苦耐勞,70斤東西城裡人提起來可能費氣,但我們農村人不在話下,他們背起的不僅僅是一袋袋生薑,更多的是一個男人的擔當和責任。生薑的培育與種植有著一整套的嚴密程序和操作流程,全過程拒絕化學元素介入。前兩年種姜沒有經驗,我沒有賺到錢。通過兩年的摸索,又向種姜大戶和農業專家請教,今年終於賺到錢了,刨去各種開支,每畝地淨賺1萬元。


一包包收穫的生薑,包括明年留著種子的種姜和老薑裝滿了小三輪車,運到家裡後有人專門把這一包包姜背下地窖裡面進行保存,等有人要姜了在拿出來賣。今年我種植的姜一畝地產量在4000多斤,一共15畝地,收穫的姜不是個小數字,一時間賣不掉,就把姜下到窖裡保存。僅靠出售鮮姜所創造的價值十分有限,屬於“黃金賣了個土價錢”,為了實現生薑的更大價值,我初步試製了一批傳統工藝的薑糖膏已經投放市場,消費者反映很好。

挖姜、拔姜、背姜都是力氣活,這位老哥累了就拿出自己造的小旱菸袋,吸兩袋提提神解解乏。說是旱菸袋,就是一根竹竿前面用鐵條捅一個眼做的簡易旱菸袋,老哥原先的旱菸袋丟在姜地裡找不到了,就自己做了個簡易旱菸袋,工具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抽菸的那個過程。

忙碌了一上午了到開飯的時間,今天中午飯是撅片。撅片是我們當地的特色傳統麵食之一,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面片口感爽滑,勁道,無論城市與農村,撅片是一種家常便飯。這些飯都是我的同學們做的,幾十年的交情,每到收姜季節,十來個同學就會主動到我家裡,幫助做大鍋飯,他們當中有專門的總管,有人負責買菜,有兩個開過飯店的同學專門負責做飯,小酥肉、燴雜拌配燒餅、撅片配饅頭,每天不重樣,總之要讓幹活的村民們吃好吃飽。


我也給大夥準備有碗筷,幹活的村民們也有的人帶著自己吃飯的碗筷,每人一碗撅片坐在姜杆上,吃的津津有味。農村人不會在意地面髒不髒,吃得好吃得飽是關鍵。兩大桶撅片很快一桶就見底啦。

還有的村民們坐在自帶的凳子上吃飯,也許城裡人看不到這樣的場面,享受不了這樣的場景,但對於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民們來說,我們都習以為常。平時在家裡吃飯就是這樣,不管你吃的是什麼,開飯時間,大夥三三兩兩聚到一塊,東家長、西家短的談天說地,一頓飯的時間,也是大傢伙信息交流的最好時段。

女人們盛飯以後男人們才去盛,這也是我們的習慣,女人優先。當大夥都開始吃飯的時候,我還要和他們商量下午農活的安排:誰負責往家裡拉姜、誰去姜窖裡擺姜。收穫、運輸、儲藏、後勤生活,那個環節我都要考慮的妥妥當當。


一天的忙碌結束以後,傍晚時分,還要有人留在姜地裡看場,我的四兄弟自告奮勇幫我前來看姜。姜地開始收以後,每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場,在地裡用塑料布搭建一個簡易的窩棚,晚上他就休息在裡面。通過幾年的摸索,我的生薑種植已經不是問題,下一步考慮的是如何通過轉型升級和文化營銷,帶動更多的鄉親脫貧致富,必須想一些新點子,努力把產值做大,把龍頭做強。

今年元月份,我種植的菠菜豐收後,專門請來30多名貧困戶前來幫我採菠菜。一畝菠菜地平均3000斤產量,我種植了15畝,總計產量45000斤,一個人一天收穫150斤,採一斤掙2毛,每人能賺300元。我也是村裡的一名共產黨員,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儘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為貧困戶脫貧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十月份,我的紅土地家庭農場響應鎮裡號召,在紅薯豐收時候,開展為全鎮的144戶貧困戶免費送紅薯活動,為貧困戶們送去秋日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