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多空分歧明顯

隨著陸股通的規模不斷壯大,QFII對於A股的重要性已經有所下降。

本刊記者 易強/文

10月31日,央行公佈的一組數據,刺激了資本市場的神經——截至9月底,境外機構和個人(下稱“外資”)持有A股市值達到17685.54億元,已連續4個月走高。

受此消息影響,11月1日,上證綜指、深證成指一掃前三日的頹勢,分別以0.99%和1.73%的漲幅報收。

2019年4月底,外資持有A股市值首次突破1.70萬億元大關,達到17033.73億元。但隨後因為市場陷入深幅調整——上市公司總市值在5月份縮水3.23萬億元(據Wind資訊),至5月底,外資持股市值降至15118.59億元。

不過,進入6月,外資持股市值又逐漸提高,6月底達到16473億元,7月底為16551.40億元,8月底為16903.14億元,至9月底,一舉超過4月,再度站在1.70萬億元之上。

由於截至9月底的A股總市值為54.58萬億元,仍未超過4月底的水平(55.53萬億元),因此,6月至9月外資持股市值的不斷提高——外資持股市值佔A股總市值的比重由5月底的2.89%上升至9月底的3.24%,曾一度引起輿論發出外資正在“抄底”或者“搶籌”的驚呼。

然而,如果投資者對外資持股市值做進一步考察就會發現,在外資持股市值不斷提高的基本事實之下,掩蓋了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例如QFII之間存在多空分歧,且在其投資行為上,短期特徵似乎越來越明顯。

多空分歧

根據Wind資訊,截至9月30日,在A股上市公司中登上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共有59家,上半年末則有64家,一季度末有70家。換句話說,一季度末以來,已有11家QFII從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退出,而且這種退出已經持續了兩個季度。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現象既可能是減持了部分股份,以至於持股數量不足以使其登上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也可能是清倉。

在歷史上,登上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最多時達到95家,時間是2015年上半年末。其後有所減少,2015年年底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在75家至87家之間波動,至2018年年底降至69家。

需要指出的是,自2013年一季度末,登上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第一次達到60家之後,再未低於這個數字,直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

若對2018年年初以來的情況做進一步考察,則會發現,至少有兩家QFII自2018年第二季度從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退出,至少有5家QFII自2018年第四季度從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退出,至少有6家QFII自2019年第一季度從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退出,且再未登上此類名單。

至於QFII重倉股市值(即QFII作為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的持倉市值),2013-2018年各年年底依次是995.27億元、1673.1億元、1072.71億元、1188.43億元、1443.83億元和1098.8億元,2019年一季度末、上半年末和第三季度末分別是1562.72億元、1604.69億元和1562.63億元。

2015年上半年末,即登上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達到95家的時候,QFII重倉股市值為1637.41億元。

也就是說,與2015年上半年末相比,在2019年第三季度末,儘管登上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減少了36家,減幅達到37.89%,但QFII重倉股市值並未顯著下降,僅減少74.78億元而已,降幅為4.57%。

尤其是,與2015年至2018年各年年底相比,儘管2019三季度末登上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家數更少,但QFII重倉股市值卻明顯要高出很多。

在某種程度上,這或許可以說明QFII之間對A股的多空分歧比較明顯,換句話說,看空A股的QFII家數雖然有所增加(體現為退出A股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越來越多),但那些看多A股的QFII則更加堅定(體現為持股市值卻更多)。

例如,2018年年底,挪威中央銀行登上25家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持股市值為47.27億元,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它已登上30家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持股市值達到60.39億元。

短期化特徵

如前述,QFII在A股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退出,並不一定意味著清倉,更不意味著它已經撤出中國,可能只是有所減持,以至於所持股份不足以使其成為十大流通股股東,而通過減持套現的資金,也可能已經投資於其他股票,同樣因為其持股數量不夠,才未被上市公司披露。

正因為如此,登上A股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QFII明顯變少(2019年三季度末比年初減少了10家)、同期外資持有A股市值卻明顯增加的事實(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截至9月底,外資持有A股市值達到17685.54億元,比年初增加了6168.19億元),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外資的投資行為呈現出短期化的特徵(相較於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小股東的投資行為無疑更具有短期化特徵)。

不過,由於監管機構目前只定期公佈“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情況”,而未單獨公佈QFII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情況,因此,投資者無法通過對比QFII重倉股市值及同期QFII持倉總市值的增減變動去進一步分析QFII投資行為特徵的變化。

2019年8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張新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提供的數據是,截至8月末,“合格境外投資者持有A股總市值6822億元人民幣……約佔全部外資持有A股流通市值的41%。”其餘59%則主要由陸股通即所謂“北上資金”持有。

但上述比例關係並非固定的,而是處於變動之中。事實上,自陸股通制度施行以來,QFII所佔比重總體上處於下降趨勢。

陸股通是滬股通與深股通的合稱,是外資通過滬(深)港交易所互聯通道買賣A股的制度,這一制度始於2014年11月。拋開陸股通存在一定程度的“假外資”不論,根據Wind資訊,截至11月6日,陸股通資金累計流入8775.70億元,其中滬股通流入4818.90億元,深股通流入3956.81億元。

Wind資訊同時顯示,截至9月30日,陸股通已成為894家A股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持股市值合計11174.48億元,而在年初,則是640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持股市值合計6011.13億元。

2014年至2017年的各年年底,陸股通登上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的A股家數依次為56家、134家、188家及313家,持股市值依次為604.21億元、898.97億元、1439.27億元及4583.65億元。

不過,由於陸股通是由不同境外機構和個人構成,因此,行為特徵相較於QFII更為複雜。

6大重倉行業

下面來說說外資重倉行業的情況。

根據Wind,截至9月30日,在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QFII持有證券數量最多的三大行業是電子、醫藥生物及化工行業,在33家電子公司、32家醫藥生物公司以及23家化工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可以看到QFII的身影。

若以持倉市值論,則同期三大重倉行業是銀行、醫藥生物和家用電器,持倉市值依次為444.27億元、219.79億元和184.74億元。

年初的情況是,QFII持有證券數量最多的三大行業分別是化工、醫藥生物和電子,分別是25家化工公司、24家醫藥生物公司以及17家電子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同期持倉市值最大的三大行業是銀行、食品飲料和家用電器,持倉市值依次為338.25億元、138.25億元和129.78億元。

陸股通方面,截至9月30日,持有證券數量最多的三大行業是醫藥生物、電子和化工,在95家醫藥生物公司、75家電子公司以及55家化工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上可以看到陸股通的身影。若以市值論,則同期陸股通三大重倉行業是食品飲料、家用電器和醫藥生物,持倉市值依次為2272.84億元、1164.17億元和111.28億元。

年初的情況是,陸股通持有證券數量最多的三大行業是醫藥生物、電子和化工,是65家醫藥生物公司、52家電子公司以及42家化工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東。若以市值論,則同期三大重倉行業是食品飲料、家用電器和非銀金融,持倉市值依次是1268.83億元、639.90億元和578.88億元。

因此,綜合起來看,截至9月30日,外資(QFII及陸股通皆包含在內)重倉行業主要是銀行、醫藥生物、電子、家用電器、化工及食品飲料等6大行業。

而在上述6大行業中,外資三季度明顯加大倉位的三大行業是醫藥生物、銀行和電子,持倉市值分別增加了265.42億元、170.01億元和146.46億元。

QFII:多空分歧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