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能夠成功,朱元璋卻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

beyondwusheng


朱元璋想學趙匡胤一樣唱一出“杯酒釋兵權”?恐怕不然。

朱、趙兩人當上皇帝的方式不一樣,雖然朱元璋也和趙匡胤一樣想要穩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但是,朱元璋卻沒必要像趙匡胤一樣將事情弄得這麼複雜。

趙匡胤得位頗為不正,又是武將所擁立,所以心中對於武將的牴觸和提防高於朱元璋。

趙匡胤原是後周將領,很受後周世宗柴榮的信任,柴榮在病重之時還特地任命他為殿前都點檢以掌控殿前禁軍,說白了便是為了讓他將來能夠好好地保護好柴榮的兒子柴宗訓,讓柴宗訓能夠安安穩穩地當皇帝。

柴榮死了之後沒過多久,後周群臣聽說契丹和北漢要聯合南下打後周,嚇得慌里慌張地調遣趙匡胤率軍北上抵禦契丹和北漢。

但是,趙匡胤還沒走幾步,這才走到陳橋驛,“黃袍加身”的戲碼便上演了,這也難怪會有人說契丹和北漢南下攻周之事是趙匡胤一系故意放出的風聲了。

當然,武將篡位在當時絕算不上什麼稀罕的新鮮事,說是“家常便飯”也不為過,郭威不也是仗著手中的兵權奪了後漢的江山?

也正是因為武將篡位太過於家常便飯了,這才讓趙匡胤在當了皇帝之後如坐針氈,他趙匡胤能夠奪走柴宗訓的江山,誰能保證將來不會有人奪走他趙家的江山?武將們能夠擁戴趙匡胤“黃袍加身”,當然也能擁戴別人。

所以,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之後,最想的便是如何避免武將篡位,將武將鎖入牢籠之中,讓他們沒有能力造反。

宋朝的禁軍是中央軍,也是支撐趙家打下江山的精銳之師,所以趙匡胤想要防止武將篡位,只要收了禁軍將領的兵權便可,但是說到底當時趙匡胤的位置坐得還不夠穩,所以不能採取太冒進的方式,這便有了“杯酒釋兵權”的一幕。

那麼,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為什麼能夠成功呢?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第一步是威逼,嚇唬嚇唬禁軍將領。

他在不經意間請禁軍將領們喝酒,然後趁著酒意說,我有點怕坐不穩皇位呀,我真怕你們的手下將來也學曾經的你們一樣給你們來一出“黃袍加身”,到時候你們不想造反也不得不造反了。

這話說得很直白,我老趙怕你們會造反,你們知道怎麼辦了吧?

將領們聽完老趙的話,果然嚇得後背發涼,這時候他們敢說個不字的話,弄不好老趙埋伏著的人便得衝出來將他們給宰了,所以他們只能老老實實聽話,說讓老趙給他們指一條明路讓他們走走。

老趙心中一笑,這事成了!所以,他走出來第二步,打了一棒,當然也得給他們一點好處不是?

於是,老趙接著說了,你們把兵權交出來,我給你們地給你們錢,給你們房產給你們美人,讓你們好好享受生活!

這話說的更直白,我只要你們手中的兵權,榮華富貴給你們。

當時老趙雖說皇位坐的還不夠穩,但是禁軍多數已經掌控在了他的手中,禁軍將領想在他的眼皮底下搞事的話,恐怕也沒什麼成功的幾率,所以乖乖同意了老趙的提議,接受了老趙給的方案。

朱元璋則和趙匡胤不同,他是憑實力坐上的皇位,不是什麼“黃袍加身”,而是沒人能夠阻擋的勢所使然。

趙匡胤的起點高於朱元璋,這麼說吧,老趙造反的目的純粹是為了從小柴的手上搶走皇位,可是,朱元璋造反卻是為了能夠在亂世之中爭一口飯吃,也是為了爭一個活命的機會,他投軍之時可從沒想過自己最後能夠成為皇帝。

這也就意味著老朱當上皇帝是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的,一拳一拳地打上去的,他的皇位沒有趙匡胤的那麼“便宜”。

也正是因為老朱家的江山是老朱自己一拳一拳地打出來的,所以他在軍中的威望可以說無人能及,也可以說他絕對地掌控著兵權,沒有人能夠威脅到他的地位,他當皇帝是勢所使然,沒有人能夠阻擋。

這一點,趙匡胤顯然遠遠不如朱元璋,老趙黃袍加身的時候,他徹底掌控了禁軍了嗎?顯然沒有,如果沒有和別的禁軍將領達成默契的話,憑他當時的威望,他自己絕沒有辦法完成兵變,這等於是說老趙的皇位是將領們一起送給他的,不是他憑自己的實力搶過來的。

所以,老朱擁有老趙所沒有的絕對的權威。

朱元璋擁有了絕對的權威之後,他想要鞏固朱家的江山,自然便用不著像趙匡胤一樣這麼投鼠忌器,也不用像趙匡胤一樣這麼急迫。

是的,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看上去確實很溫和,但實際上卻是他無奈之下的結果,如果換成是朱明在趙宋之前,應該說是老趙想學老朱卻學不了,因為老趙沒有老朱的實力,所以他只能選擇溫和的方式。

如果老朱真想用老趙的“杯酒釋兵權”這一招的話,完全不用像老趙一樣這麼小心翼翼地試探,也不用像野史中的“火燒慶功樓”一樣這麼極端,他只要說一說趙匡胤的名字,便能夠輕而易舉地成功。

但是,他沒必要這麼做,因為根本沒有人能夠擁有足夠的威望和能力去威脅到他,他沒有趙匡胤的危機感,所以也沒必要像趙匡胤一樣這麼急迫。

老朱想要鞏固自己的江山,想要學趙匡胤一樣消除武將仗著兵權篡位的危機,他完完全全可以慢慢來,選擇在最合適的時機用最穩妥、最果斷、最徹底的方式解決。

如胡惟庸一案,老朱砍了無數人的腦袋,包括不少的開國功臣,還趁勢廢除了丞相制度。

再如藍玉一案,老朱仍然趁機砍了一批人的腦袋,仍然包括一些開國將領。

所以,朱元璋完全沒必要學趙匡胤的什麼“杯酒釋兵權”,他自己的辦法對鞏固朱家的皇權更直接更徹底,當然也更有效。

反倒是趙匡胤想學朱元璋,但是趙匡胤當時的威望和實力註定了他學不了、也用不了朱元璋這一手。


吾與吾國


這個問題本身問得就不夠準確,啥叫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能成功,而朱元璋不能成功?應該說同樣是收去武將兵權,為啥趙匡胤能用杯酒釋兵權,而朱元璋卻不用此方法收去武將兵權?回到問題本身,作為開國皇帝趙匡胤朱元璋為了穩固帝位,肯定都要加強中央集權削弱手下和地方的權力。在削弱文官權力方面,趙匡胤朱元璋採取的方法大同小異,先看趙匡胤,自唐末到五代十國時期,天下混亂蕃鎮割據,朝廷幾乎對蕃鎮節度使沒有有效的控制手段,節度使其實就是割據一方的軍閥,享有控制區域內的軍事行政經濟一切大權,對自己掌控地區的賦稅只是像徵性的交一點給中央,或者一點不給。公元961年趙匡胤接受趙普建議採取了削蕃行動。首先趙匡胤沒收了節度使所控制管轄的州縣,由中央直接管轄,各州縣的官長由皇帝直接任命,而且全國所有州縣的賦稅由中央直接下達徵收數額,各州縣負責徵收後,除留下必要的開支外,其餘全部上交中央!另外各州縣的人命案件一律抄送邢部,由刑部審查批覆。在各州設置司寇院,掌管各州的司法刑事。在收取武將兵權上,趙匡胤採取的是合作共贏的杯酒釋兵權,公元961年7月,趙匡胤請石守信高懷德等武將飲酒,勸大將放棄兵權多買良田美宅享樂餘生,石守信等大將看出了趙匡胤的意圖,第二天就全都稱病放棄了兵權,而趙匡胤也全部給予了豐厚的賞賜,算得上是個雙贏的結局!當然也有不願放棄兵權的,比如安遠節度使武行德,定國節度使白重質,保大節度使楊廷璋等都各自列舉自己以往的戰功和鎮守邊關的辛苦,以此希望保留軍權。但趙匡胤冷冷直言:此皆過往之事,多言何益?後來直接下令免去三人節度使之職,只給了一個領取俸祿的虛銜。下面再來看朱元璋,首先廢除行中書省,設置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東,廣東,河南,陝西,湖廣,山西等十二行省,最高長官分別為布政使司掌管行政,都指揮使司掌管軍事,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全都有皇帝直接任命,三使司各司其職,互不干擾,直接對中央負責。各省下置州縣,州縣長官也全由皇帝直接任命。這樣朱元璋就把全國各地的大權力全部收在手中了。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和趙匡胤完全不同的是,朱元璋廢棄了中國古代實行了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乾脆不設置丞相,只設置內閣大學士為皇帝決策提供建議,徹底取消了丞相職位。而趙匡胤實行的卻是以文制武,與士大夫共制天下的方式!關於收取武將兵權方面,朱元璋不但做了而且做絕了,不單要武將的兵權還要武將的命,朱元璋手下的開國武將幾乎被屠戮一空,就連最勞苦功高的文臣李善長都沒逃過一刀,武將得善終者實為鳳毛麟角。下面再來試著分析,趙匡胤和朱元璋同樣是開國皇帝,為什麼在這方面採用的方式如此之大呢?

第一首先是經歷不同,趙匡胤是武官家庭出身,其高祖趙朓在唐帶做過縣令,曾祖趙珽在晚唐做過御史中丞,祖父趙敬做過唐末三個州的刺史,而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做過後唐都城禁軍指揮使,趙匡胤出生時趙弘殷就時任禁軍飛捷軍指揮使。雖然不是太大的官,但還是比一般尋常百姓要好很多的,更主要的是出身武將家庭,趙匡胤與生俱來就有習武的條件,史實是趙匡胤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武藝最高的一個,這使他後來成為了領軍一方的大佬,雖然老爸趙弘殷在軍隊當官,趙匡胤卻在二十歲時選擇了外出打拼,在兩年多的時間裡,經歷過在父親幾個部下舊友的供職未果後,趙匡胤最終選擇投奔郭威,成為郭威身邊的一名親兵護衛。郭威是誰啊?後周的開國皇帝周太祖是也!不過趙匡胤投奔時郭威還沒當皇帝,只是後漢最大的軍隊長官,就是在郭威身邊趙匡胤進步飛快,不但學到了很多軍事作戰本領,更學會了如何利用軍隊皇袍加身當皇帝,實際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手下軍兵強用黃色軍旗披在身上當皇帝的人是郭威,而趙匡胤只是第二個!郭威成為皇帝之後,趙匡胤沒有留在郭威身邊,而是再次選擇了跟隨柴榮,對,就是後來的周世宗柴榮,不得不說趙匡胤太有超前眼光了!在柴榮身邊趙匡胤學到的本領更多,包括軍事指揮如何掌控用人等,這和朱元璋是不同的,朱元璋是靠自己的悟性悟出來的,而且悟出來的也未必超過趙匡胤從兩個皇帝那學來的,畢竟悟出來的也未必全對,而學來的卻可以舉一反三。就是從郭威利用軍隊皇袍加身趙匡胤學會了合作共贏,這一理念伴隨趙匡胤一生並傳諸子孫。利用手下大將結義十弟兄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再到後來平南唐收吳越,趙匡胤都是採取合作共贏的方式,終其一生趙匡胤沒有殺李煜錢俶,殺死李煜是趙光義乾的齷齪事。再說說朱元璋,出身貧困家庭,連父母死了都沒錢下葬,向地主劉德借錢葬父母還被殺臭罵一頓,這都是讓朱元璋刻骨銘心的恨!所以後來的生涯中,朱元璋做事選擇的都是零和博奕方式,而非趙匡胤的合作共贏方式,不管對手是誰,要麼你死要麼我亡,絕沒有合作共贏這一說,張士城,死!陳友諒,死!後來當上皇帝之後,李善長,死!馮勝,死!傅友德,死!藍玉,死!胡惟庸,死!……凡是對自己構成威脅或者有潛在威脅的都必須死!這就是朱元璋的做事原則!這才是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收兵權,而朱元璋卻用暴烈殺人方式收兵權的真實原因所在。最後再來看看趙匡胤和朱元璋留給子孫後代的遺訓有何不同。

趙匡胤留下的遺訓有三條:

第一,保全柴榮子孫的安全長久!

第二,不加田賦。

第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得殺死上書言事之人!

再看看朱元璋教給孫子朱允炆的是哪些話?他告誡自己的子孫說,你平時千萬要小心周圍所有的人,所有的親信、包括家裡人一個都不要信。要隨時提防所有的人,你跟任何人說悄悄話的時候,衛士不能離開十丈遠,他還舉例說元朝有個皇帝就是被人這麼弄死的。

然後他指示自己的孫子,平時在宮中的時候,要耳朵天天聽著街市上的聲音,預先要做判斷,晚上出來要夜觀天象,平時在宮中要仔細判斷周圍到底在發生什麼事兒。這還不夠,在每個宮門處要養幾匹快馬,在城門的四周要多備幾套鞍韉,一旦聽到動靜不對,立即要逃 走。不能喝酒,午後要少吃飯。

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留給子孫的話。從這段話裡你能看得出是一個皇帝、一個掌握著所有人生殺大權的人留給子孫的教誨嗎?反正我沒看出來,我覺得這更像一個一夜暴富者留給子孫的遺訓,怕別人來搶他的一切,終身都活在恐懼當中,終生都在和所有的對手戰鬥!為什麼會這樣呢?說穿了就是不自信,不相信任何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夠掌控一切!趙匡胤為什麼如此大度?只因為他相信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將沒有推翻自己的能力!這就是兩者的不同,兩個王朝的結局也能說明,明朝的崇禎最後自己一個人吊死煤山,身邊只有一個太監!文武大臣跑的跑降的降,南宋最後九歲的小皇帝是大臣陸秀夫抱著跳海的!而宰相文天祥更是寧死不降蒙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歷史留給趙匡胤和朱元璋的評論。






JSDD


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同為開國皇帝,對待功臣的態度截然不同,一寬厚一嚴酷。之所以手段不同,除了當時的客觀情況,還與兩人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t

趙匡胤出身於官宦世家,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將領,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享受過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從軍後,上有郭威、柴榮的信賴,下有眾多軍中兄弟相互扶持,被親情、友情圍繞,這種狀態下趙匡胤的性格很難變得暴虐。同時,從父輩那裡學會了政治上要做適當的妥協,無論是收攬兵權,還是在中央和地方進行的分權,都需要其他節度使、武將的配合。在當時武人為尊的社會里,如何平穩的進行變革,完全取決於趙匡胤會採取怎樣的手段。很顯然,“杯酒釋兵權”是一次政治上的妥協和交易,最終以和平手段收攬兵權,開啟了國家制度的全面變革。

朱元璋則是另一番景象,出身貧苦家庭,從小也沒受過什麼教育。17歲遭遇天災,父母兄長去世,家庭破碎。為謀生出家為僧,受盡欺侮。而後被迫外出化緣求生,在當時天災、饑荒遍地的淮西地區,朱元璋遭遇到了什麼,沒人知道,但少不了欺侮、背叛、搶掠、甚至是殺戮。在培養、樹立人生觀的年紀裡,朱元璋卻在黑暗中游走,倍受黑暗侵蝕,每天在生死邊緣掙扎,生活教會他妥協就意味著軟弱,軟弱者的下場無比悽慘。要麼不做,要麼做絕,可能就成了他未來的人生信條。在“黑化”狀態下,任何不順從他意的行為,在他看來都意味著背叛,背叛者死!

不同的人生經歷,造就不同的處事態度。皇帝本就是猜忌心極重的一類人,朱元璋早年的經歷把這種猜忌無限放大,用懷疑的眼光審視臣屬,先入為主的情況下,越看越有問題。

參與“陳橋兵變”的有趙匡胤的部將和其他各軍將領,在藩鎮割據的社會狀態下,每個人手裡都有私軍。如果用殺掉首領的方式奪權,勢必會引起他們親信部下的叛亂,陷入內戰當中,趙匡胤的皇位也坐不穩;同時,天下尚未一統,如果此時殺功臣,既少了帶兵的大將,新提拔的將領也會與皇帝相互猜忌,背叛與內戰就永無止歇。

而朱元璋是在統一天下後收攬大權,局勢穩定,少了外部干擾。在起義之初,朱元璋就是統帥,文官武將都是他的部屬,軍隊原則上只聽從朱元璋的調遣,論功績、論威望也無人能超越。

朱元璋是老闆,再大的功臣也是員工,但在分權過程中卻屢屢受阻。在相權問題上,李善長、胡惟庸與朱元璋意見相左,並結成朋黨相對抗;藍玉久掌兵權,已形成自己的勢力,又有搶元主妃子的僭越行為。如此種種,已使朱元璋漸感尾大不掉,威脅到皇權。於是只能找其他藉口,各個擊破,權力的對抗從來都是這麼酷烈。

趙匡胤和朱元璋明示、暗示一起來,表示分權、收權是大勢所趨。石守信等或是明白了形勢比人強,或是窺見了殿後的刀斧手,果斷慫了,然後你好我好大家好。李善長、藍玉等沒看清分權必行的大勢,還想掙扎一下,等刀斧加身時再後悔,已經晚了。


寒星針


這個問題,前面的四位答主都已經答得很好了,各種原因都已經說到了。那麼,我現在就說說他們沒有說到過的原因吧。


出身不同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于軍人家庭,後來到了後周,跟隨郭威和柴榮一起打天下, 由於他作戰勇猛,為人仗義,所以深得各路將士的擁戴。趙匡胤在眾將士中的威望是非常高的,所以柴榮死後不久,大家就都在陳橋擁護趙匡胤當了皇帝。正是因為趙匡胤的出身還算不錯,所以他比較有自信,可以駕馭眾人,不會有部下造反,所以他才和平收權。

至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就要悲慘得多了,出身於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後來因為活不下去了還去做過和尚,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社會最低下階層。而與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將士們,出身其實大都比朱元璋好,所以我猜測朱元璋可能在這個方面有些自卑,總感覺自己壓不住他們,所以就要實行流血的收權行為了。


意識不同

此處的意識不同,指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的將士。不用說,趙匡胤手下的將士,急流勇退的意識明顯是比較強的,他們也非常的明白伴君如伴虎這個道理。這大概由於趙匡胤手下的將領文化素質都相對較高的原因吧,所以趙匡胤一旦有了要收權的意思,他手下的將領如石守信等都乖乖的上交,並沒有反抗。

而朱元璋手下的將士呢,雖然出身相對於朱元璋要好一些,但是一些主要的大將出身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如常遇春,徐達等也是窮苦農民出身,只是比朱元璋稍微強一點而已。因此,朱元璋手下的高級將領,真正有文化素養的並不多,他們也不會有急流勇退的意識,因此朱元璋就只有通過流血的方式來進行收權了。


我的結語

當然,我這只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原因的,如有不足之處,也請廣大網友加以指出,歡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哦。


史話漫漫


在中國封建社會,功高震主一直是皇帝的一塊心病,亂世之中,皇帝需要這些武將來幫助打天下。而一旦天下太平,這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就成了皇帝最大的擔憂。如何處理功高震主的問題,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採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前者“杯酒釋兵權”,溫和解除將領兵權,而後者卻是一個字——殺。為什麼朱元璋不能像趙匡胤那樣,採樣溫和的方式來解決武將權力過大的問題呢?

首先是兩人的出身不同,趙匡胤出身於富貴之家,父親是趙弘殷在後唐、後漢、後周三朝為官,趙匡胤這樣的出身就決定了他受過良好的教育,不是一個好殺之人。而朱元璋則不同,他出身貧寒,年輕時受盡了折磨和屈辱。他比任何人都有更強的對權力的慾望,一旦出現有人擋路的情況,他就會毫不客氣地堅決清除掉。

其次從皇位的繼承上來看,北宋是兄終弟及,所以對於武將的控制還是有一定能力的。而到了大明朝,皇位繼承更多的時候是父子繼承,這就可能導致兒子繼位時過於年輕,無法駕馭武將。特別是在朱元璋時期,他遇到了一個特殊的情況,太子朱標早死,定好的皇孫朱允炆當時只有15歲。一個只有15歲的孩子,如何控制得了手握兵權的武將,所以朱元璋只能採取行動,為皇孫繼位掃清障礙。

第三點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杯酒釋兵權”發生於公元961年,當時趙匡胤不過34歲,他有的是時間和辦法來控制手下這些大將,不急於殺在一時。而朱元璋則不然,他40歲當皇帝,快60歲時才基本上統一中國。又遇上花甲之年太子去世的事,如果自己再不採取一些激進手段,只怕自己死了,手下大將鬧事,朱允炆根本對付不了他們。所以朱元璋等不及了,才不得不借“胡藍黨案”,牽連甚眾,將開國功臣幾乎殺了個乾乾淨淨。


動如脫韁兔


這個問題不需要說那麼複雜,單從兩位君主的經歷就能看出來。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要知道趙匡胤武將出身,和柴榮更是關係很好,但是他還是奪取了柴家的天下。當他坐在殿堂之上看著當初擁立自己的兄弟,就會感覺到堂下站的是一位位“趙匡胤”。

當他和手下們商量兵權的事時,將領們那還能不明白趙匡胤的意思。皇帝就是靠兵權竊的位,你抓住兵權不放是想效仿當年之事?只要不傻的都會放棄兵權,並且極力自汙。

表示皇帝你看我沒那個心思,我只想吃喝玩樂混吃等死。趙匡胤也很滿意,大家都很懂事。

朱元璋只能共苦不能同甘

朱元璋就不同了。大家都是從泥腿子裡打出來的,過命的交情。說不定就有幾個混賬偷看過馬皇后洗澡,關係太鐵了。直到朱元璋登基,一竿子武將還沒從兄弟情誼轉化為君臣關係。

朱元璋想削權啊,但他不能直說啊。於是他就一直給手下使眼色,想讓他們明白過來自己請辭。誰知道手下的兄弟們把他看成拋媚眼了,於是玩的就更嗨了。

你指望一幫泥腿子懂多少政治智慧?

然後朱重八就生氣了,你們敬酒不吃別怪我敬你們罰酒。最可怕的是當一個老功臣廖永忠被拿出來“殺雞給猴看”,這群“猴”還看的津津有味,絲毫沒感覺到有什麼不妥。

這也是沒救了。

還是有聰明人的,朱元璋一打眼色劉伯溫拔腿就跑,誰攔都不好使。


日月當空歷史文化傳播


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其實只能算階段性的成功,從長遠來看是不成功的。朱元璋並沒有真正想過照搬“杯酒釋兵權”,所以並不存在成不成功之說,朱元璋為加強集權採取的是一種更為高明的方法。

杯酒釋兵權對朱元璋來說是教訓而不是經驗

封建朝代在制定政策的時候都會借鑑過去的經驗和教訓,這點不僅體現在趙匡胤為防止武將作亂而實施的杯酒釋兵權,清代規定親王不得隨意離開京城等例子也都是借鑑前朝的經驗教訓。

對於朱元璋來說他首先要借鑑的的自然是元、宋時期的經驗和教訓,而宋代杯酒釋兵權後的重文抑武政策顯然是不成功的,所以杯酒釋兵權對朱元璋來說並不是值得學習的好經驗,而是需要避免的教訓。

杯酒釋兵權雖然能實現廢除武將兵權、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但是這種做法導致的後果也是慘重的,宋朝的教訓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朱元璋根本就沒想照搬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更談不上有沒有成功。不過朱元璋雖然沒采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奪回武將手中的權力,但是他卻採取了另一種更為高明的做法。

通過分化兵權來加強集權

朱元璋是通過分化兵權來加強集權的。

朱元璋先是將職權很重的大都督府分化為五軍都督府,然後又將兵權交由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分管。這樣一來,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實際上就處於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關係,導兵權自然就更加牢固的掌握在朱元璋手中。

至於朱元璋後期大殺功臣武將,倒不是因為分化兵權以加強集權的做法不好,而是因為朱元璋對朱標和朱允炆這兩位仁慈的子孫沒有信心,擔心他們掌控不住群臣,所以朱元璋自己動手給他們掃清威脅。

可見,朱元璋雖然沒有采取“杯酒釋兵權”的方法消除武將的兵權,但是他以分化兵權來實現加強集權的做法既保留了能征善戰的武將,又不會讓兵權旁落到武將手裡,這比起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顯然是更高明的。


歷史守望者


兩位太祖皇帝雖然整頓武將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庇護自己的江山永固,以締造一個萬世不滅的江山。


但是他們兩個人所處的歷史背景是不同的。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一事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美談,是因為他沒有向其他的帝王一樣對著功臣揮起罪惡的屠刀,而是採用了一種較為柔和的方式,成功的將各地大將的兵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對各地守將的控制,也在無形之中加強了中央對於地方的控制。


但是,宋太祖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當時的歷史背景。


宋太祖在建立大宋王朝的時候,唐朝的藩鎮之禍已經蔓延了數百年之久,這種根深蒂固的藩鎮之禍可以說是毒瘤。而趙匡胤能夠上臺正式因為有了一個個的藩鎮將領的擁戴,自己才有了機會上臺。


數百年的藩鎮之禍有多屠戮一個王朝,不僅僅是趙匡胤心知肚明,擁戴他的那些將領更是感同身受。他們曾經同為將領,自己能夠感知藩鎮將領對於王朝的影響。


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讓他們交出兵權安然脫身,安度晚年,此時的他們自然懂得知難而退。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在元朝末年的亂世之中憤然崛起的一匹黑馬,他的出生和宋太祖有著本質的區別,他是赤貧出身,手底下的兄弟更是知根知底的兄弟。


朱元璋所處的階級也決定了他作為帝王的立場。


所以“疑人之心”是朱元璋最為明顯的性格特徵,他從來不相信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即便他能夠效仿宋太祖那樣杯酒釋兵權,可是對於朱元璋而言,曾經的自己一無所有不也有了一統江山了嗎?


那些被他接觸兵權的將領為何不能和他一樣?


在朱元璋開來,他自己赤貧出身都能夠創立一個王朝,這些久經沙場的將領們就更有可能憑藉自己的威望組建一支軍隊。即便是他們解甲歸田,朱元璋對他們也是極為不放心的。


而這一切主要源於朱元璋自身的階級出身,他一直都堅信貧寒出身的自己能夠開創江山,其他的人也一樣可以辦到。僅僅索要兵權無異於放虎歸山,最為合理的辦法就是全部殺掉。


他們兩個人一個是上流階層,一個是底層大眾。


對趙匡胤而言,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別人不一定能夠做到。

對朱元璋而言,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別人也一定能夠做到。


這種階級立場的區別,也決定了他們對待元勳武將的本質區別。所以你會發現赤貧出身的帝王中,劉邦、朱元璋之人,他們對於宿命功臣往往都充滿了猜忌之心,因為他們始終覺得自己能夠有資格當帝王,手下的那些人也能夠有能力當帝王。


但是,出身於上流階層的人則完全不同。


李世民、趙匡胤他們在對待功臣的方式和態度上截然不同,他們大多采用較為柔和的方式來制衡和平衡武將的勢力,只要不威脅到自己的江山社稷,他們手下的那些功臣就不會成為他們的刀下之鬼。


歷史總探長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打天下需要之時,為虎作倀;而在得天下後,則難免為虎所傷。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我們都不陌生,自古也被傳為美談。

宋太祖趙匡胤像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上皇帝后,擔心自己的部下也學習自己,搞一個黃袍亂穿。於是就在一次君臣對飲中,將心事坦白給了一起打天下的諸位武將弟兄。這一幫武將倒也不傻,立馬意識到這是功高主疑,可謂生死存亡之秋。一幫人趕緊跪下磕頭,涕淚俱下求皇上給指條生路。

於是趙匡胤拿出思考良久的對策:“人生如白駒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籓,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致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朕且與卿等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能保住命就不錯了,眾人此時心裡哪裡還感想什麼富貴,趕忙磕頭如搗蒜,同意了這個辦法。趙匡胤倒也夠義氣,真的沒動這些武將,之後免其中央軍職,結為兒女親家,厚給金銀,果然讓其過上安穩的生活,直至終老。

杯酒釋兵權

朱元璋大誅功臣的惡名,同樣是盡人皆知。

朱元璋像

有言朱元璋這樣做是為了給子孫留下一套容易管控的中央權力。

也有言那些被誅殺之功臣確實有過錯在先。

這兩方面的因素都不可忽視。

還是回到題上,為什麼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能夠成功,而朱元璋就不能這樣做呢?

我認為主要是和兩人的出身有關。

趙匡胤當皇帝前,官至殿前都點檢,其父趙弘殷為後周護聖都指揮使,可謂武臣世家,戰功顯赫,眾人敬服。並且趙匡胤黃袍加身當皇帝,並沒有經過太多的艱難曲折,眾武將雖說擁立有功,但是趙匡胤的聲威顯赫,眾將皆服。

因此趙匡胤可以杯酒釋兵權,和平解除部下的威脅,然後利用其威望凝聚成新的中央權力體系。

而朱元璋呢,出身貧寒,當過和尚要過飯,能當皇帝果真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歷經坎坷,登上皇位後,依然是缺乏一些發自內心的自信。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兄弟,同樣是從微寒拼上去的,甚至很多出身比朱重八好很多的,君臣相見,憶及往事,感慨之餘,是不是總有些說不出的感覺呢?這時候正好這些刀口舔血成長起來的將領到了和平時期經不起糖衣炮彈的侵蝕,給朱元璋大下痛手一個很好的藉口。沒有什麼比殺人更能立威,也沒有什麼比消滅其肉身更能消除其威脅。

因此,本來有威信的人,當了皇帝,就不必去大殺功臣。如漢光武帝劉秀,唐高祖李淵,如宋太祖趙匡胤。

本來就沒什麼威信的人,登上最高權位,才有可能會殺功臣以立威,進而鞏固皇權。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

總之一句話,寧與君子對罵,勿與小人深交。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歷史寶藏


這個不敢苟同。

明代的政治制度,一定程度上講,是沿襲了宋制,即以文制武,但又不等同於宋代那麼極端的以文抑武。

武將的地位從明建國之初就確立下來了,在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以後,文臣最高品級就是六部尚書這個級別的正二品,(三公三孤這樣的虛銜雖然是正一品,從一品,但只是一種榮耀。)但你再看看武將的級別,最高級別是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正一品,從品級上講,武將是要高於文臣的。



即便後來有了內閣制度,但是內閣首輔,其最高品級一般也就是兼任六部尚書,正二品!

在官方地位上來看,貌似武將是要比文臣高一點,但實際上呢?老朱搞的是屯兵制,軍屯與地方政務完全分離,但是軍屯衛所是受到地方行政文臣大佬的轄制的!一般總兵官這個級別的武將,定品級是最低從二品,但大多數是正二品,其所轄之兵,一般也是一省之兵,而文臣呢?一省之巡撫,布政使也就是從二品,但在職權上,完全受巡撫的管轄。

這就是老朱厲害的地方,看起來武臣地位上要略高於文臣,但在權力上,根本無法超過文臣。



而且明朝兵權並不完全武將手裡啊,朱元璋始設五軍都督府,職能是掌管天下兵馬大權,這個權力很大的部門在明初也確實名副其實,但著本來元代只有大都督府,他一分為五,把開國勳貴們都扔了進去,五軍各有左右都督,他們之間互不統屬,是平級的啊。

這種制度演變到後期,導致勳貴子弟們在裡面混日子,然後逐漸就被兵部所掌控。

老朱實際上並不需要搞杯酒釋兵權那一套,他的老兄弟們,又不是跟趙匡胤那樣的義社十兄弟,也沒有趙匡胤那種半路黃袍加身的經歷。其從一開始便是被奉為主的。

而且,兩者之間的兵制不一樣,宋初沒有杯酒釋兵權之前的制度是唐代府兵制,將領權力極大,而明初是五軍都督府統領天下兵馬加衛所制這樣軍與政分離,而一方面在有兵事時又要受到文官轄制的制度。



明初的戰將們在成為勳貴以後,其中勳貴之首魏國公後來的中山靖王徐達,最高的職位是右丞相, 是文職呀,是以武將的身份議軍國事,但其實徐達大部分時間都跟蒙元打仗,到1380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後,丞相制度也成為歷史,徐達也就沒了這個職位。

相對於宋,明在軍政方面的制度更加靈活,武將從一開始就很自覺,畢竟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例子,大家都心裡都清楚,國家建成後,武將們會是個什麼情況,而老朱對勳貴們也不錯,起碼不是還有五軍都督府這個權力比較大的實權部門,只是後來土木堡之變以後,勳貴戰死大半,而衛所制也不堪世用,後來才有了募兵的制度,也就形成了另一番九邊軍鎮的權力格局。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討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