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好醫生”系列報道:付世全:“不限號”的專家

【開欄語】近日,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發佈2019年第二季度“重慶好醫生、重慶好護士”人物名單。這是市衛健委聯合市級各部門,每季度舉行專家評審會,評出涵蓋“醫、護、藥、技”等專業的20名季度人物。本報對此進行系列採訪報道。

“重庆好医生”系列报道:付世全:“不限号”的专家

(上游新聞記者 梁呈蔚)“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只要病人需要,我會盡量出現。”從醫38年,重慶市江津區中心醫院心內科主任付世全一直堅守在臨床工作的第一線,為自己定下專家門診“不限號”的規矩,將無數個瀕臨死亡的危重患者,特別是心肌梗死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重庆好医生”系列报道:付世全:“不限号”的专家

世界上“最慢時間”是心內科裡的生死時速

“心內科醫護人員請注意!救護車即將到達,全員做好準備!”作為重慶市胸痛中心聯盟的成員醫院之一,重慶市江津區中心醫院心內科每天都在上演生死時速,讓科室主任付世全記憶最為深刻的一次,是一位20歲男孩母親的哭聲。

2017年,剛從部隊退伍的李軍回到家鄉江津。身體一向強壯的他,從沒想到突發胸痛差點要了自己性命。“在當地醫院心電圖檢查提示急性心肌梗死,醫生將心電圖傳到中心醫院心內科胸痛微信群中,立即撥打我院120,醫院迅速開通了綠色通道,但剛從急救室送到手術室時,患者便出現了心臟驟停,心電圖上變成一條直線。我們立即將患者放在地上進行心肺復甦,一分鐘、兩分鐘、五分鐘……”付世全回憶道,在那幾分鐘裡,感覺世界都安靜了,終於在第五分鐘時李軍恢復了心跳,伴隨著患者母親激動的哭聲,所有人微微放鬆了緊張的神情、露出微笑。緊接著,李軍被抬到手術檯上,冠狀動脈造影提示前降支近端完全閉塞,給予急診介入,球囊擴張血管再通,殘餘狹窄<30%,付世全認為患者年紀尚輕,身體各項指標較好,未安置支架。2年過去,李軍再也沒發生過心絞痛,複查各項指標均正常。

心血管類病症病情頑固,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危,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付世全在不斷地學習與進步中,保障著患者的生命安全。1997年,他率先在重慶同級醫院開展“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以徹底治療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等緩慢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疾病;2004年又率先在重慶市同級醫院開展了冠脈心臟介入(包括冠脈造影、冠脈支架植入術);2019年開展先心病介入治療,開展的起搏器植入術500多例,冠脈介入1000多例,挽救上千患者。

10分鐘到崗 醫生的成就感源於救命

醫生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心內科最常做的心臟介入手術是在X線照射下進行的,穿著30斤重的鉛衣進行的,每一場手術下來都是一身汗水,並且即使再嚴密的防護,依然會有或多或少的射線對人體造成傷害。為了患者,今年57歲的付世全仍然堅持手術,有時一天最長要做10多個小時的手術,雙腿麻木,疲倦不堪已是常態。每當急救電話響起,在院內保證5分鐘到崗,在家中10分鐘趕到,在數十年的行醫生涯中,連付世全自己都記不清有多少次深夜接到一通電話就趕到導管室進行急診手術。

為了讓所有患者都能看上病,付世全的專家門診從不限號,每週二、週五上專家門診時,候診室常常坐滿了患者,最多時一天內診治門診患者高達150人次,從早上8點一直到下午5點均在不停不忙碌著,基本上沒有上廁所的時間。作為科室主任,每逢節假日都總是為自己多排一些班,面對疑難病例總是親自坐鎮,他說:“對醫生來說,最大的成就感來源於拯救生命。”

編排10餘本科普手冊 提高基層急救水平

醫學最重要的是傳承,傳承的基礎上才能創新。除了在臨床一線救治病人外,付世全還將自己的醫術傳承給年輕醫生。作為全國基層心血管醫師培訓師,自2014年以來,付世全每年堅持培訓青年醫師300人次,以提高年輕醫師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心臟疾病是與時間賽跑,基層醫生的第一手治療非常關鍵。”為了讓普通群眾也能夠得到規範性的治療,他特別注重培養鄉鎮基層醫生。他告訴記者,就目前遠程指導心肺復甦的情況來看,許多民眾的手法還不夠標準,會減弱急救效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實現標準心肺復甦急救的全覆蓋,才能第一時間讓患者接受急救。他還常常到社區為居民進行健康知識講座,帶領科室成員編排10多種心臟疾病科普宣傳手冊,到鄉鎮開展義診活動,讓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學到與自己疾病相關的預防知識和醫學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