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進行時#小桑蠶“吐”出脫貧大產業

11月初,天氣漸涼,降水減少,地裡的桑葉開始凋落,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的蠶農結束了一年的桑蠶種養,又專心投入清洗蠶房、冬伐桑樹的工作中,滿懷期待著為明年的好收成做準備。“今年下半年兩個半月的養蠶時間,我們家僅出售桑葉和日常餵養產的蠶繭,收入就有13000元,讓我看到了新型桑蠶種養模式的希望,我們明年繼續養!”貧困戶陳彩玉話裡話外透露出高興。

陳彩玉口中的新型桑蠶種養模式,是忻城縣大力推進“雙種雙養”產業發展戰略中,以“龍頭企業+高校+村民合作社+村黨支部+貧困戶”的產業模式,建設的標準化桑蠶種養示範基地,通過收購貧困戶的桑葉、招聘貧困戶務工等方式,增加貧困戶收入,提高貧困戶標準化養蠶技術,被稱為“六納模式”。

11月7日,記者走進已經被歸置整齊的標準化蠶房內,看見方格木質上蔟器已經被清理乾淨,懸掛起來,室內整潔空曠,採光通風性能也不錯,滿足桑蠶種養需要的各項硬性條件。標準化廠房的另一旁村集體土地上,還有二期項目700餘平方米標準化蠶房和附屬配套設施正如火如荼施工中。六納村第一書記吳桂彬告訴記者,“六納模式”於今年下半年一炮打響之後,將吸引更多村民加入,必要的硬件設施得跟上。

吳桂彬介紹,“六納模式”實行種養分離,可以有效實現貧困戶“三收益”。除了養蠶期間在基地務工的收益,還能將家中桑葉出售給基地,以此獲益。此外,還將有一筆分紅收益,即除去村集體經濟收入、養蠶成本和務工工資以外,剩餘的收益按20%給在基地務工的貧困戶分紅,另外80%的收益按提供桑葉量的多少給供桑貧困戶分紅。

“紅渡六納標準化桑蠶養殖基地:您好,今天早上6點鐘巡查發現,您未撒石灰,請您中午補撒石灰,並按照標準化流程做好蠶病預防!”合作社負責人周波向記者展示了一則短信,今年9月,由龍頭企業和高校共建的智慧蠶業雲平臺觀測到六納村基地不規範飼養行為時發出的提醒,被他一直小心保存著。

也正是得益於這樣標準化、規範化的專業種養模式,六納村標準化桑蠶種養示範基地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運行後便取得“開門紅”,下半年8月10日至10月18日近兩個半月時間,一共養殖5批11張桑蠶,購買貧困戶桑葉37604斤、產繭2328.5斤,實現總收益58566.5元。

六納村上納屯的貧困戶黃羅在加入合作社之前,由於技術和場地有限,桑蠶種養一直是粗放型,人蠶共住導致衛生條件差、種養技術水平低的難題一直困擾著他。“上半年因為病蟲害,好幾批蠶都顆粒無收。”因此,黃羅在基地試運營結束後果斷加入,用自己4畝地種桑供葉,再加上平時務工的工資和分紅,兩個半月內獲益超1萬元。“這1萬元含金量高哦,相當於我過去一年的養蠶收入,這個錢賺得非常滿足!”

在30公里外,忻城縣古蓬鎮上浪村的桑蠶特色種養模式同樣風生水起。參與技術指導的廣西匯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部主任黃國秀向記者介紹,“上浪模式”主要在小蠶共育上下功夫,但是有區別於其他散戶培育的3齡小蠶,他們則培育4齡小蠶。“4齡小蠶病蟲害發生率不到5%,相比3齡小蠶30%~50%的病蟲害發生率,許多蠶農更願意選擇我們,況且生長週期更短,收效更快。”黃國秀表示,目前上浪村各項小蠶共育技術設施設備正在逐步完善中,前來問詢的蠶農也絡繹不絕,“上浪模式”煥發巨大生機。

“忻城有26萬畝的桑葉種植面積,桑蠶產業是忻城傳統支柱產業之一,然而粗放分散型的種養模式一直制約著忻城桑蠶產業的發展。”共建龍頭企業和高校——廣西匯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河池學院桑蠶專業教師安慧告訴記者,這樣的傳統模式亟待改變,再加上當前忻城縣委、縣政府把桑蠶產業作為重要脫貧產業,給予實行標準化種養的“六納模式”“上浪模式”以高度支持,忻城的桑蠶種養逐漸煥發新生機。“再加上忻城地理環境適合種桑養蠶,往年桑蠶產業總產值突破10億元,企業和高校將發揮所長,服務地方桑蠶產業,把忻城桑蠶產業做大做強,建立起忻城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產業化蠶桑新產業模式。”安慧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