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四大都督中,周瑜燒赤壁,呂蒙取荊州,陸遜敗劉備,為什麼獨獨魯肅沒戰績?

用戶65016386783


很簡單,魯肅身份就跟前三位不一樣。前三位主要是軍事家,而魯肅主要是戰略家外交家。

魯肅可以說是三國時代的一位奇人。這位奇人對時代的敏銳,以及對歷史的看法可謂神奇二字。

首先,魯肅早在八年前投奔剛出道的孫權時,就認為“漢室不可復興”,所以“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然後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最終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按照之前的歷史經驗,無論是秦末楚漢亂世還是王莽更始之亂世,時間都不過二十年,而從黃巾之亂到曹操打敗袁紹剛好二十年過去,局勢也已相當明朗,大部分人都認為曹操集團將很快重新統一全國,開始另一個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的大一統政治循環。這也就是蔡瑁蒯越張昭秦松等人主張降曹的原因,這不能怪他們骨頭軟,實在是時代侷限性導致他們認定這才是歷史大趨勢,換作誰都會這麼做,非常正常的選擇。

但魯肅就是個不正常的奇人,他以敏銳的政治觸覺認識到當今天下的政治與經濟組織的整個制度正在趨向崩潰,在沒有找到新的統治手段、併到達新的社會環境之前,天下將重新回到四百年前的戰國長期分裂局面(同時期羅馬帝國也在遭遇同樣困境,中西曆史驚人相似)。所以魯肅認為漢室已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能很快被打敗,當然,北方歷經劫亂,曹操雖以其才具屯田養民,收攬士族重建了北方,但重建的結果,尚不足以恢復到對南方擁有足夠的優勢,所以東吳現在要做到的,應該是鼎足江東,進而全據長江,建立帝業,並做好長期割據的準備。

劉備與曹操有深仇大恨,所以劉備集團必須抗曹,可孫權集團情形不一樣,他們其實並不一定非要抗曹,首先,孫曹兩族多有聯姻,其次,張昭張紘等人與曹操手下士大夫也多有交情,孫氏如果選擇與曹操合作,成為類似東漢初年竇融那樣的新帝國合夥人,也是不錯的選擇;事實上,曹操南征以後,益州的劉璋就三次派出使團與曹操結好,顯然已經在打算走這條路了。但魯肅等人奇就奇在一舉認定此路不通,就是要走割據江南稱帝之路,就是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所以我說魯肅實乃中國史上第一大奇人,真正改變歷史方向奠定三國鼎立的大奇人。

所以九年後,魯肅病逝,孫權親自為其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諸葛亮也為他舉哀。後來孫權雖然對魯肅借荊州一事還是有點微詞,但仍認為魯肅是東吳政權建立過程中的大功臣;所以在他稱帝登壇祭天時,對公卿們大加讚譽魯肅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且其計策決策,遠出蘇秦張儀之上!”

而魯肅最厲害的,還不是明事勢,而是抓時機,早在劉表剛死的時候,魯肅就對孫權說:

"夫荊楚與國鄰接,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素不和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曹操有隙,寄寓於荊州,劉表卻惡其能而不能用也。今劉表新亡,肅請奉命往江夏弔喪,因說劉備使撫劉表眾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備若喜而從命,則大事可定矣。今不速往,恐為曹操所先。"

孫權與劉表兩家有三世仇怨,魯肅竟自請吊劉表之喪,這份政治膽魄果然非凡,孫權壯而許之,魯肅於是帶著十幾個隨從坐船溯江而來,行至半路聽說曹軍已大舉南下,劉琮不戰而降,劉備正在逃命,似乎沒希望了;但魯肅毫不退縮,竟然冒著兵荒馬亂,晝夜兼程趕到長坂坡,正好碰到曹操虎豹騎在大殺四方,魯肅毫不畏懼,帶幾個人一路廝殺一路尋找,終於和劉備匯合,初步達成合作意向,這才是幹大事兒的人哪!


千古名將英雄夢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被描述成一個老實人魯子敬,常常被諸葛孔明戲耍捉弄。而在真正歷史上,魯肅的確也是沒有戰績,可如果論功勞論重要性,卻可排在東吳諸臣第一位。

這個老實人實際並不老實!

“敗家子”魯子敬

魯肅出生沒多久父親就去世,為他留下了萬貫家財,但魯肅從來不事生產,是個有名的“敗家子”(可這家產就是敗不光,羨慕ing)。


天天和英雄豪傑們吃喝玩樂,賣田地賑濟窮人(實際很有眼光,亂世將至土地將不值錢),非常得鄉里人的歡心。

魯肅的“敗家”遠近聞名,逐漸傳到了時任居巢長的周瑜耳中,於是一天周瑜帶著數百人到魯肅這邊打秋風,啊呸,應該是求贊助。當時魯肅有兩個糧倉,每個有糧食三千斛米(核現在大概有40萬斤),隨手指著一個,拿走拿走!

周公瑾當時就驚呆了,土豪啊~我們做朋友吧。於是兩人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隆中對”魯子敬

此後,中原的諸侯混戰蔓延到魯肅的家鄉,魯肅先是投奔袁術,發現不是可以輔佐的人,於是便離開。後來好友劉曄寫信告訴他亂世將起,趕緊接上母親,你附近巢湖的地方有鄭寶,傭兵萬人可以投奔。

魯肅採納劉曄的建議,回家接母親,結果好友周瑜提前了一步將魯母接到了吳郡。魯肅只得到吳郡見周瑜,周瑜藉機卻說魯肅,並將其舉薦給孫權。

孫權聽說周瑜給自己舉薦了大才,非常高興,馬上設宴款待了魯肅,席間兩人相談甚歡。但在賓客散盡後,孫權又悄悄把魯肅請了回來,說:“大漢要完了,我剛繼承了父兄的遺產,想幹一番大事,你說應該怎麼做?”

魯肅為孫權分析局勢,認為曹操就像當年的項羽一樣,勢力太大,漢室肯定是完了,曹操一下只也是除不掉的,你只有依靠江東和曹操鼎足而立。先保持低調,觀察局勢變化,偷偷的消滅黃祖,進而佔領劉表的荊州,等把長江以南都佔下來了。之後,老大你就可以直接稱帝,準備爭奪天下了。

孫權聽完倒吸一口涼氣,我靠,這人膽子真大啊,忙說我只是想匡扶漢室而已,你說的這個我可辦不到。實際,孫權心裡估計是樂開了花,此後對魯肅的建議越發重視。

雖然有張昭認為魯肅這人過於狂妄,不能重用,但是孫權依然不停賞賜他,很快魯肅的財富又和以前一樣的,之前的投資終於賺回來了。

都督魯子敬

此後,孫權按照魯肅的戰略,先是斬殺黃祖佔領江夏,之後準備進攻荊州。但此時傳來劉表的死訊。

魯肅對孫權說荊州是我們建立帝業的基礎,現在劉表剛死,他的兩個兒子又向來不和,下面的人也分成兩派。加上劉備是梟雄,素來和曹操為帝,但是劉表嫉妒他的才能不敢重用。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兒子們能一條心,那我們就要和他們結成盟友。如果不是一條心,就要聯合劉備,讓他安撫劉表的舊部,一起對抗曹操。現在曹操一定也有企圖,我們必須趕在他前面。

孫權於是讓魯肅以弔唁劉表的名義出使荊州,但是剛到夏口,劉琮就投降了。魯肅並沒有回去和孫權商量再做決定,而是當機立斷的直接去見劉備,約定聯合抗曹。於是劉備率軍進駐夏口,同時派諸葛亮隨魯肅會柴桑見孫權。

魯肅回來後,當時大臣都勸孫權投降曹操,只有他偷偷對孫權說:“我看他們的討論的,都是害你的,不能和他們商量。我魯肅可以投降曹操,還能當個小官,然後慢慢升到州郡長官。您投降了曹操,會有怎麼樣的下場?”並建議孫權召回周瑜。

於是孫權召回周瑜,命他主持戰事,同時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出謀劃策,最終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赤壁戰後,孫權率領諸位將領親自迎接魯肅,並說:“子敬啊,我親自持鞍下馬迎接你,夠意思了吧!”魯肅說:“不夠!”等到坐下後,魯肅舉著鞭子說:“等到您威加四海,統一九州,成就帝業的時候,安車軟座的來迎接我,這樣才行!”

之後,魯肅又勸說孫權借土地給劉備,讓劉備可以統領整個荊州,方便一起對抗曹操。

不久之後,周瑜病重,親自寫信給孫權,認為現在時局混亂,必須要良將鎮守,請求讓魯肅接替自己的職務。於是孫權採納建議,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的位置,並將周瑜的私屬部隊四千人和封邑全部歸入魯肅名下。魯肅上任後,恩威並施,順利完成交接,並將軍隊擴展到一萬人。

成為東吳第二任都督。

另外魯肅之後曾隨孫權攻破皖城,實際也算是有戰績的。

單刀赴會魯子敬

關羽和魯肅的勢力之間犬牙交錯,經常有摩擦,但是魯肅任內始終顧全大局,保持克制,安撫雙方。

之後,劉備奪取益州,孫權向劉備索要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不肯。孫權便派呂蒙奪取,長沙、桂陽二郡望風而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

於是劉備率兵五萬,與關羽三萬兵馬,想要奪回二郡。孫權也帶兵進駐陸口,而魯肅帶率兵一萬與關羽對峙。

魯肅為顧大局,邀請關羽雙方將領只帶單刀相會,希望能解決紛爭。可是單刀會並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

但就在此時,曹操兵犯漢中,劉備怕益州有失,只能迅速與東吳議和,約定以湘水為界,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

英年早逝

公元217年,年僅46歲的魯肅病逝,孫權親自為他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諸葛亮也為他舉哀。

魯肅雖然看似在四大都督中,戰績最少,但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魯子敬作為東吳戰略的總設計師,提出荊州攻略,主導了赤壁之戰的發生並獲得勝利,又極力維護孫劉之間的同盟,建立鼎足而立的態勢。

在東吳之中的地位,就如同張良對於西漢,同樣沒有任何實際戰績,但是仍然不妨礙其被列入武廟十哲之首。


潘不安講究史


這個奇特現象,恰應了一句《孫子兵法》裡的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放在魯肅身上,這也足以評價他一生的卓越才華。

在東吳集團的發展壯大歷史上,看上去“沒戰績”的魯肅,也正是憑藉著其獨家的軍事眼光與縝密的規劃能力,親手為東吳設計了一條崛起之路,並最終成就了三足鼎立的大格局。這份獨家貢獻,

不但在他身後繼任大都督的呂蒙陸遜比不了,即使是有著“羽扇綸巾”優雅風姿的周瑜,同樣也要叫聲佩服。

▲本文配圖來自《新三國》

魯肅的貢獻有多大?他的老朋友周瑜就很有發言權,當年周瑜在居巢打拼時,窮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聽說魯肅家有糧食,就硬著頭皮來借,卻出乎意料的順利。魯肅直接大手一揮,把家裡的三千石糧食爽快贈給了周瑜,也從此開始了兩位軍事家一生的友誼。

就以這份知人識人的睿智說,就可見不俗。

後來經過周瑜強推,魯肅得以投到孫權的門下,在當時的東吳團隊裡,比起周瑜張昭等人,他屬於絕對的新丁,卻是迅速後來居上,成了孫權身邊離不開的謀士。如此風光,也正因為他同樣睿智的眼光。當時的孫權,說是一方諸侯,其實地盤還小的可憐。就連他治下的好些名門士大夫,都對他持觀望態度,未來該怎麼走,孫權自己都不知道,張昭等人也說不清楚,但唯獨魯肅一句話,就叫他撥雲見日:漢朝不可復興,曹操也無法立即除掉,唯有穩固江東後佔領荊州,才有希望建立漢高祖一樣的功業。

可以說,雖然孫家盤踞江東已經三代,但只有從魯肅這句話開始,這個未來“三足鼎立”中一極的政權,才真正找到了努力方向。而且比比同樣給劉備做出“隆中對”謀劃的諸葛亮就知道,魯肅這一番謀劃,就是東吳自己的“隆中對”,雖然在“漢室能不能復興”這個大問題上,魯肅與諸葛亮看法相左,但是天下格局的走向,卻是英雄所見略同。

也正是因為這不謀而合的追求主張,魯肅在江東集團內部,成了間接的“孫劉聯盟”主張者。著名的赤壁之戰前,也正是魯肅兩邊說合,最終促成了聯合抗曹的局面。雖然三國題材的小說,把這個功勞安排在諸葛亮身上,但《三國志》卻為魯肅說了公道話:劉備與權並立,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

只以這句話說,魯肅在東吳集團的位置,都是獨一無二。甚至放在當時天下,他也是數一數二的頂級謀略家。野史上對他“忠厚長者”的描述,其實是低估了他強大的謀劃能力。

而且千萬別以為,長期在周瑜身邊做參謀長的魯肅,是個弱不禁風的文弱書生。魯肅此人文武雙全,練得一身精湛武藝,帶兵治軍更是一把好手。以孫權的話說“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標準的鐵腕統帥類型。著名的岳陽樓,就是魯肅當年的閱兵臺。他雖然不曾作為統帥指揮過重大戰役,卻親手為東吳打造出精銳軍隊。

當然,說到魯肅“沒戰績”的問題,也因為他一個重要的立場:孫劉聯盟。在他繼任大都督的那些年裡,是孫權與劉備兩家的關係蜜月期,而在處理荊州的歸屬問題上,也正是魯肅靈活的手腕,才使得雙方能夠多次擱置爭議。特別是公元215年,當孫權與劉備為了爭奪長沙三郡劍拔弩張時,正是魯肅不顧個人安危,在會談裡怒斥關羽,終於令關羽心悅誠服低頭,把長沙三郡乖乖交給了東吳。這一英雄時刻,被羅貫中先生妙筆一揮,反而變成了關羽單刀赴會的英雄時刻。

所以說,在東吳草創時期,魯肅不但為東吳規劃了發展路線,更以靈活外交思維,為東吳贏得了和平發展環境。後來孫權能夠奪回荊州,其實就是魯肅的苦心經營打底。可笑的是,後來孫權喝飽就忘挖井人,在魯肅去世後吐槽魯肅“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如此錯誤見識的孫權,晚年淪為那般昏庸,真心不奇怪。

但魯肅,卻是一個值得尊敬的戰略家,忠心耿耿的謀臣。藉著這個問答,正可表達對他的敬意。身邊有一個魯肅這樣的朋友,一個忠厚且幹練睿智的好友,都是值得珍惜的事情。


我們愛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蘿蔔不得不為我最喜歡的戰略大師,魯肅正名!!

東吳的四大都督,魯肅沒戰績,要分怎麼看。如果單憑指揮作戰的話,魯肅戰績確實少,但是戰績分戰鬥和功績,魯肅屬於戰鬥經驗少,但是功績絕壁不低的大都督。

說魯肅沒有戰績的,那是因為你不瞭解魯肅這個人。魯肅是東吳乃至整個三國時期為數不多的幾個戰略大師之一。東吳的大都督,有高超戰略眼光的,只有魯肅和周瑜。

先說周瑜,放棄演義中的周瑜吧,和正史相差太大。很少有人知道周瑜是個戰略大家,周瑜跟孫權提出了攻佔兩川聯合馬超圍攻曹操的方案,也就是著名的二分天下論。

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得了重病,計劃還未實施就病逝了,年36歲。周瑜死後,計劃就擱淺了。假如周瑜未死,那麼攻佔西川的是劉備還是孫權就不知道了。

再說魯肅,魯肅的功績絕對不亞於周瑜。

江東,也就是以孫權為首的東吳勢力,其實就是一個軍閥集團,未來的路怎麼走?孫權作為繼承父兄家業的新首領,將帶領東吳走向何方,孫權心裡沒底。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目標明確;後來的劉備,有諸葛亮隆中對,三分天下作為目標;東吳有什麼規劃,孫權很迷茫。

這時,周瑜給孫權介紹了一個人,並大加宣揚其才能。這個人就是魯肅,周瑜認為魯肅的才幹足以輔佐王霸大業,並建議孫權應該多方蒐羅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不能讓他們離開。

孫權當即召見魯肅,兩人相談甚歡。待眾賓客告退後,魯肅本想起身告辭,孫權卻把他拉回來,兩人對席共飲。孫權向魯肅求教,如何在父兄遺業的基礎上,建立齊桓、晉文的霸業。

魯肅向孫權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如今天下大亂,漢室已不可復興,曹操也不能很快消除。將軍只有鼎立於江東,趁北方未定,消滅黃祖,再進攻劉表,守住長江之天險,然後稱帝,進而統一全國,建立漢高祖的大業。

魯肅的榻上策為孫權建立霸業,規劃了藍圖,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七年。孫權當時並未認可,然而他明面上表示自己只是想佔據江東,好好的服務漢室,暗下卻非常重視魯肅,大加賞賜。

榻上策雖未得到認可,但是其依託荊州,穩據江東,意圖霸業的稱帝之路,已然給迷茫中的孫權打開了一扇窗。孫權相信魯肅一定是能夠助他成就大業的人。這是魯肅第一大功,為東吳發展指明方向。

都知道赤壁之戰,周瑜功勞巨大。其實魯肅對於赤壁的貢獻也不亞於周瑜。赤壁之戰爆發,是因為曹操佔據了荊州,趕跑了劉備,意圖南下,侵吞東吳。

魯肅認為,聯劉抗曹,才是取勝之道,於是魯肅追到逃跑的劉備,勸劉備與孫權合作,共拒曹操。劉備非常高興,同意了魯肅的請求。也就是說,聯合抗曹的策略是魯肅提出的,並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周瑜。

裴松之在《三國志》註釋中,明確表示“劉備與權並立,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建計拒曹公,實始魯肅,於時周瑜使鄱陽,肅勸權呼瑜,瑜使鄱陽還,但與肅暗同,故能共成大勳。”

正是因為魯肅堅定聯合劉備抵抗曹操,所以在曹操南下,百官惶恐,孫權無助時,魯肅能給孫權定心丸,決不投降,並勸孫權召回周瑜,二人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敗曹軍。赤壁安定君心,最終贏得勝利,是魯肅的第二大功。

赤壁之戰後,劉備到京口拜見孫權,請求都督荊州。眾人都反對,只有魯肅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以便共御曹操。曹操聽到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的消息,正在寫信的他,嚇得筆都掉在了地上。

魯肅借荊州給劉備非常的高明。一是可以用劉備先擋住曹操,東吳則休養生息,等到時機成熟再吞整個荊州,以爭天下;二是可以全力與劉備聯盟,聯合二家之志破曹,再決雌雄。

可以說魯肅看的非常遠。周瑜也深諳魯肅的謀略之強,所以周瑜在病危去世前,特意寫信給孫權,讓魯肅擔任大都督之位,掌管全軍。試想,魯肅要是沒有功績能統領全軍,做大都督?

赤壁之戰後,魯肅做了什麼呢,不是沒作為,而是始終夠維持孫劉聯合,共拒曹操,使得曹操不敢輕易南下,維持穩定局面十餘年。曹操不得已只得去西涼和馬超幹仗。維持國家穩定無戰亂,這是魯肅的第三大功績。

在赤壁大勝後,由於魯肅功勞巨大,孫權隆重的迎接魯肅,並親自為魯肅扶鞍,請他上馬,並問魯肅,這足以顯示先生的榮耀了吧。魯肅表示,還不夠,只有您成就帝業,再用輪軟安車來徵召我,那才是我魯肅真正的榮耀。

魯肅去世後,孫權親自弔唁,併到墓地送葬,諸葛亮也來弔唁(正史中諸葛亮並沒有給周瑜弔唁)。孫權登上祭壇,回憶魯肅“安車軟輪”的榮耀,大加讚歎魯肅“明於事勢”。

魯肅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提出鼎足江東,依託荊襄,聯合劉備,共御曹操,圖謀天下的霸業。然而,46歲的魯肅死後僅僅兩年,孫劉聯盟即告破裂。自此,孫劉再也沒有真正的走在一起過。

東吳僅僅一個魯肅,日後的東吳再無此戰略,也無戰略大師,偏安一隅,內鬥不止,直到最後被西晉所滅。

基於以上,你還認為魯肅沒有戰績嗎?有的時候,我們看人不能簡單的看,一件事背後的功臣可能不止一個,不能單單以戰爭論英雄,而戰爭的背後往往有著更多的英雄,你能他們沒戰績嗎。


蘿蔔說


其實三國東吳四大都督中,魯肅的戰績和功績並不比周瑜、呂蒙、陸遜三人差,其高瞻遠曙和大智若愚甚至是其他三人無法相比的。

魯肅是孫劉聯合的首倡者。早在劉表病逝,荊州無主,形勢混亂時,魯肅便向孫權提出到荊州"探虛實":如果曹軍還沒到荊州,他們東吳便派大軍搶先一步吞併荊州這個軍事要地。如果曹軍佔領了荊州之地,他們東吳便和劉備聯合抱團取暖。



魯肅還是在半路中便探知曹軍已戰領荊州,劉備狼狽逃往江夏時,他日夜兼程找到劉備,說服孫劉聯盟,再加上諸葛亮的支持,最終促使孫劉聯合抗曹。


赤壁之戰中,魯肅一方面另一方面又積極獻言獻策,為周瑜的火攻連環計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赤壁之戰後,吳蜀因爭奪荊州之地劍拔弩張,魯肅以大局為重,以和事佬的身份,致力於穩持聯合抗魏的大方針不變,想盡一切辦法,極力維護好雙方關係,維持了三足鼎立的良好局面。


總之,魯肅不是我們傳統中的愚昩無能的人,而是一個具有超級智慧和才能的謀士,其功績不在周瑜之下,更在呂蒙和陸遜之上。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四大都督當中,如果按照實力排序,順序是這樣的:陸遜、周瑜、呂蒙、魯肅。其中魯肅實力最弱,因為魯肅只是一個外交家,而且還是二流。這就是為什麼魯肅沒有戰績,在歷史上不太出彩的原因。

魯肅和周瑜兩人屬於莫逆之交,兩人結識於周瑜的一次佂糧搶地主行動。當時周瑜官居居巢長,向富戶攤糧。而魯肅家屬於有名的大戶,存量很多。有多少呢?一共兩囷。一囷三千斛,兩囷就是六千斛。周瑜沒有說要多少,但是魯肅直接給了一囷。周瑜大驚,認為此人值得攀交,於是兩人結為莫逆之交。

而魯肅結識孫權也是得力於周瑜的推薦,當時魯肅的朋友劉子揚勸魯肅投靠當時的實力派軍閥鄭寶。魯肅已經答應了,正準備啟程呢,這時周瑜聽說了趕緊勸他。周瑜說:孫權正在招賢納士,以江東為基業定可以一展你的才華。而且我還聽說東南方有帝王之氣,因此你跟著孫權會前途無量。魯肅答應了,為什麼呢?因為魯肅的志向不是輔佐一個小小的軍閥,而是要輔佐能夠稱王稱帝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從他結識孫權後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

魯肅投靠孫權後,孫權找魯肅單聊。孫權自稱有齊桓公的志向,希望魯肅能夠像古代門客一樣幫助自己。而魯肅直接勸孫權不要滿足於做一個小小的諸侯,要有帝王之志: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權暗喜,自己終於找到知音了。不過孫權沒有表現出來,反而自稱沒有考慮那麼多。

魯肅善於外交,拙於軍事。這就是他為什麼自始至終沒有戰績的原因。那麼我上面為什麼說魯肅是個二流外交家呢?主要還是因為魯肅虎頭蛇尾,沒有把事情辦好。為什麼這樣說呢?

曹操南下伐劉表,劉表病死。這時局勢變得複雜起來。很明顯的,曹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孫權。孫權是戰還是降,在劉表病死之後就在朝堂上展開了大討論。

大多數人主張投降,為什麼呢?因為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幾乎被神話了,成為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戰神。所有人都怕他,因此東吳的文官武將,大部分都主張投降。然而魯肅卻堅決的主張進攻,這和孫權的想法不謀而合。最後孫權拔劍砍掉桌角,一錘定音,以後再敢言投降者立斬。

那麼魯肅為什麼敢於迎戰曹操呢?其實魯肅是有準備的。魯肅準備以弔喪的名義去荊州,查看荊州的局勢。如果劉備和荊州的繼承人能夠團結,那麼就和荊州聯合一塊抗曹,如果劉備和荊州的繼承人不和,那麼就趁亂搶佔荊州地盤,在長江上游堵住曹操。

後來,魯肅成功和劉備見面,確立了連劉抗曹的聯盟。關於這一次孫劉聯盟抗擊曹操的連橫之舉,其實是曹操大兵壓境之後孫劉之間的自然抱團,算不上是多麼高明的外交之舉。但是卻被東吳的史官拿來大吹特吹魯肅,也被蜀國的史官拿來大吹特吹諸葛亮。到底是誰提出了孫劉聯盟抗曹呢?是魯肅的主推還是諸葛亮的舌戰群儒的功勞,到如今還是眾說紛紜。

因此,魯肅在赤壁之戰前的外交基本還算是可圈可點的,但是到了赤壁之戰之後就顯得很無力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赤壁之戰後,曹操佔據了荊州的南陽郡,劉備佔據了半個南郡和夏口,而孫權則佔據了半個江夏郡和半個南郡。周瑜在攻打江陵時甚至負了重傷,因此周瑜堅決主張保住半個南郡。這樣的話,如果想要西進攻取劉璋,道路就很順暢。曹操如果再來進攻,仍然可以在江陵防守。

但是魯肅不這樣認為,魯肅仍然認為依照東吳的實力抵抗不了曹操的進攻。需要把半個南郡借給劉備(這就是借荊州的來歷),讓劉備幫忙防守。魯肅這樣考慮對嗎?

不對,為什麼這樣說呢?後期曹丕和曹叡兩朝的進攻東吳充分說明,東吳可以在荊州以及東吳的長江沿線抵抗住曹軍進攻。而魯肅則想當然的認為,東吳不行,非待依靠劉備才行。

其實不把半個南郡借給劉備也是可以的,如果曹操來攻,劉備迫於形勢照樣還會和東吳聯合,不用非待借南郡。而南郡對於東吳太重要了,南郡位於長江上游,卡死了東吳西進的水路。周瑜拼了一條命在荊州的地盤上訂下一顆釘子,魯肅轉眼就給拔走了。所以魯肅是一個典型的投降派,在外交上太軟弱。

而後期孫權想要借南郡的路去進攻劉璋,劉備就耍起了無賴,不讓東吳過境。孫權鼻子都氣歪了。而夷陵之戰和荊州南部四郡武陵、零陵、桂陽、長沙的邊境摩擦也是魯肅軟弱外交帶來的惡果。

所幸的是魯肅死後,孫權及時啟用了呂蒙和陸遜,最後成功奪回了荊州,算是搬回了敗局!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魯肅是個外交家,在赤壁之戰前的連劉抗曹表現上可圈可點,但是赤壁之戰後由於魯肅的投降主義外交策略,致使東吳喪失了南郡,也喪失了西進的機會,從這一點來看魯肅的外交水平算是二流。整體來說,魯肅是個外交家,能力有限,因此孫權沒有給魯肅太多機會去領兵,也就沒有大的戰績可言了。


每日趣評


答 | 江隱龍

一方面是孫權活得太久,另一方面是孫權手下四大都督(暫且統稱為都督)中的前三個死得太早,以至於孫權一生居然經歷了四任青史留名的重臣(其實應當是五任,還包括陸遜之子陸抗),同時也經歷四種不同的戰略構思。這四人若論戰績,的確是魯肅最平平無奇,但這依然不影響他的成就與能力。為什麼呢?

因為面對劉備集團,周瑜、呂蒙都是主戰派,而魯肅、陸遜是主和派。但作為主和派的陸遜在其任期遭遇了劉備伐吳,自然便有了功績;而魯肅在其任期時,仰孫權鼻息的劉備根本沒有能力與東吳翻臉,所以魯肅自然也沒有機會享有相應的軍功。我們來具體看一看這幾個人事蹟就能瞭解到大概了。

周瑜最大的軍功是赤壁之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基本是在周瑜的領導下完成的,與諸葛亮關係不是很大。赤壁之戰後,周瑜在江東幾近於神,而其本人也自信滿滿,決定西征荊州、益州,竟長江之極與曹操隔江而治。可以西征剛剛開始,周瑜就病死了。

繼任的魯肅,不但不欲西征,反而堅持聯劉——他認為孫權沒有能力既西征荊益又在同時抵禦住曹操的攻勢,所以為求生存必須聯劉抗曹。不得不說,如果沒有魯肅,諸葛亮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幾乎不可能實現。但是魯肅也因此遭到了孫權的不信任。

魯肅同樣早死,繼任的呂蒙一心奪荊州,幸運的是,龐統之死導致了諸葛亮西進益州,於是剛愎自用的關羽最終為呂蒙所擒。然而,呂蒙擒殺關羽後不久又病死了,這時上任的便是陸遜。

與魯肅一樣,陸遜也主張聯劉。但他與魯肅不同,因為此時劉備已經佔據了益州,不聯劉也不現實了。不過劉備最終徵吳,這就給了陸遜一個建功的機會,於是夷陵之戰最終以劉備的失敗,成就了陸遜。

由此可知,魯肅之所以沒有軍功,是因為他的戰略構想與其它幾人不同,並且在其任期沒有遇上相應的戰事,與他是不是會打仗並沒有直接關係。


切割地球


文|小河對岸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絕對是“忠厚無用”的人物,早期是諸葛亮、周瑜的陪襯,後期又是關羽戲耍的對象。而荊州之地,是曹孫劉三方勢力角逐的焦點。對於東吳來說,荊州地處長江上流,乃其門戶要害所在。故而,充當荊州鎮守之任的將領,都是東吳一時最為傑出的英才。那麼,“忠厚無用”的魯肅又如何能接替周瑜鎮守荊州,而在此風口要害之地,既要外抗曹操,又要內防劉備,與虎狼相爭食呢?

《三國演義》是一部尊劉抑曹、弱化東吳的小說,東吳被嚴重地邊緣化,其人才也自然遭受了極大程度的矮化。正史記載中的魯肅,當然不同於《三國演義》中刻畫的魯肅形象。

據《吳書》記載:(魯)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父老鹹曰:"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

魯肅雖給人一種有儒生的感覺,但漢末三國時期的儒生不同於明清時期的儒生。唐朝以前的儒生都兼習文武,其日常裝束也都是身佩長劍,而有一種遊俠的氣質。自宋朝以後,才偃武修文,儒生也就不再佩劍,而是手搖紙扇附庸風雅,這也是尚武精神缺失的重要體現。在魯肅的身上,就能體現出遊俠的豪傑之氣,而絕不是今人想象中的那種孱弱書生形象。

演義中的關羽“單刀赴會”,實際上是魯肅單刀赴會,據裴松之引《吳書》註解《三國志》:(魯)肅欲與(關)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命!"乃趨就羽。

魯肅不但有膽色過人,更是難得的王佐之才,其與孫權的“榻上對”可堪比諸葛亮的隆中對。孫權曾對陸遜言道:...公瑾(周瑜)昔要子敬(魯肅)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諮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

孫權將魯肅比作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而周瑜在臨終之前也向孫權上書言道:...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周)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魯肅鎮守荊州之時,雖與曹、劉兩方勢力並無大的戰事發生,致使其戰績並不突出,但其軍事才能並不能抹殺。《吳書》對魯肅的評價甚高,而評論道:(魯)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參考史籍:《三國志》等等


有知社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魯肅在三國曆史中,雖無特別耀眼的戰績,但就其重要性,絕對是被低估的人物。

吳宮對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 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 黃祖,進伐 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魯肅傳》

他提出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佔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依託荊州,穩據江東,意圖霸業為迷茫中的孫權指明瞭一條成就大業的路。

這一對堪比諸葛亮的《隆中對》,幫助孫權衡量天下,建號稱帝。

聯劉抗曹

曹操南下,東吳集團的豪門士族,沒有絲毫抵抗的心思,只想投降保全自身。此時只有諸葛和魯肅二人為謀劃,積極與其辯論。魯肅和孫權說: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三國志·魯肅傳》

告訴孫權,不能投降,那樣只有死路一條,勸其早定大計,再莫聽取眾人的議論。

孫權嘆息說:“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在當時這種文官集團幾乎人人都想自保,“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魯肅是第一個給了孫權支持的。可以說,在孫劉聯盟形成的過程中,魯肅所做的積極作用是巨大的,重要的,幾乎是起決定性的。這一點不容磨滅。

借荊州

魯肅將荊州借給劉備,不能說這是敗筆,而是其謀劃之深遠,謀略之高明之處。

此時荊州,劉備佔據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而孫權佔有南郡、南陽郡、江夏郡,地形狹長,直面曹操,因為劉備與曹操領土沒有接壤,所以防禦曹操的重任,將有東吳一力承擔。

而將南郡、南陽郡借給劉備,則

  1. 將防禦曹操的重擔交付給劉備
  2. 加強孫劉聯盟合作,攻抗曹操
  3. 東吳可以趁此時間休養生息,以圖後事。
而什麼事都是有風險的“什麼時候歸還”,這取決於孫權的決議。

所以綜合而看,此事利大於弊,不得不讚嘆,魯肅此舉的思謀甚遠,遠非一池一城之功績。

總結

魯肅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戰略家、外交家,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其一生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是因為他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係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而周瑜臨終前,將其推上大都督的位置,也正是因為他知道魯肅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大智大勇。

所以雖無武功,但萬萬不可小覷,魯肅之才。魯肅之於東吳的重要性,非周瑜、呂蒙、陸遜指揮一場大型戰役可比的。


偉大航路小書生


戰績不一定必須是在戰場上殺敵取勝,有一句話說的好,叫做"善戰者五赫赫之功!"意思就是說真正懂得戰略先機的人,在戰爭還沒有發起的時候,能夠阻止戰爭的爆發,並且達到勝利的目標。魯肅就是這樣的人。

魯肅

魯肅在歷史上的定位應該是戰略家和外交家,而不僅僅是軍事家。戰略家是比軍事家更高層次的境界。

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中,真正具備戰略眼光的是周瑜與魯肅。這裡只談魯肅,我舉兩個例子來具體佐證一下我的觀點。

一,魯肅榻上策的戰略構想:

在周瑜推薦魯肅入仕江東孫吳後,建安五年,孫權逐漸對魯肅重視起來,並在此時邀請魯肅暢談東吳發展,孫權在住處接見魯肅,在榻上魯肅對孫權提出了他的戰略主張,即榻上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相似,主張中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構想以及之後一統中原的主張。當時曹操還沒有統一北方,正與袁紹爭雄。

孫權與魯肅

魯肅準確的預見了袁紹兵敗,曹操將統一北方,果然後來的官渡之戰證明了他的準確性。主張孫權在經營江東的基礎上,沿長江而下,滅黃祖和劉表,奪取荊州,他當時沒有預見到劉備會崛起。然後慢慢發展,與曹操二分天下。

孫權在魯肅生前,確實是按照他的構想來實施的,滅黃祖後佔有了部分荊州地區,同時曹操在統一北方後,開始把目標對準了南邊的東吳,以很快的速度揮兵荊州,攻陷了荊州大部分地區,劉表投降。然後厲兵秣馬,將矛頭指向了東吳,決定發動赤壁大戰。

在這種情況下,魯肅根據實際情況,告知孫權此時要聯合已經初成氣候的劉備集團,聯合抗曹。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

二,赤壁之戰的聯合

在東吳討論要聯合劉備抗曹的同時,劉備這邊在諸葛亮的建議下,也決定了要聯吳抗曹的主張,並積極開始聯絡,劉備這邊派的是諸葛亮,東吳這邊派的是魯肅。雙方不謀而合,之後雙方往來頻繁,商量合作,諸葛亮與魯肅相互展現了他們的外交天賦。

東吳這邊,魯肅繼續對孫權提出了,要借荊州給予劉備的決定,以使劉備集團有立足之地,不然,唇亡齒寒,劉備集團滅亡,則東吳也無活路。孫權同意了魯肅的主張。

而劉備這邊,有了荊州之地,也就有了立足之地,赤壁之戰後,實力逐漸強大起來。

三,夷陵之戰的絕交

赤壁之戰,天下已成三國鼎立之勢,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劉備,佔據了荊州大部,隨後奪取了益州,攻下了漢中,一時間蜀漢國力達到巔峰。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荊州這塊地盤。誰完全佔有了荊州,誰就獲得了入住中原的主動權,就會打破三國勢力均衡。

在這種情況下,東吳派魯肅前去索還荊州,顯然蜀漢不會將到了嘴邊的肉吐出來,魯肅開始了他生命中最後一次外交活動,單刀赴會(是的,你沒有看錯,歷史上單刀赴會是魯肅的事,跟二爺沒有關係),出使荊州,荊州守將關羽不肯歸還。不久魯肅病逝,呂蒙接班。

魯肅

劉備佔有荊州大部,益州全部,還有整個漢中,打破了三國均勢。於是曹魏和東吳聯手。最後導致了呂蒙白衣渡江,蜀漢關羽被殺,荊州失手,接著又直接導致了蜀吳夷陵之戰的爆發,最終蜀漢慘敗,國力大損,東吳險勝,偏居長江一側。曹魏一家獨大。

最終的結果,又回到了,諸葛亮和魯肅的戰略規劃中,吳蜀聯盟,並一直持續到蜀漢滅亡。

你對魯肅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