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場,武三場,一專多能,“六場通透”

六場通透

六場——伶界行內把伴奏的樂隊稱作“場面”,由於舊時場面以六件樂器為主,故又有“六場”一說;凡有孔能吹、有絲能拉(彈)、有楗能敲且一專多能造詣精深者,謂之曰“六場通透”。

文三場,武三場,一專多能,“六場通透”

梅蘭芳的琴師徐蘭沅先生也說過:“京劇的樂隊分為文場三大件與武場三大件,又稱文三場、武三場,統稱六場,故爾稱好的樂手為六場通透”(司吹、拉、彈的叫文場,事敲、打的叫武場)。

那麼文三場和武三場都指哪些樂器呢?

文三場即:京胡、月琴、弦子(小三絃),武三場即:單皮鼓、大鑼、小鑼。

文三場,武三場,一專多能,“六場通透”

徽班進京時直至漢戲融入徽班前的五六十年裡,屬於京劇的孕育期,那時徽班的伴奏以嗩吶為主,談不上幾場幾件;漢戲在乾隆末年進入北京,這時徽班聲勢浩大,漢戲如果單獨成班,難以與之抗衡,徽戲和漢戲在進入北京之前,相互之間已有多交流影響,且兩者之間也有血緣關係,所以漢戲演員進入北京後,大都搭入徽班合作演出,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徽戲雖有皮簧腔,但不很發達,漢戲進入徽班,對徽班的聲腔曲調起到了豐富和改造的作用,極大地提高了徽班的演唱水平,胡琴也漸漸取代嗩吶成為主奏樂器,形成了文三場與武三場的固定形式。

文三場,武三場,一專多能,“六場通透”

這六種樂器是京劇伴奏中的主要樂器,但全部樂器可不止這六件,過去演出場地很小,所以為了少佔用演出空間,也為了節省開支,其它樂器也由這六場的人分別兼任:

京胡要兼管笛子、嗩吶、海笛,月琴兼管笛子、嗩吶、鐃鈸,弦子兼管笛子、嗩吶、海笛和堂鼓;武三場的司鼓兼大堂鼓,大鑼手兼管鑔鍋,小鑼手兼小齊鈸。

六個人總共管十幾件樂器;在二十年代,梅蘭芳與徐蘭沅、王少卿經過共同研究增加了京二胡作為主要樂器,後來又逐漸加入大阮、中阮、笙等樂器,鐃鈸也開始由專人負責;雖然在人數上早已經突破“六場”,但“六場通透”的說法還是延續了下來,專指那些對京劇伴奏樂器都能熟練掌握的樂師。

文三場,武三場,一專多能,“六場通透”

藝術界對技藝水平的高低分類有“會、好、精、通、絕、化”的說法,我們常說“藝術都是相通的”,當然做到“好”或者“精”已經相當不容易,不過人往高處走,還是應該舉一反三、一專多能,以至讓人叫絕,甚至臻於化境的地步。

文三場,武三場,一專多能,“六場通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