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窮莫望孃家門”,前半句更加現實,說透了真實人性蜀山

俗語“人窮莫望孃家門”,前半句更加現實,說透了真實人性

+關注

中國在很長時間裡都處於農耕社會,農耕社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聚族而居的精耕細作,因為要保障生產的話,很多時候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勞動力,這就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合作完成,所以古代對於宗族極為看重,而宗族主要是以血緣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人們對於親情也極為看重。

顯示所有大圖

(移動網絡下,為你節省流量)

俗語“人窮莫望孃家門”,前半句更加現實,說透了真實人性蜀山

正是因為親情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古往今來人們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了許許多多與此相關的俗語,如“家和萬事興”之類的,但是還有一句聽上去令人有點心酸的俗語,那就是“人窮莫望孃家門”,說人在窮困的時候,不要希望自己的孃家能夠給一些幫助,這又是為何呢?

俗語“人窮莫望孃家門”,前半句更加現實,說透了真實人性蜀山

原因在於古人普遍存在一種“養兒防老”的心理,既然自己的晚年是需要靠兒子幫助的,那麼自然就會更加把所有的愛心視線都偏向兒子,這個家庭也就基本是由兒子與兒媳當家,兒媳也就會很自然地認為這個家庭中所有的財物,都是屬於她的,對於已經出嫁但還是來“自己家”蹭吃蹭喝的小姑子就算談不上是深惡痛絕,也往往不會給出好臉色。

俗語“人窮莫望孃家門”,前半句更加現實,說透了真實人性蜀山

尤其是在小姑子所嫁的家庭相對貧困一點,父母以及兄嫂就會下意識地認為這女兒女婿以後是幫不上自己的,那麼自然就不需要特別的熱情,反倒是這窮困的女兒女婿很容易遇到困難,一旦混得稍微親切一點,那以後就會少不了各種麻煩自己了,所以古人們會說人在窮困的時候,不要輕易去上孃家的門,就算是父母兄弟沒有意見,也難免會招惹大嫂與弟媳的閒話,這其實非常的心酸,但是在古代也算符合現實。

俗語“人窮莫望孃家門”,前半句更加現實,說透了真實人性蜀山

而在這句話的前面還有更加現實的半句,說透了真實的人性,那就是“沒錢莫上親戚門”,這個主要是因為人在沒錢的時候,其實交際圈子是很小的,原本就不在這個親戚的生活圈中,他們自然就會認為這是一種打擾,而且人在貧困的時候地位也就很低下,難免受到一些低視。

俗語“人窮莫望孃家門”,前半句更加現實,說透了真實人性蜀山

尤其是如果你是上門去有事相求的話,不管是借錢借物還是請人疏通關係,但同時手中又拿不出與此對應匹配的資源,只能夠仰仗這份親戚情分的話,那他們就更加冷眼相待了。而且遇到那一種很自傲看不起人的親戚時,哪怕你已經拿出了對等的資源去交換,他們還是會表現出一副看在這親情上施捨你的感覺。男兒在世,何必沒來由地去受此等侮辱呢?

俗語“人窮莫望孃家門”,前半句更加現實,說透了真實人性蜀山

當然這一句俗語產生於古代,主要是用於舊社會那一個普遍物資匱乏,而人們又聚族而居的生活狀態,所以人們免不了各種計較,但是如今進入新社會以後人們的生活水準大大提升,對於那一些微小的瑣事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這種現象出現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少了。不過不管怎樣,人生在世都需要自強自立,才不會受到他人隨意的輕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