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不聊銷量了,聊聊銷量背後的刷單“暗戰”

今年雙十一不聊銷量了,聊聊銷量背後的刷單“暗戰”

2019年天貓“雙十一” 1分36秒成交額超過100億元,第一分鐘銷售額60億元,再次刷新紀錄。1點03分59秒,2019天貓雙11成交額超過人民幣1000億元。1時26分07秒,成交額達1207億,打破2016年天貓“雙十一”全天交易額紀錄。京東也在第一時間公佈了戰績,自11月1日零時至11日零時,京東平臺十天累計下單金額一舉突破1313億元。蘇寧雙十一1小時顯示,蘇寧易購1小時訂單量同比增長89%。

每年這個時候各大平臺都會不失時機地秀銷量,銷量成為各大平臺角力的戰場,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通過真金白銀的銷售訂單拼的讓人耳紅心熱,這儼然成為一場全民戰爭,在此期間,人們打招呼的方式都成了“雙十一買了點啥?”。

與此同時,另一場“暗戰”也在暗處展開。據報道某天貓商家因價格戰受挫放出其競爭對手的內幕,稱其為造成轟動效果,存在大肆刷單造假嫌疑,今年更是數月前已開始動員佈局刷單分隊,競爭手段極其惡劣。月初還有王思聰前女友網紅“雪梨”在直播賣貨結束後忘記關閉直播,與工作人員覆盤銷量“不慎”涉及刷單對話,甚至有分工表明確指明刷單任務,長居熱搜榜。

面對屢創新高的數據,也許我們也還要保持應有的警惕,因為不知道曾幾何時,“刷單”儼然成為一項職業,普通從業者月入可達8000至一萬,也是讓業外人士瞠目咂舌。

差不多所有電商平臺都會根據各自平臺上商品的銷量對店鋪、商品進行排序,並根據排序進行推薦,在人工智能技術普遍應用的電商行業,這種流量引導已經是常規操作,而點擊量、銷售量、好評數量、差評數量,這些都是決定店鋪和商品的關鍵詞排名、頁面推薦、點對點精確推薦等,為了更好的流量、銷售數據,在面對“贏者通吃”規則之下的進商家來說,“刷單”幾乎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

今年雙十一不聊銷量了,聊聊銷量背後的刷單“暗戰”

此前的網店商家可以通過拉來朋友及顧客來刷好評,通過線上下單、線下返款的虛假交易來“完成”購買、消費、評價的系列交易動作,通過前期的鋪墊來吸引真實買家,漸漸實現滾動,完成新店的培育。而如今,更有效率、成本更低的所謂職業刷單應運而生,目前淘寶站內推廣的獲客成本通常在60元左右,而一次刷單算上佣金、物流成本、包材成本,平均還不到20元,並且任何能想到的數據,包括瀏覽量、點贊量都可以刷。說白了,就都是虛假交易。劣幣驅逐良幣,原本穩坐釣魚臺的頭部玩家地位遭到撼動,不刷單隻能眼睜睜等死,紛紛主動或被動地下水,刷單成了心照不宣的秘密。據傳有的知名電商的年刷單量高達幾億甚至數十億,刷單流水不管成交與否,刷出去的金額約3億到5億左右。

一個圍繞“刷單”形成的灰色產業鏈已經蔚為大觀,此前由媒體暗訪得到的刷單平臺數量已經突破了2800家。這類平臺充當“刷單中介”,在平臺上聚集了大量的刷手公司或工作室,頂級平臺上的刷手高達六十萬之眾。刷手與平臺以鬆散形式合作,靠互聯網實現通訊,召之即來,一呼百應,以金字塔網絡形式形成強大的刷單工廠,不少背後還有公關公司、廣告公司提供專業指導和系統組織。比如在微信群或QQ群內,由群主或主持人傳授方法及發佈刷單信息,並且群內要求嚴禁提及“平臺、刷鑽、刷單”等忌諱字眼,每個操作環節都會有詳細要求,比如瀏覽店鋪或商品頁面的時間長短、比如要求貨比三家等等,通過崗前培訓之後才能做真實的任務。每個具體任務放出後,刷手需要查看自己的賬號信息是否符合條件,交易通常需要刷手先用自己的錢墊付,待刷手完成好評後再行返還。而刷單平臺通常靠吸納刷手的會費和抽成實現盈利,加上商家支付的服務費,年利潤非常可觀。

今年雙十一不聊銷量了,聊聊銷量背後的刷單“暗戰”

快遞公司也能依靠這些虛假交易賺到錢,物流信息按照正常快遞的流程進行登記發送,形成物流信息,但真實的商品其實並沒有被實際運送,那些快遞公司及其下級代理甚至使用專門的號段來區分“刷單”,為商家出具快遞簽收證明,以此來逃避平臺的監管。這些虛假包裹的價格多在2.5元每單,因為數量巨大,每年刷單為快遞公司也帶來了巨量收入。由此獲益的其實並不只是商家、刷手、刷單平臺,通訊公司的手機號碼、平臺的銷售量都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好處,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表面上各大電商平臺對刷單也是不遺餘力地全力絞殺,但暗地裡又故意留下漏洞,目標也是為了增加業務量。”

今年出臺的《電子商務法》中明確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全面、真實、準確、及時地披露商品或服務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以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等方式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既然違法了,誰在為違法行為買單呢?今年雙十一,你買了多少單?

(文中圖文來自“快刀財經”、“人民日報·海外版”、“信用中國”、“中商企信用”等資料查詢、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