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城執法官0527
知識點,北伐軍初始部隊番號並非只有“傳說”中的八個軍,還包括響應北伐的黔軍彭漢章第9軍、王天培第10軍和袁祖銘第12軍,原本還有江西方面預備響應的贛軍方本仁部,擬編為第11軍參加北伐,最終因故沒能實施。也就是說,這十一個軍的番號就是未來所有“國民革命軍”的鼻祖。
(北伐軍總司令)
這裡面只有何應欽的第1軍(王柏齡兼)才是黃埔嫡系,然而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除了粵系軍閥第4軍和桂系軍閥第7軍仍然比較“堅挺”外,這十一個軍的番號大部分都被轉撥給“中央軍”使用,比如杜聿明的第5軍、甘麗初第6軍、鄭洞國第8軍、李玉堂第10軍等等,軍長是清一色的黃埔一期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就是中央軍和地方軍閥爭奪番號的第一個原因:用以代表部隊的血統和歷史,在蔣某人看來,數字序列靠前的番號都是北伐一脈,理應代表國民政府軍隊的正統性,所以千方百計要把番號奪走、或者是乾脆把這支部隊改造成“中央軍”。所以你會發現,大多數地方實力派的軍級番號數字都不小。
(北伐軍代總參謀長)
比如川軍劉湘獲得的第一個正規番號已經是“國民革命軍第24軍”,這算是早的了,張學良東北軍都排在50、60以後,畢竟黃埔系掌握著負責部隊編制、番號的“軍政部”,小動作是經常有的。紅軍改編成為第八路軍時,給的師級番號都是100以後,也都是原來被取消的番號,而第一軍和第1師的番號,卻永遠在胡宗南手裡把持著。
所以軍閥們“爭番號”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儘量獲得序列靠前的番號,以證明自己部隊的歷史、地位和親疏,比如第10軍的番號就是帶血的,蔣某人為了殺雞儆猴和撅取該部,在第一次下野前以“作戰不利”的罪名槍斃了軍長王天培,這支部隊也就群龍無首任其拿捏了。其二是為了獲授番號取得“合法”地位,否則你就是自建武裝、國民政府不承認的“非法武裝”。
(第三軍軍長朱培德)
拿到了軍政部“點驗和校閱”之後撥發的正式番號,才能證明你這一個軍真的是“一個軍”、一個師真的是“一個師”,因為裡面涉及到編制和人員問題,然後就享有了國民政府按月發放的軍餉,對於養兵來說“錢”是最重要的一環。比如嫡系師每個月可領25萬元(法幣)、半嫡系師每個月可領15到18萬元、雜牌師那就看蔣某人與何應欽的態度心情了,雖然經常出現欠餉情況,但總歸是有的(嫡系部隊長經常還可以領到蔣親發的“特支費”)。
然後還享有作戰補充的權利,包括武器彈藥和預備兵員兩大方面,比如八路軍按協議每個月可領5萬發子彈,地方雜牌軍略多,中央軍則是更多,衛立煌一撒手就送了林彪子彈100萬發、手榴彈25萬枚、牛肉罐頭180箱,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第四軍軍長李濟深)
川軍在出川抗日時因為棉衣和彈藥匱乏,乾脆搶了晉綏軍的軍備倉庫,氣得閻錫山堅決要求將他們調離二戰區,沒辦法,川軍是名符其實的雜牌,糧彈軍餉的補充最是惡劣。
有一種名詞叫作“軍管區”或者“師管區”,也就是軍政部給正規部隊劃撥的兵員補充地,比如王耀武第74軍的“軍管區”就是貴州遵義,用來招收和訓練新兵,以隨時補充本部的戰損。但是雜牌軍就沒有這個待遇,所以東北軍和西北軍是越打越少,而沒有番號的部隊乾脆連這個機會都沒有,那麼在殘酷的對日作戰中,幾仗下來部隊就損失殆盡了,不爭行嗎?
(第七軍軍長李宗仁)
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授予正式番號的部隊有182個師,其中蔣系中央軍只有35個師的番號,依附於中央軍的“半嫡系”部隊大約有20餘個師的番號,加一起不超過60個師,而其他三分之二都是地方實力派的軍隊或者雜牌軍。蔣某人正是在抗戰中利用軍政部的公開權力,在編制、番號、軍餉、裝備、補充等方面不斷壓迫非嫡系部隊,經常以各種罪名取消雜牌軍番號。
到抗戰勝利時分,全國有正式番號的部隊達到192個師左右,而其中蔣系中央軍或者半嫡系部隊的數量已經達到了152個師,佔比突破了79%,如果各路軍閥期間不是去拼命爭取,走後門拉關係保住自己部隊的番號和數量,恐怕這一比例還要增加。
(第八軍軍長唐生智)
度度狼gg
民國軍閥為何愛爭奪番號?從29軍的建立和消亡最有代表性
民國軍閥混戰,除了在搶錢搶地盤,就是走上層路線搶番號。這一點,我們從29軍的建立上可以看出來。
29軍屬於馮玉祥西北軍所部。中原大戰中,西北軍各部土崩瓦解,前線倒戈的韓復榘、石友三直接官升一級,軍長變成路軍總指揮,臨陣叛變的龐炳勳等人直接師長升為軍長,雖然手下還是隻有一個師。最慘的莫過於張自忠、宋哲元、趙登禹等部,堅持到了最後,堅決反蔣,結果遲遲沒有番號,部隊的裝備補給基本停頓,眼看就朝不保夕,直接解散回家。
此時一個牛人出現,把這些部隊糾集起來,並且爭取到29軍的番號,為張自忠、宋哲元等人找到了歸宿,這個人就是蕭振瀛。蕭振瀛是吉林扶余人,中原大戰後,他找了先後在蔣介石、張學良、閻錫山等人中間奔走,利用這些大佬的嫌隙,爭取到了29軍番號,還一次拿到50萬軍餉。經過蕭振瀛的爭取,29軍建立,宋哲元任軍長,下轄三個師: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暫編第二師,師長劉汝明;後增加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作為29軍的締造者,蕭振瀛僅僅為自己爭取到總參議的職位,實在是顧全大局。
石友三歸順蔣介石比較早,拿到了13路軍的番號,可是他不珍惜,1931年7月反蔣反張,29軍乘機進軍察哈爾,宋哲元成為察哈爾省主席。長城抗戰中,第二十九軍在喜峰口、羅文裕、馬蘭關等處與日軍浴血苦戰 33 晝夜,以抗日雄師名揚長城內外。1933年馮玉祥在察哈爾成立抗日同盟軍,卻因為沒有正式番號,無法獲得補給,在龐炳勳、關麟徵、馮欽哉、孫殿英等部配合日軍的圍攻下,抗日同盟軍土崩瓦解,大部分被宋哲元收編。
東北軍在熱河抗戰中名譽掃地,中央軍又被《何梅協定》趕走,北平最終成了察哈爾的29軍的地盤。到1936年,部隊擴編為 4個步兵師、1 個騎兵師、7 個獨立旅、1 個騎
兵旅;即第三十七、三十八、一三二、一四三步兵師,師長分別為馮治安、張自忠、趙
登禹、劉汝明;第九騎兵師,師長鄭大章;獨立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二十九、三十九、四十旅;騎兵第十三旅。
相對於其他西北軍,29軍這部分部隊還是比較能打的。七七事變不久,宋哲元升任第一集團軍司令,張自忠、劉汝明、馮治安分別成為59軍、68軍和77軍的軍長。這三個軍,番號中都包含了"七七事變"的含義,是有名的抗日部隊。
29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59軍、68軍和77軍,抗日中基本上還一直在一起。張自忠升職比較快,1938年就擔任了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戰死後,33集團軍由馮治安率領。可是,抗戰勝利後,33集團軍被排擠嚴重,原來三個軍九個師的番號,變成了兩個軍四個師。番號的縮減,其實是軍餉的剋扣和裝備補給的縮減。
淮海戰役中,原第五十九軍全部、第七十七軍大部共兩萬多人在張克俠何基灃的率領下戰場起義,參加瞭解放軍。張克俠任解放軍三十三軍軍長,何基灃任解放軍三十四軍軍長。執迷不悟的馮治安不願參加起義,帶著殘兵投奔蔣介石,可是蔣介石給出的處理卻是"將官不要,士兵留下",馮治安一無所有了。
29軍發展起來的68軍,和原韓復榘部隊55軍湊到一起,成了第二集團軍,由劉汝明領導。劉汝明比較狡猾,抗日戰爭中始終能避免中央軍收編和日軍打擊,解放戰爭中還當上了綏靖區司令,兵團司令。淮海戰役中,蔣介石害怕劉汝明也起義了,就把他掉到了蚌埠,陰差陽錯促使他避免了被全殲。可惡的是,我黨華東軍曾派人策反劉汝明,劉汝明把策反人員殘忍殺害,拒絕起義。
從29軍的成立到擴大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建立番號就意味著可以從財政部領取軍餉和補給。戰爭中,番號的變動幾乎是這支部隊命運的決定力量,番號擴大,意味著領到更多軍餉和補給,軍隊得以補充和擴大;番號縮小,意味著軍餉補給更少。 像馮治安那樣,最後番號被取消,就等於宣告了這支部隊的滅亡。
歷史知事
首先就是因為軍閥的部隊有了正式的番號後,那麼民國中央政府就會按番號來發軍餉,軍閥也就不需要用自己的錢來養部隊了,這種好事當然是每個軍閥都想要的。但是軍閥們其實並不是很想把自己的軍隊變成有中央番號的軍隊,因為這麼做有一個很大的代價。
在清朝統治後期和辛亥革命後的北洋時期,中國各地都出現了地方性質的軍隊,這些軍隊多由本地籌款組建而成。由於是靠地方經濟組織的軍隊,中央政府一分錢都不給,那麼這些軍隊都是聽命於地方勢力——軍閥。
後來隨著國民政府的成立和最終初步統一了中國,中央軍和地方軍的問題就凸顯了出來。例如中原大戰就是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中央政府和地方軍閥之間的一場大戰,在戰爭結束後,蔣介石給地方軍隊以番號,來收編地方軍隊。著名的29軍就是從原西北軍體系中收編過來的,29軍在之後仍舊長期掌握在西北軍軍人的控制中,駐紮在華北地區。
但是這種中央給部隊發錢,軍閥實際控制部隊的好事,一般來說是不大可能的,除非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國民黨中央政府可不會這麼好心,收編了的軍隊一般政府都是要取得對該部隊的最終控制權。
例如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國民黨中央政府就曾大規模的增加番號給地方軍閥的部隊,地方軍閥東北軍、西北軍、川軍、桂軍、滇軍和粵軍先後接受了國民黨中央政府的改編。這些有了正規番號的軍隊,很快就奔赴了抗日前線。自從中央政府發了軍餉和離開了地盤後,這些軍閥部隊很快就逐漸的中央化了,還在軍閥手中控制的部隊也變得越來越少。
浮沉的歷史
換一種思路,部隊番號就像現在的公務員財政撥款人員,很多政府部門都希望自己的人工資由財政負擔,作為領導省心,作為職工放心。沒有番號的部隊相當於現在單位的臨時工,工資財政不負擔,發多發少都由自己單位想辦法,如果一個行政單位的臨時工過多,最容易出現以罰代管,以收各類費用充實收入,沒辦法,臨時工要吃飯的,不發工資會上訪的。所以現在的事業單位改革中對於不屬於財政負擔的單位都有可能推向市場。
對於國民政府,由於各地軍閥割據,中央掌握的軍隊不多,各地大佬雖然承認中央,名義上服從中央,那你中央總要拿出好處,比如財政收入,供養軍隊,為了削減地方軍隊數額,用番號來控制是最方便的手段,沒有番號的部隊就沒有列入國防力量,不用財政負擔,同時必要時候政府也可以不承認,定為非法武裝,不被中央承認,既可以防止地方軍事勢力過大不可控,通過戰爭還可以逐漸消耗舊勢力和把軍隊掌握到中央手裡。有番號的軍隊軍餉和裝備都會得到補充,有番號的軍隊軍官也比雜牌高人一等,作為地方大佬雖然有異議但是可以不用自己出錢養軍隊能佔點便宜的誰不願意,手下的正規軍隊多話語權才重,說過才有分量。
1
漫步在宿州
民國初年每個省都是處於獨立現狀,雖然都統稱為民國,但國家建立初期經濟狀態很弱,管理混亂,竟然已經是民國那麼各個地方軍閥遲早是要統一的,只有更早的加入民國統治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其實軍閥們內心是不想統一,但迴歸祖國後會獲得更多財政資金支持,軍閥的軍隊魚龍混雜,武器裝備及戰鬥差,實際意義上屬於雜牌軍,跟國民黨正規軍差距太大,所以使得更多軍閥嚮往向國軍靠攏,在獲得國軍番號後就正式成為國軍,將會得到軍費、武器裝備的補給。
用心用功
一、沒有番號,就不是正式軍隊,蔣介石可以視你為匪。
二、沒有番號,就沒有補給,只能自籌。就這樣也可以給你一個擾民的罪名。
三、陣亡將士得不到政府的承認,當然沒有優恤。
安平144796971
:番號代表的是國家對軍隊的一種認可,所以國家就要負責軍隊的軍費。
軍隊通常分為兩種:一種地方部隊,一種野戰部隊。
地方部隊是地方政府為了政府的安全和穩定自發組建的保安部隊,沒有國家的正式番號,部隊給養是由地方政府負責。
野戰部隊是由國家派出在各地的常規部隊,有固定番號,所有給養都是國家負責。
性質不一樣,地位也不一樣,待遇差別更大,自然更加看重部隊的番號。
軍事網迷
有番號的軍隊就有軍需,軍響的利益享受。在民國時期有些軍隊屬地方軍閥拉的隊伍,有軍費自籌又受政府調遣的矛盾,當然就有了要番號的需求,他在實踐中又有了雜牌軍與嫡系之間的區別!進爾就有了在戰場上調不動軍隊的現象發生,到最後也就有了擁有800萬軍隊的蔣該死打不贏不足100萬解放軍…
老徐-婧堯爺爺
有了部隊番號就可以合法的招兵買馬了,地方士紳也開始給你公開捐款捐物了,否則就是匪軍,番號就像是一個人的身份證號碼。
誰是我知心
番號代表的是國家對一支軍隊的一種認可,所以國家就要負責這支軍隊的軍費。
軍隊通常分為兩種:一種地方部隊,一種是野戰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