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邢救衛”與“首止會盟”:雖是齊桓公霸業的機遇,但也是危機

歡迎來到品春秋,讀戰國第五期,今天本文給大家講述題目是:“存邢救衛”與“首止會盟”:雖是齊桓公霸業的機遇,但也是危機。

春秋時期,周朝“禮崩樂壞”,諸侯爭鬥,外夷虎視眈眈,而周天子雖然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已經沒有“禮樂征伐”的實力,因此在這內憂外患之下,天下百姓都迫切希望出現一個能夠結束諸侯爭鬥,號召大家一致對敵的領導者。

“存邢救衛”與“首止會盟”:雖是齊桓公霸業的機遇,但也是危機

而在此背景下,齊桓公應運而生,最終在管仲的輔佐下,成就霸主之位。在很多人眼中,“存邢救衛”以及“首止會盟”是促使齊桓公稱霸的“機遇”,使其霸主地位不斷鞏固,但是在筆者眼中,機遇的背後亦蘊藏著巨大危機。

自西周開始衰落之後,周王朝就一直飽受周邊遊牧民族的騷擾,尤其是到了周幽王時期,更是爆發犬戎之亂,周幽王在這次動亂中被殺,周平王東遷,中國自此進入春秋時期。由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流傳甚廣,人們潛意識的將犬戎之亂的爆發歸結為周朝諸侯不前來營救的原因。其實非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並非真實發生的,因為“烽火”是秦漢時期才有的東西,西周不存在烽火。

犬戎之亂是在申國諸侯通敵的情況下爆發的,不過這件事也從側方面證明了從西周時期,遊牧民族就已經擁有了威脅到周王朝的能力,之後到了春秋時期,這種威脅更大,頻繁騷擾中原各國。《公羊傳》中對於這種顯現作出了很準確的描述:“四夷交侵,中國不絕如線”。

“存邢救衛”與“首止會盟”:雖是齊桓公霸業的機遇,但也是危機

齊桓公25年,北狄南下向中原諸國大規模進攻。遊牧民族非常會挑選進攻目標,他們選擇比較弱小的邢國作為侵略目標。對於邢國被狄人入侵這件事,齊桓公原本是不想幫忙的,因為齊國距離邢國的路程比較遠,古代行軍不發達,長途行軍必然勞民傷財,並且作為救援的一方必定要加快行軍速度,這在齊桓公眼中是得不償失的。

然而管仲卻強烈要求一定要出兵救援,因為當初管仲給齊桓公制定的霸主道路就是“尊王攘夷,一匡天下”,既然決定走上這條路就應該遵守其初衷,因此他從民族大義的角度上出發,說道:“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宴安鴆毒,不可懷也。”最終在管仲的要求之下,齊國出兵救助邢國。而當狄人知道齊國前來救援之後,立刻改變目標,對準了剛剛經歷過內亂導致國力大減的衛國,最終導致衛國差點亡國。最終齊桓公號召各諸侯國出錢出力,幫助衛國復國,樹立起了很高的威望。

我們縱觀邢國與衛國這兩件事,是不能單純地將其當作齊桓公成就霸業的機遇,因為幸好有管仲勸導齊桓公出兵援助,不然絕對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質疑,之前齊桓公東奔西走建立起來的聯盟絕對會受到破壞。

在這裡,也不得不佩服管仲的思想覺悟,他是一個非常能化不利為有利的人,齊桓公的霸業,管仲絕對當屬首功。

“存邢救衛”與“首止會盟”:雖是齊桓公霸業的機遇,但也是危機

前面提到,“禮崩樂壞”是春秋之所以如此之亂的重要原因之一,齊桓公若想實現他的霸主地位,就必須將原本遭到破壞的禮儀規矩“撥亂反正”。此刻的周天子乃是周惠王,周惠王寵愛次子王子帶,欲廢太子鄭立王子帶為太子。

周惠王“廢長立幼”的行為就是“禮崩樂壞”的表現之一,因此對於周惠王的這個錯誤的做法,齊桓公決定製止。當然,這件事是周天子的家事,齊桓公也不好直接干涉,於是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舉行首止會盟。《春秋》中記載,“公(魯僖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於首止。”在這次會盟上,齊桓公邀請多個諸侯國國主以及太子鄭參加會議,而會議的主要目的在《左轉》中有專門解釋:“會於首止,會王大子鄭,謀寧周也”。齊桓公的雖然不好直接干涉王室,但是他可以增加太子鄭的人脈,讓他參加這次重大會議,露露面,確定其乃是周王室繼承人的身份。太子鄭擁有了一定的人脈之後,周惠王再想將其廢黜,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齊桓公如此做,自然會惹到周惠王。雖然周惠王已經再無昔日的實力,但是他的地位畢竟擺在這裡,正面上無法與齊桓公抗衡,但是架不住他背後“使絆子”。在這次“首止會盟”中,周惠王派遣宰孔去挑唆鄭文公,讓他加入楚國的陣營。鄭文公就左右搖擺,最終在盟誓的時候提前離開,導致“首止會盟”不歡而散。

“存邢救衛”與“首止會盟”:雖是齊桓公霸業的機遇,但也是危機

齊桓公對於鄭文公的提前離開很是生氣,就決定出兵攻打。楚國這邊也開始向齊國的小弟“許國”試壓,使其加入自己陣營。在這裡需要提一點,許國面對楚國的攻打是不戰而降的,之所以不進行反抗,極有可能也是存在著周王室的挑唆。

齊國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如果照這麼發展下去的,齊桓公辛辛苦苦幾十年建立起來的霸主地位就會被周王室以及楚國一點點地吞噬,這絕對是一個危機時刻。這個時候齊國制定了一個凝聚人心的策略:

招攜以禮,懷遠以德,意思就是用禮儀與德行籠絡人心,讓他們從心中信服。為此,齊國又開展了“寧母會盟”。

“寧母會盟”中鄭文公並沒有去,而是讓他的大兒子華代替他參加。在會議上,大子華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想借助齊桓公的力量提前坐上國君的位置,於是就向齊桓公說道:“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實違君命。若君去之以為成。我以鄭為內臣,君亦無所不利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鄭國之所以不聽從齊國的調遣,其實是因為洩氏、孔氏、子人氏這三個家族在其中作亂,若君(齊桓公)出掉這些人,那麼我就會代表鄭國成為齊國的內臣。

“存邢救衛”與“首止會盟”:雖是齊桓公霸業的機遇,但也是危機

齊桓公聽罷很是心動,認為這是掌控鄭國的絕佳機會,然而這個時候管仲又戰亂出來,說道:“君以禮與信屬諸侯,而以奸終之,無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謂禮,守命共時之謂信。違此二者,奸莫大焉。”管仲的大意是勸導齊桓公要以“禮與德”服人,而不是動用陰謀詭計,稱這個大子華是一個大奸之人。齊桓公就聽從了管仲的意見,沒有答應大子華的要求。

而大子華向齊桓公說的這些話,被他的父親鄭文公知道了,鄭文公就不再信任大子華,並且對於齊桓公的行為非常感動,十分愧疚自己之前的行為,主動加入齊國的陣營,後來還非常積極的要求加入齊桓公接下來要召開的會盟,對於鄭文公的這種行為,魯國的史官很是不屑,在記載史料的時候用了嘲諷的語氣:“鄭伯乞盟。”而齊桓公的這種高尚德行,讓其他諸侯國也是讚不絕口。

同年冬天,太子鄭成功即位,是為周襄王。周襄王對齊桓公禮敬有佳,在“葵丘之會”上賜齊桓公胙肉,自此齊桓公也是成功地將這次危機轉化為機遇,“葵丘之會”成為他霸主生涯中的又一次高潮。

“存邢救衛”與“首止會盟”:雖是齊桓公霸業的機遇,但也是危機

參考文獻:《左傳》、《史記》、《春秋》、《東周列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