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如果日本不造大和號、武藏號,節約的資源能造十艘航母嗎?

冬天我最帥1


這個得要看造怎樣的航母,如果是信濃號那樣得大型航母的話,那頂多就兩艘。因為信濃號是由大和級戰列艦改裝來的。

如果是飛龍、蒼龍這些小航母,一個頂三艘;至於赤城這樣的中型航母,差不多應該是一個頂倆。

一戰時期,“日德蘭海戰”讓全世界領會到了“大艦巨炮”的統治級威力。

“親孃養的”日本海軍對“鉅艦大炮”的迷信無法自拔,海軍高層接二連三的向日本天皇請示製造超大型戰列艦的戰略計劃,一時間三軍譁然。

“後孃養的”日本陸軍一瞬間憤怒了!

“八嘎!我們關東軍揹著“三八大蓋”在中國捱揍,牛肉罐頭都變成蔬菜罐頭了!

你們海軍還要浪費資源造巨大戰艦?還tm兩艘?我們不同意!”

然而日本陸軍的嚴正抗議,並沒有阻止日本海軍“窮且意堅,不墜青雲之志”的偉大理想,於是乎製造“大和飯店號”和“武藏賓館號”的計劃正式提上日程。

1937年11月4日,第一根軍艦龍骨在日本吳海造船廠下水,日本海軍愉快的開啟了“造艦之旅”。

日本陸軍:mmp…

作為世界戰爭史上,具有最大排水量的戰艦,大和號戰列艦的滿載排水量高達7萬3千噸!相當於現在四分之三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拜託,隔壁泰國的一艘航母才1萬1千噸好不好?咱們的遼寧艦,也就六萬噸。

大和號戰列艦全長260m,想當於一艘中型航母的長度,艦寬39m,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才寬40m。最高航速每小時可達27節,一節等於1.852公里。要知道現在最先進的核動力航母才35。

當然,和現在的戰艦做對比有點不實際,就在當時來講,除了日本被改裝的信濃號航母,世界上其他的任何航母都比不上大和號;像日本作為主力的赤城號、加賀號這些航空母艦,其排水量也就只在4萬噸左右。至於更小的飛龍號、和蒼龍號這些,那就只有兩萬噸左右了,完全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存在。

所以大和號戰列艦絕對可以稱之為“超級戰艦”!

而除了大和號戰列艦之外,日本海軍還造了一艘“武藏號戰列艦”!

作為大和級戰列艦的二號艦,“武藏號”的性能,比起大和號有過之而無不及,武藏號的船殼重2萬噸、裝甲重2萬噸、各部武器共重1萬噸。

外圍防禦板重1千6百噸、各部主機重5千3百噸…外加上鍋爐水、魚雷、飲食設備、住宿設備、雜七八糟合計重量7萬噸!

製造大和號、武藏號一共花了多少錢呢?

把二戰之後日本在東海新幹線的全部投資搬給銀行,都無法填補這兩艘戰艦所製造的財政虧空。粗略計算,這兩艘戰艦的造價相當於24噸999黃金!

按照現在市價差不多3.5億美元等於1噸黃金,24噸黃金差不多相當於84億美元。最新的美國福特級航母,也就花了129億美元。

這還是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那時候的24噸黃金,絕對比現在之前。據統計,製造一艘大和號戰列艦的錢可以裝備7個日本步兵師,加上武藏號大約可以裝備14個日本步兵師!

如果將兩艘大和級戰列艦折成資源,可以製造出12 艘大型驅逐艦,10艘基洛夫潛艇,或者1000架戰機。

至於航母的話,在二戰時期,利用製造“大和”、“武藏”號所花費的投資,完全可以製造出4艘赤城號、加賀號這樣的中型航母,或者6艘飛龍、蒼龍這樣的輕型航母。

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造這兩艘戰列艦,日本在太平洋的聯合戰隊將會多出4艘航母,的龐大戰力,日本聯合戰隊的整體規模可以一次性擴充至30%以上。


白話歷史君


大和級戰列艦是大艦巨炮時代的巔峰產物,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事實上題主還少說了一個,大和級戰列艦建造了三艘,分別是大和,武藏和信濃,而第三艘信濃號就被改造成了航母,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母。

3艘大和級戰列艦的成本不足以建造10艘航母

咱先來說說大和級的造價,單艘大和造價為1億3780萬日元,是當時日本造價最高昂的軍艦了,我們再來看看單艘航母的造價,以日軍當時的主力艦隊航母雲龍級來計算,雲龍號航母的造價為9,244萬2千日元,這樣算的話,三艘大和級只能折算四艘半的雲龍級航母,事實上,雲龍級的後兩艘使用了兩臺陽炎級驅逐艦的主機,成本應該便宜一些,儘管這樣,三艘大和級和折算不出十艘航空母艦來,這還沒算艦載機的價格。

日本缺資源不假,但該國最缺的還是艦載機和飛行員

事實上,日本在後期缺乏的並不是資源,雖然日本是一個資源貧瘠的國家,但是二戰後期日本最缺少的是艦載機和有經驗的飛行員,中途島海戰和馬里亞納海戰中,日本喪失了大量富有經驗的飛行員,這是用金錢換不回來的巨大損失,再來說回航母,事實上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海軍並不缺航母,此時的戰局已經與太平洋戰爭初期發生了根本性質的改變。瑞鶴可以算作是日本二戰最優良的航母了吧,1944年,戰局每況愈下的時候,打光了所有艦載機的瑞鶴號只能去作為誘餌被美軍擊沉。

雲龍級航母終其一生也沒有做到滿載艦載機出航

而日軍的三艘雲龍號則更沒有什麼作為了,這三艘航母是日本在開戰後的“丸急建造計劃”中新增的一型大型艦隊航空母艦,是日軍在照搬蒼龍號的設計後,經過簡化改良得到的一型航空母艦,原本計劃建造8艘,然而到戰爭末期只建造了三艘,這三艘航母,究其一生也沒有滿載艦載機,作為機動部隊使用,而是因為缺乏艦載機和飛行員在港口中無所事事,所以當時日本缺的並不是航母,而是成熟的艦載機飛行員,航空燃油和艦載機等等。

日本人對戰列艦的和艦隊主力決戰的執著至今飽受詬病,但是在大和號開始建造的1937年,人們對航空兵力的認知還不夠清晰,其實這並沒有錯,日本建造三艘大和級的同時,美國也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三艘南達科他級和四艘衣阿華級共9艘戰列艦,這也直接導致了戰爭初期,美軍在太平洋上只有三艘約克城級和兩艘列剋星敦級共五艘航母可用,直到埃塞克斯級航母服役後,這一狀況才得到了改善,所以很難說美國和日本初期的造艦策略究竟誰對誰錯。

不過美國和日本在對戰列艦的應用上確實有著很大的區別,美軍將戰列艦進行了大改造,大大提升其防空火力,然後將戰列艦與航母組成特混編隊,又戰列艦為航母提供防空火力支援,而日本當時航速能夠跟得上航母的只有四艘金剛級和兩艘大和級,剩下的六艘扶桑級,伊勢級和長門級的航速則普遍在25節左右,跟不上航母,而且日本將四艘金剛級與水雷戰隊編在一起打夜戰,所以筆者認為美軍在戰列艦的運用上要比日軍好很多。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歡迎關注


兵器世界


大和號是什麼樣的存在,是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將美國當做假想敵所建造出來的一艘軍艦。在那個年代,日本由於各種資源相對匱乏,建造出來的軍艦想要跟其他國家抗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同時,由於資源問題,也製造不出過多的軍艦,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沒招,還不能落後其他國家,因此便提出一個相應的方針“數量不足,質量彌補”。可見,日本人確實不傻,知道數量上雖然不能取勝,但質量比你強的話,也照樣能將對手打趴下。讓我不由得想起紅色警戒中3輛3級坦克打敵人一個基地的場景。

回到正題,大和號也是日本在那個年代製造出的最大的一艘戰列艦。其在設計方面更是有其獨到之處,就拿大和號的艦首來說,在那個時候就用的就是球形艦首。要知道,日本在當時可是一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國家,但在那時用的就是類似於今天航母一樣的球型艦首,甚至其大和號上的不少設計都沿用到今天。

同時,這艘戰列艦和普通的戰列艦還有不少不同的地方。更獨特的是,在其後甲板竟然有機庫、艇庫、艦載機回收及發射裝置等。甚至在艦尾還打算安裝水上飛機回收裝置。如此看上去,這哪是什麼戰列艦,簡直就是最早的航母雛形。

而武藏號雖然沒有大和號霸氣,但好賴也是二戰期間日本號稱大和號級別的二號戰艦。因此,整體相對而已,武藏號同大和號相比只是略微差那麼一丟丟。這個時候,你跟我說把建造這兩個戰列艦的資源拿去建造10艘航母不就是扯淡嗎?

要知道,日本當年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資源不夠,才想的這招!更何況,即便是能搞出10艘航母,你不會真覺得是今天的那種航母吧?那可就錯咯。即便是真能搞出10艘航母也是那種由商船改造出來的那種,一炮就能轟個底朝天的航母。所以,別想太多。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軍武視界,歡迎關注


軍武視界


這航母也分大型航母、中型航母以及小型航母,如果是一點幾萬級的龍驤級航母那是沒問題的,但要是像赤城加賀、大鳳這樣的大型航空母艦就沒那麼多,畢竟這些航母的造價也不便宜。就好比現在的遼寧艦航母其造價肯定能頂得上一百艘022型導彈艇,但造價未必能有10艘055大驅。日本1941年發佈的《丸五艦艇製造費預算表》中標示大和號的建造價格為2億8153萬日元,如果考慮到時間通貨膨脹的問題,摺合美元約為25億美元或者210億人民幣。
龍驤級小型航母
4萬噸級的加賀號航母


如果按照昭和9年(1934年)度的海軍建造預算來計算的話,大和的預計造價為1億793萬日元,而當時3萬噸的翔鶴級航母的造價為88449多萬日元,而2.2萬噸級的雲龍級護航航母的改造費用也要9244萬日元,所以建造2艘大和的錢也並沒有能建造那麼多的大型航母。其實一艘戰列艦的價格一般都是大型航母的2倍多一點,美國也不例外美國2.5萬噸級的約克城級航母造價為3180萬,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造價是7700萬美元,戰列艦的造價也是航母造價的兩倍多一點但並不完全絕對,就比如說後來被稱為餃子級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造價就高達7300萬美元,這已經完全是戰列艦的造價了。


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有流傳"如果日本不建造大和級戰列艦,把建造戰略建的錢放到航母上,日本就會贏得二戰"之類的話,但是這是站在現在的角度上來看問題,是典型的馬後炮。因為航母的價值一直到1942年才被證明,在此之前航母一直都是戰列艦的輔助。在當時的任何一個國家沒有一個敢獨自發展航母而不發展戰列艦,那時候美國作為大艦巨炮的崇拜者在二戰結束前都建造了2艘北卡羅來納級、4艘南達科他級、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而日本才搞出了2艘大和級,所以美國才是真正的大艦巨炮主義。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航母數量的多寡,而在於彼此的海軍體系,以及戰術思想的變化發展和革新。也與彼此的海軍文化有關!

日本海軍雖然先於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使用航母,相較而言更有經驗,但其之前在大艦巨炮思想下,建立的作戰體系所產生的慣性,使日本在航母作戰上力量薄弱,始終未能放棄戰列艦,而全力以航母為核心重建作戰體系。開戰時日本有大型航母六艘,王牌飛行員幾百名,零戰三百多架,但也就只有這些家底了。

日本航母編隊的快速護航艦艇數量嚴重不足,新老戰列艦航速均跟不上航母,又捨不得拿出來用,造了成防空反潛都乏力的問題,而其飛行員體系走的是精英路線,造成艦載航空兵的後續持久力量不足。

相比之下,美國海軍在珍珠港之戰損失大量戰列艦後,卻很快確立了以航母為絕對核心,靈活機動的特混艦隊作戰體系。再通過雷達技術和VT引信,以及強大的損管能力,優異的體制設計和人員組織訓練方式,立刻就獲得了戰爭的主動。

日本海軍歷來有重視進攻,輕視防禦的傳統。這使得日本在雷達技術,無線電破譯技術,艦船損管設計,戰鬥飛機的防護等方面,完全落後於美軍。

文化上,日本海軍師承英國海軍,融入本國武士道,造成了許多相對優秀的指揮官如山口多聞,南雲忠一在戰敗喪艦後自殺殉國。這種人才的後繼乏力,為日本海軍敲響了喪鐘。而他們的對手美國海軍,早已革新了自己的文化,放棄了這種行為。

另外,日本海軍在作戰上常常令出多門,並且搞派系鬥爭。海軍軍令部和聯合艦隊司令部之間,互相爭執扯皮的事情多有發生。

我的結論是。無論是對日本還是美國海軍,優秀的艦基航空器,以及優秀的航空兵,熟練的航海人員,富有遠見的航母艦隊指揮官,才是制勝的關鍵。


睿智的諷刺家


大和號是比航母貴,但也沒有差距那麼大,就算不造大和號,能造出兩條航母就不錯了。不過造出來也不見得就比大和號管用。因為日本最後的失敗並不是航母不夠用,而是飛機和飛行員不夠,還有汽油不夠。自從塞班島戰役打了場美軍稱為馬利亞納獵火雞的飛機對殺後,日本老飛行員幾乎全部戰死,剩下的都是新畢業的了,在空戰中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到了萊特灣之戰時日本已經不重視航母了,反而拿航母擔任誘敵的任務,讓戰列艦擔任主攻,航母把哈爾西的艦隊吸引走後,戰列艦編隊入侵萊特灣,武藏號就是這時被美國飛機打沉的。就算能多兩條航母沒有足夠的飛機、飛行員、汽油也是沒用的。大和號最後一戰就是沒有帶返程的油,去執行一次自殺的任務。海軍的飛行員也是一樣,在空戰中起不到作用,根本沒有能力打下美軍飛機打沉美艦,所以想出了開飛機去撞沉軍艦的辦法,這法子成本也並不低。日本造出最後一條航母后,才開出造船廠還沒入役就被美國潛艇炸沉。


海中巖haha


這問題問得太沒水準了。

二戰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缺的真的是航母嗎?直到戰爭結束日本海軍裡都還有現役和預備役航母,即將完工的航母也有,即使再讓它造10艘航母出來有用嗎?

它們缺的是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在經過中途島海戰慘敗和之後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消耗戰後,日本人的海軍航空兵和路基航空兵的精銳部隊就已經消耗殆盡了,而它們自己制定的飛行員招募計劃根本補充不了戰場的損失。重建第一航空戰隊之後滿編了艦載機飛行員,但是這些飛行員絕大多數都是訓練不足的新兵,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馬里亞納火雞”,在這之後,日本海軍航空兵部隊就已經名存實亡了。直到這個時候,日本海軍的在役大中小型航母都還有10多艘,但真正有作戰能力的卻沒有一艘,因為它們都沒有艦載機飛行員可用了。

戰敗早在開戰之前就已經註定了。


渝採風


應該可以吧,當年日 本建造大和號,就花費了40噸黃金的資本金,還為了掩人耳目,用了相當於日本全國漁船漁網的數量漁網將造船現場圍起來,因為建大和號違反了1920年海軍條約,英國:美國:日本5:5:3。即日本只能造3萬噸級的。


太陽125933863


能又怎麼樣 人都沒了 沒有飛行員的航母和靶子沒什麼兩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