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俠”所代表的文化,就是魯迅先生當年所諷刺的國民劣根性

陶方宣在《胡適是飯魯迅是飯》一文將胡適比作中國的"飯"魯迅比作中國的"藥",認為胡適和魯迅兩人分別從務實和精神兩個方面給中國人以營養。魯迅作為一個作家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會多少感知到的,因為在讀書時的考卷和教科書中國會有所體現。但是他究竟有何厲害之處呢?

“鍵盤俠”所代表的文化,就是魯迅先生當年所諷刺的國民劣根性

第一,魯迅的文章敢於說真話

一個政權對於文人都會有一些限制,這是由於對國民的思想控制。或許每個朝代的表現的方式不太一樣,但是每個朝代多少都會有!比如清朝時期的文字獄就是從思想的控制延伸到文字方面,而且波及人數之多,範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文人的創作。所以清朝的"我願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樣的詩才得以因為殷殷為國之心而留名。

而民國時期也不例外,比如著名的作家丁玲就曾經因為被懷疑寫的文章過於反動而被捕入獄過,這些都是證明當時時局對於文化控制的表現。而魯迅先生的文章在當時應是絕對的反動的,比如大家熟悉的《記念劉和珍君》,直接抨擊當局:

“鍵盤俠”所代表的文化,就是魯迅先生當年所諷刺的國民劣根性

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

以上文章原句中,僅僅兩句就出現"當局"這樣絕對指示方向明確的詞而且褒貶意味還並不含混,十分的明確:兇殘、下劣,都是意思明確的貶義詞,並且是直指當局政府的,這無疑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劉和珍之死的背後是因為針對日本要求段祺瑞政府損毀大沽口炮臺這樣的無禮要求爆發的學生示威遊行,算是與政事相關。而對此事發表意見就是對政事發表意見,魯迅先生此舉的勇氣實在是值得肯定,畢竟當時是一個因為議政很可能會招致禍事的時代,他還敢於說真話就代表他的人是正直的,而文如其人,他的文章自然也是有風骨的!他為國而言的舉動對百年後的我們都是莫大的鼓舞!

“鍵盤俠”所代表的文化,就是魯迅先生當年所諷刺的國民劣根性

第二,魯迅文章對人性和國民性的洞察

1.國民性

魯迅的文章對於人性和國民性的洞察是很多人公認的,但我們仍然不免俗的要講一講,因為這是他文章的最大價值之一!大家熟悉的像是《故鄉》《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都是代表作。比如《故鄉》以一箇中年人的視角寫了回到故鄉後發現發現一切都變了。豆腐西施變得尖酸,連自己的童年好友閏土也因為生活的壓力不稱自己的名字而稱呼自己為"老爺"。

故鄉變得面目全非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的改變讓作者觸目驚心卻又說不出話!閏土因為要養孩子,經濟壓力大一直在給人做長工!社會的侵染改變了一個心的心氣,讓生氣勃勃、沒有階級意識的少年,在權衡之下稱呼自己的故友為"老爺",是多麼的讓人心驚,但是卻生生的讓讀者生出一種認同感!中國人對於人的"職位""階級"本來就是深入骨髓的,人死之後稱呼他的諡號,人活著稱呼人家的官職等等,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比如稱呼王羲之為王右軍,現在也經常在人的姓之前加上官職,比如:王局長。講的就是中國人國民性上的通病。

“鍵盤俠”所代表的文化,就是魯迅先生當年所諷刺的國民劣根性

在《示眾》中,從每個人的變化:如,賣包子的胖孩子從呆呆的無生氣的賣包子,到像皮球一樣猛然彈在牆上一樣迅速跑去看熱鬧;如人群迅速的聚集起來:剎那間就為了半圈的看客;到年齡層分佈:年老的老光頭到年幼的學生,老媽子在孩子嚷著要出去的時候把他的頭掰回來逼著他看,都說明看客是遍佈每個年齡層的,也說明"看客"心態是中國人的通病!

2.人性

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藥》《狂人日記》《示眾》,都是很典型對人性的無言吐槽。比如《藥》中將革命者的血做治療自己孩子病的藥,比如《狂人日記》中寫的蘸著人血饅頭吃的人,都是對於中國人事不關己的心性的抨擊!當然《狂人日記》最主要的觀點還是對吃人的封建禮教、制度的抨擊,但是它以寥寥數語就將一個吃人的社會描寫出來,其中有"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寫盡了這是從來就有的,不僅說明很普遍,更是說明很多人都接受,說明人們從心理上對此事的接受程度之高,並且習以為常,都是講人性之惡。

“鍵盤俠”所代表的文化,就是魯迅先生當年所諷刺的國民劣根性

在《示眾》中,從賣包子的胖孩子、年老的老光頭、年幼的學生、抱孩子的老媽子,等遍佈各個年齡層的分佈在孩子嚷著要出去的時候把他的頭掰回來逼著他看,都說明看客是遍佈每個年齡層的,但是迅速的圍起來卻只是因為一個車伕摔倒了而已,一件小事就迅速的吸引了這麼多的人來看,寫盡了中國人性的"看客心態"。

而遍佈各個年齡層的看客在有人問出:"他,犯了什麼事啦?……"大家卻都覺得他不該有此一問,都定定的看著他:而且別的人也似乎都睜了眼睛看定他。他於是彷彿自己就犯了罪似的侷促起來,終至於慢慢退後,溜出去了。將不從眾的人看做是異類,比如當代的人在討論一個可能很流行或者受歡迎的事物的時候,總會有人這麼質問"你竟然沒看過?""你竟然沒見過""你竟然不知道";或者當很多人都認為某件事如何的時候,偶爾發出疑問就會被人當做"異端"。

“鍵盤俠”所代表的文化,就是魯迅先生當年所諷刺的國民劣根性

魯迅先生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對"看客心態"的批判是他的文章中的一大部分。因為在他看來看客們的目光也是會殺人的,他們的力量不容小覷。他們無意識的"看"的目光加劇了不幸者的不幸,甚至能夠把不幸者逼上絕路,這和現在沉迷於網絡的鍵盤俠其實是一樣的。看到有人在網絡上發表傷心的話就評論"你怎麼不去死""你如何如何",當有人說一句別這樣說人家會難過時,鍵盤俠又群起而攻之,只不過這次攻擊的對象變成了那個為受害者發聲的人"你多高尚啊""就你能"等等一些話語。所以魯迅先生的文章在當代也是極具諷刺意義的,時刻提醒著中國人不要做怎樣的"醜態行為",不要將自己的目光、話語、文字變成傷害別人的工具,也不要將別人的傷痛當笑料。

“鍵盤俠”所代表的文化,就是魯迅先生當年所諷刺的國民劣根性

第三,魯迅文章對中國的意義

魯迅生活的時代和現在的人們有所不同,但是先生所揭示的惡劣現象任然是存在的,"看客心理""冷漠""人性的醜",當時先生的文章橫空出世,在國民中激起浪花,在記錄當時醜惡社會的同時,還揭露了人性的惡、國民性的錯誤。因為當時無人敢於發聲,而當時畸形的社會又亟待有人發聲,所以魯迅的文章在於揭露國民、社會之醜,讓人們在認識到"醜""惡"在哪裡的同時進行矯正!在於治療!

“鍵盤俠”所代表的文化,就是魯迅先生當年所諷刺的國民劣根性

而現今,社會已經發展,當時的"吃人"之恐怖不會再發生,但是根植存在於中國國民內心中的"惡"和"醜",卻依然存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著。比如前段時間的韓國崔雪莉之死,在網上引起非議,但是在人已死的情況下依然有人在說著她的不好,魯迅先生《示眾》例的話剛好可以反擊:

這些看客們,雖然沒有熟人,然而一般來講,人死了,我們應抱以同情的態度,應真正地關心死者,正確地處理死者。可實際上呢?極大多數人,對死去的人是漠不關心的。他們來的目的,只是看熱鬧。他們在人情上是麻木的,冷漠。

魯迅的文章在當今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人們認識到什麼是"惡"和"醜",並且知道它的危害,讓人們能夠引以為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