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講述愛情的本質:深層需求決定愛情的走向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此情無計可消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愛情也是無解的話題,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對愛情自己的解讀。米蘭·昆德拉,用他的方式,述說了幾段以需求為基石的愛情之歌,與精神分析的理解有很多暗合之處。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講述愛情的本質:深層需求決定愛情的走向

十多年前,我跟朋友說,最喜歡的書是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說的時候,多少有些裝十三,文藝青年麼。

前段時間,不經意間又拿出此書翻看了一遍。大有往事如昨,逝者如斯的感慨。

看昆德拉的書,會有一種如夢的感覺,人人好似活在夢中。當時不明白。只覺得昆德拉寫得夢幻,自己有顆縹緲的心,很貼合。現在懂得了,人生如夢,此言不虛。昆德拉是個寫實派。

曾經相信愛情 是存在感的土壤

愛情讓人沉醉,卻也有醉後的頭痛和無力。曾經的我,選擇只喝杯中酒,然後忘卻醉後難受。相信愛情可以點亮生活,可以所向披靡。

那時看《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讓我看到的是幾位主人公,在追逐愛情的路上尋找自我的故事。

男主角托馬斯是個約炮達人,卻對女主特麗莎飽含深情,特麗莎對托馬斯也是一見而鍾情,義無反顧。兩人經歷戰亂,逃離故土。然而在異國他鄉,特麗莎感到失落,選擇獨自回家。托馬斯毅然放棄所有,回到戰亂的祖國,從一名醫生,變成一個清潔工,只為和特麗莎在一起。這樣的故事,當年賺足了我的眼淚。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講述愛情的本質:深層需求決定愛情的走向

可是,經過生活的洗禮,今時今日的我,會忍不住要問,愛情到底是什麼?令一對男女陷落其中的到底是愛情還是需求 ?需求會助長愛情還是毀滅愛情?

心理學可能是個掃興的學科。學了心理學後,再看這本書時,我投射的觀點已然變成了上面的兩個設問。

一見鍾情是如何發生的 也許是深層需求共振的結果

特麗莎母親再嫁生活艱難,把對生活的一腔恨投注到女兒身上,可憐女主在粗俗母親的戾氣下長大。特麗莎在做女招待時認識托馬斯,在給男主送酒的時候,一首貝多芬的樂曲適時響起,特麗莎認為這是命運的號角,覺得自己愛上了托馬斯。於是第二天,就去投奔了他。

再次看到這個段落,忍不住想,特麗莎一心逃離自己的家,逃離自己原來的生活,如果那一刻,出現的不是托馬斯,而是托拉斯,託雷斯......是不是也會愛上他,跟他走呢?

當然,他們是一見而鍾情了。

潛意識的相互吸引,是個有趣的現象。一見鍾情很可能是個騙子。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講述愛情的本質:深層需求決定愛情的走向

一見鍾情是一瞬間的電光火石。但這種被無數文人千古傳唱的浪漫,存在的一種可能性卻是,兩個人人格中能量最滯留的地帶發生了共振,造就了一個比平時大得多的能量場,加上荷爾蒙的作用,臉紅心跳,呼吸加快,產生飄飄欲仙的幸福感,以為愛情來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能量滯留帶,也將是兩人未來生活中繞不過去的雷。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你的無意識捕捉到了對方身上熟悉的感覺。你感到了親切,卻不明所以,以為是上天的安排。但這個熟悉的感覺很可能來自你的父親,也許在你年幼的時候,父親給過你溫情,可是溫柔的另一面多半是懦弱。你長大了,目睹了父親的懦弱,理想破滅,你很難過。你擦乾眼淚後對自己說,將來我一定要找個強壯的愛人。有一天,你遇到了親切的他,你掉進愛河。你的愛人熱愛運動,看起來是那麼的強壯。

你進入了婚姻,可是慢慢的,你發現老公遇到困難時,總是會選擇逃避,像極了自己的父親。你忍不住深夜痛哭,質問老天為什麼?可是,要知道,卡點沒修通,大概率會掉到某個坑裡,俗稱命運。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講述愛情的本質:深層需求決定愛情的走向

還有的一見鍾情是這樣發生的。對方有才學,或者樣貌好,或者有性格,給了你巨大的想象空間,供你投射。鍾情者多有自戀特質,初遇時分,會美化對方。可是理想化的開始,必伴隨幻滅的結局。

一見鍾情還有一種可能是,你的渴求,時時在你身體上脈動著,而他的渴求,與你恰好對得上,就像一個是木頭楔子,另一個是缺角的傢俱,兩下一碰撞,瞬間你覺得圓滿了,他覺得有價值了。愛情降臨。故事中的兩人,更像後一種。

建立在深層需求之上的愛情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特麗莎童年的悲慘生活,讓她嚴重缺乏安全感。兒時的她,睡覺時要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才能入睡。認識托馬斯後,需要握著托馬斯的手才能入睡。對於男主的慣性出軌,她從來不敢詢問,而是用惡夢,用眼淚來表達。

托馬斯怕母親,怕前妻,對女人又愛又怕。因為這種在女性面前的弱,下面暗含的反而是一種救世主需求。醫生身份的設定也暗含了男主的救世主情節。特麗莎的孩子氣、柔弱與忍耐,讓托馬斯爆發出一直以來被壓抑的男子氣概。

當特麗莎留下一封信,自己離開蘇黎世後,托馬斯陷入抑鬱。他不斷警告自己不要向同情心屈服,到了第五天,他告訴院長,他得馬上回去。但是當他回到特麗莎身邊,他原本揮之不去“非如此不可”的感覺消失,同情不見了,代之以胃疼。這是需求滿足的瞬間,自疚升起,攻擊了身體。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講述愛情的本質:深層需求決定愛情的走向

他們以愛情的名義,跳了一曲雙人舞,背景音樂是彼此的需要。

能夠彼此滿足,或者已經是人世間最好的婚姻啦。

但是愛情的起始,如果是對內心深處渴望的不懈追求,必然相伴的將是強迫性重複。

托馬斯的強迫性重複是追逐性冒險。在這場遊戲中,托馬斯最大的獲得是征服欲的滿足,他的口頭禪是一句命令,脫。他要的是每次性愛中,觀察女人的表情,他在其中尋找著細微的差別,來將征服感最大化。

他的性冒險,成了特麗莎的噩夢。只是這個噩夢很有可能也是特麗莎自主選擇的結果。特麗莎有受虐傾向。因為受虐是她熟悉的,是她一路走來不得不忍受的。儘管恨,卻忍不住徜徉其中。

另外,對特麗莎來說,扮演無助的角色,可以解除她的壓力和責任,可以喚起她孩子般的依賴,受保護的感覺。

在與托馬斯的施受虐關係中,她會覺得,托馬斯雖然有那麼多女人,但真愛的只有她。痛苦讓她獲得了存在感。

而施虐者托馬斯也在這段關係中找到了強者的感覺。

愛情的本質

女主是個可以跟隨自己的心走的人。

跟隨自己的心,就是跟隨潛意識,跟隨潛意識,就是跟隨未滿足的需要。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講述愛情的本質:深層需求決定愛情的走向

在關係中,特麗莎看起來是弱者,但其實是關係的主導者。她主動來到托馬斯身邊,她先回國,當看到托馬斯回來的那一刻,她說,我一直在等。托馬斯問她等什麼?她心裡說,等你。她確定他會跟回來。最後又是她提議去鄉下,於是他們去了鄉下。

女主的未滿足需求是安全感。馬斯洛需求層次中最基本的需求。越是基本的,能量越大。特麗莎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不斷去滿足這樣一個需求。

文中最後一個片段,特麗莎看著托馬斯老了,心安了,但卻升起一種淡淡的憂傷。好像安全感得到了,同時卻失去了追逐的目標。愛情的味道變淡了。

兩個人最後因車禍,死在了鄉下。死,或許是封存愛情最好的辦法。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講述愛情的本質:深層需求決定愛情的走向

愛情帶給我們美好的感受,為了這種美好的感受,古今中外無數男女奮不顧身,冒著各種槍林彈雨投身其中,樂此不疲。

或許,愛情是生活送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禮物,讓我們因此有勇氣面對生活的殘酷與平淡。

但是,對投身其中的男女來說,還要明白的是,投入的時候請投入,但是主動和被動離開的時候,也要找到力量和途經離開,而不是深陷其中,粉身碎骨。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其實某種程度上述說了愛情的本質。拆解開來的愛情,很像煙花綻放後的一地碎片。令人神傷,卻是現實。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講述愛情的本質:深層需求決定愛情的走向

題外話:米蘭昆德拉應該看過精神分析的書。《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的人物性格,基本是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礎構建而成。故事中的四個主要人物,在愛情中沉浮,在迷茫中追逐。為的都是找到自己。可惜到最後都沒有找到。


你認為愛情是什麼?

▷私信我,獲取9.9元專屬你的心理測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