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我辛辛苦苦工作了好多年,剛剛做到管理層,卻突然得知媽媽得了癌症。

我是獨生子女,家在縣城,工資很低。我想回家照顧媽媽,但家裡沒錢治病。我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讓馬薇薇、肖戰、七堇年、劉媛媛、四位嘉賓的眼眶微微泛紅。

在這個氣溫零下1度的深秋北京,我們的年度重磅節目《我想和世界談談》下集,與大家如約見面了。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37歲馬薇薇照顧患癌父親,突遭離婚暴擊,她該怎麼辦?

28歲爆紅,全網流量過億的肖戰,為什麼如今拍戲時,一定要把爸爸媽媽帶在身邊?

超級演說家冠軍劉媛媛,為什麼一定要在北京買房?

美貌又有才華的作家七堇年,有什麼話題她極力不願提起?

這期節目裡,四位嘉賓仍然神采飛揚,與上集不同的是,有了更多思考的瞬間,和更多動情的沉澱。

夢想破滅,我們該何去何從?你奮鬥的速度,能趕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嗎?我們如何承認自己平凡的一生,在平凡的一生中尋找少見的亮光?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生活不易,我們要抱團取暖呀。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人生不長,不要透支親情

在節目裡,外人眼裡的“成功女性”馬薇薇,第一次對公眾聊起了她在錄製《奇葩說》之前的經歷。

那是2014年,30出頭的她,突然得知父親罹患癌症。


她當機立斷,立刻放棄事業,離開她長期生活的珠海,趕赴廣州全心全意照顧父親。

堅持在外闖蕩的馬薇薇,第一次意識到和父親的離別竟然如此之近。幾個月的殫精竭慮,衣不解帶,父親的病情好不容易有所起色,她還沒來得及欣喜,又立刻遭受了離婚的暴擊。

人過30,家人重病,婚姻破裂,事業中斷。熒屏前光鮮亮麗的馬薇薇,原來也有過這樣的過往。

但她說,她不後悔。

“如果要我再選一次,就算離婚,我還是會選擇去照顧生病的父親。”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在照顧父親的這幾個月,馬薇薇感到生離死別的深刻。而父親,也終於理解了她,認可了她的成長。

“那時候我壓力很大,在家裡偷偷喝酒。我的父親從來不讓我喝酒,因為他覺得,我只是個小孩。

但那天,他把我叫到客廳,斟了一杯酒。拿給我說,現在你長大了,可以喝了。我們就這樣,達成了等待多年的和解。“

人生變故諸多,唯一不變的還是親人那種骨子裡的牽絆。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生活中,我們總是想給父母更好的物質生活,但父母老去的速度遠遠超過我們努力改變生活的速度。

劉媛媛在節目中分享一位同學的真實經歷: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同學在北京闖蕩,卻沒想到母親罹患癌症,他帶母親來治病。

沒想到母親躺在手術檯上很快就去世了,但是同學在北京沒有買房,根本不知道把遺體安放在何處,還沒來得及告別,就匆匆找殯儀車把母親屍體拉回了家。

面對母親的死亡,萬般無奈和心酸,一生也難釋懷。

有多少時候,我們割捨親情,換來的也不過是雲煙。

人生是一條單行線,年輕時你尚可闖蕩,年齡大了,就沒有本錢再透支自己,也不敢再透支家人。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越來越成熟,不想為任何事情再錯過親人的生命時光。

正如馬薇薇所想,面對老去的父母時,可以很坦然地說“你這輩子對得起我,我這輩子也對得起你”。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人生很短,沒必要和自己過不去

最近,肖戰曬出自己和父母在片場的合影。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肖戰在《我想和世界談談》節目裡談起,不管自己在外面發展得怎麼樣了,父母總是很擔心,打心底裡覺得,還是回家做一份穩定的工作,比較踏實。

暖心的肖戰並沒有因此產生衝突。

為了讓父母瞭解自己的生活狀態,肖戰把父母帶到片場。演戲之餘,他給父母講解拍戲的過程,還帶他們到周邊轉轉,通過短暫的相處,儘可能給予父母更多的陪伴。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劉媛媛說:既有能力回老家照顧父母,又有能力把父母帶到大城市安居,可能是最理想的狀態。

可是,現實卻很難。

對於很多人來說,在大城市立足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擁擠的人潮、迷茫的焦慮、虛高的房價,透支健康,背井離鄉,還有比你優秀太多的人群,都可能折斷很多人的夢想之戟。

我們所有的奮鬥不過是想給父母更好的享受,而在父母眼裡有子女陪伴可能就是最好的生活。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因為溫暖的家,才是我們活著的最大底氣。

是枝裕和的臺詞有一段:

人都沒了 再怎麼想也沒用的
重要的是把握住當下
所謂幸福啊
恩 就是放手了也就得到了
我啊 到這個歲數了
還沒有比大海還要深地愛過誰


因為沒有,才能活下去啊
每天也得開開心心的啊
很簡單
人生很簡單

生活時過境遷,起起落落,沒有好壞,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啊。

就像肖戰說的:人生很短,沒必要和自己過不去。逼自己處在一個不舒服的環境裡。

前兩天,看到網友分享一段親身經歷:

80年代後的我從大城市回到內地小城市到現在3年了。

當初因為父親病重,作為獨生子,不得不辭職回家照顧親人,當時覺得很無奈,剛回到小城市時也曾感到迷茫和沮喪,一時無法應對生活環境的改變,也很牴觸周圍的人和事。

可是,漸漸地在朋友的鼓勵下,她開了一個書店,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也逐漸結交了很多知己,一點點影響著小城裡的人們。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不管選擇哪條道路,自給自足是最基本的前提。如果可以負擔自己,那不妨就堅持下去;如果無法在大城市立足,回到家鄉也是很現實的選擇。

你要相信,即便是在小城市,也同樣可以被認可。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相信實力,三四線也容得下夢想、也容得下豐盈的靈魂。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不應該有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一個人無論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也都值得被理解和尊重。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情緒透支

“你已經28歲了,一事無成。”

說好的三十而立,到頭來卻發現兩手空空、一事無成,是該繼續堅持還是承認失敗?

劉媛媛說:28歲一事無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不是所有的道路都通往羅馬,也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能成真。接受自我平庸,其實是一個隨著年齡增長必然會發生的事。

所以放下焦慮,放下壓抑,放下所有在內心不可平衡的情緒,才是真正和自己和解,去追求情緒自由的狀態。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總想成為理想中的樣子。

但年齡大了,一切存在都變得可以理解,就像馬薇薇在《我想和世界談談》所說:

即便我們終究平凡,只要在平凡中尋求短暫的閃光,我們的生活就會熠熠生輝。

“40歲,一事無成”: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逃離北上廣成為失敗的代名詞?接受平庸就是個人無用的承認?

如果沒有用能量主宰自己的情緒,猶豫徘徊,止步不前反而蹉跎了歲月。

馬薇薇說:人最了不起的自由是情緒自由,而情緒自由大部分時候是由你自己去把控的,當你自己心中有目標的時候,你的情緒就能自由。

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即使被質疑,被嘲諷,也要不羈前行,不被他人的眼光左右自己的初心本意,才能真正的情緒自由。

當你朝著心底的目標前行,外界的紛亂不再能干擾你的心境時候,你就獲得了情緒自由和人生的真正掌控權。

有句話說,人生有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年輕時,我們總是想一意孤行地追尋所謂的夢想,頭破血流也不願承認那些得不到、不可能、未完成的事情。

我們終會在生活中逐漸成長。

兜兜轉轉回到原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真正接納自己,超凡也好,平凡也罷,凡是眼中所見都是內心赤忱所在,才真正領悟了生命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