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相聲演員因輩分太高而無法收徒?

用戶7014061022


相聲行業從100多年前就講究師承關係,拜師本來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有了師承關係,相聲演員之間見面就可以明白輩分,互相如何稱呼,輩分不能搞亂。

按理說所有相聲演員只要有人願意拜自己為師,看徒弟品行和才華還可以,不用等到自己七老八十再收徒弟,但有一個問題在於,如果自己輩分高而收了徒弟,徒弟與其他人的輩分就很容易搞亂,比如很有可能一些年長的人要管自己年輕的徒弟叫師叔,甚至師爺。為避免出現這種尷尬局面,有的高輩分相聲演員就寧可不開山門,不收徒弟。

這主要是指著寶字輩相聲演員說的。隨著時間的流逝,侯寶林一輩的相聲演員已經少之又少。本來沒有幾位,去年又走了常寶華、謝天順和尹笑聲,如今還健在的寶字輩演員包括馬志明、陳湧泉、楊少華、於連仲、田立禾等。

這些人當中,最有名的演員當然是馬志明,我們先說一下其他幾位演員。

陳湧泉

陳湧泉出身於真正的曲藝世家,從他爺爺那輩就開始說相聲,父親也說相聲,開創了所謂清門相聲。陳湧泉的師父是譚伯如,後來和李金斗因表演《武松打虎》等作品形成影響。陳湧泉今年已經87歲,他收的徒弟很少,包括劉辰、王輔庭、陳慶升等。

田立禾

田立禾在全國觀眾眼中知名度不太夠,但在天津觀眾心目中留有位置。田立禾是壽字輩相聲演員擔當的張壽臣的徒弟,與王文玉等人合作過不少相聲,長期在天津茶館說相聲,而且他的單口也有滋有味兒。田立禾今年已經84歲高齡,至今還活躍在相聲舞臺上。田立禾對後輩人非常提攜,比如他就是曹雲金的開蒙老師,但他極少收徒。

於連仲

於連仲的知名度不算太大,但他出身相聲世家,從小跟著父親於俊波學習相聲,小時候還在著名的啟明茶社學過徒。於連仲的師父,是著名的捧哏大家郭啟儒,曾經長期為侯寶林捧哏。於連仲之所以不太為觀眾所知,主要是他幾十年長期在部隊工作,與外界聯繫少些。於連仲今年84歲高齡,由於影響力不太大,所收的徒弟不多,只有孫志剛等少數幾位。

楊少華

楊少華非常具有知名度,與兒子楊議合作的很多相聲都受到歡迎,不過他的輩分一直存在爭議。按楊少華所說,他的師父是郭榮啟,按理說他就屬於寶字輩演員,但業內對此不太承認,而且因此也造成他的兒子楊議拜師成為問題。不過楊少華還是收了幾個徒弟,包括唐傳模、張永久、陳君志等。楊少華和陳湧泉同歲,今年87歲。

馬志明

所有這些寶字輩演員當中,馬志明的年齡最小,74歲,還不到80歲。同為寶字輩老演員,馬志明的年齡為什麼相對最小?這與他拜師的方式有關。其他幾位都是在師父健在的時候直接拜師,而馬志明是通過侯寶林代拉師弟,拜朱闊泉為師的,那時候馬志明才41歲。

由於年齡偏小輩分太高,收徒容易引發矛盾和爭議,加上少馬爺的性格使然,他幾乎沒有張口收過徒弟,儘管他有那麼大的能耐藝德也有口皆碑。名義上,只有他現在的搭檔黃族民算他的徒弟。

珍惜老演員

相聲藝術講究傳統,如今寶字輩的老演員已經為數很少,他們經歷過從撂地到舞臺的多個時代變遷,對相聲傳統有著直接接觸和深刻認識。

趁著他們還在,後輩演員要做的不是拜師與否,而是要珍惜有限的時間,多向這些來日無多的老先生們學習,以開闊自己的認識,紮實自己的功力。



鄭捕頭


這個問題,我們可能第一時間就會想到的就是少馬爺馬志明,他作為馬三立的兒子,當年馬志明拜師之時就經歷了諸多波折,身為馬三立兒子的他需要拜一個和馬三立輩分一樣的人為師,而縱觀當時的相聲界,和馬三立老先生輩分一樣的人實屬不多,在天津郭榮啟老師和馬三立輩分一樣,但是郭榮啟已經不收徒弟了,萬般無奈麻志明便由侯寶林先生代收師弟,就這樣麻志明成了朱闊泉的徒弟。

所以少馬爺當時年齡不大但他的輩分算是很高的了,馬季侯耀文都要叫他一聲師叔,馮鞏,姜昆等都要叫馬志明一聲師爺,而岳雲鵬啊,賈玲啊都要叫馬志明為師太爺,那麼如果馬志明收徒的話,很多人都要管馬志明的徒弟叫一聲師叔、師爺,馬志明很清楚自己收徒會受到同行的百般阻撓,因為他就是那麼走過來的,當年楊議想拜馬志明為師之時就受到了相聲界的諸多人士的反對,所以馬志明老先生就不太想收徒。

而當年李文華老先生想拜馬三立為師,雖然不是因為年紀的問題,但也是因為輩分的問題,侯寶林阻止了很多年,為什麼侯寶林要阻撓這件事,因為當年李文華在廣播團和馬季平輩,如果馬三立收了李文華為徒,侯寶林就和李文華成了平輩,這就讓大師侯寶林感到極為不舒服,畢竟和徒弟馬季平輩的人一下子和自己平起平坐,擱誰誰也不高興,更何況是在輩分等級嚴格的相聲圈。

所以相聲界雖然看上去規矩林立,但也是亂想百出,所以當時郭德綱說他是相聲的守墓人,如果沒有郭德綱,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還能聽相聲,還能回到小劇場找快樂


懷念小時候的daijay


輩分太高未必就無法收徒,就像常寶華晚年收侯耀華為徒。寶字輩藝人,收了一個連相聲基本功都沒有的大外行,而且收進來就是大師兄,這種荒唐事情也照樣發生了。

很簡單的道理,第一常寶華先生自己願意,第二侯耀華有勢力,外加身為侯寶林的二公子,於情於理都是可以的。

所以輩分大並不是不能收徒,關鍵要看老先生自己的意願,以及對方的身份背景。

但有一種特殊的相聲大輩,是絕對不能收徒弟的,哪怕他跟對方看對了眼,你也不能貿貿然就收下對方,因為你收了不要緊,這等於把所有同行都寒磣一頓。

這種人就是“人小輩大”,年齡小卻無意中佔了大輩,這種人絕對不能收徒,最典型的就是謝金。

謝金82年生人,比郭德綱小十歲,但他卻是郭德綱師叔,正經“文”字輩藝人。閻鶴祥郎鶴焱都比他年長,卻要叫他師爺,夠荒唐的吧。

謝金其實一開始沒打算說相聲,所以沒怎麼練童子功,謝天順老爺子也養他到大學畢業,大概也是沒預料到自己晚年沒什麼能量,不能幫兒子安排一份穩定的工作。所以只能去德雲社掛名,順便給兒子找條出路,謝金的處男秀就是在德雲社小劇場,當時的謝金真不像個說相聲的,要多垮有多垮。

但沒天賦起點低都不要緊,關鍵是他背景厚實,或者說德雲社需要一個“寶字輩”藝人做招牌,哪怕謝天順老爺子不能賣票掙錢,郭德綱也願意養著他,在跟同行角逐的過程中,養一個大輩是非常有優勢的。

所以為了謝天順先生,郭德綱也得把謝金安排的明明白白。首先給他把師承給解決了,當然這個師承很多同行不認,因為太草率了。謝天順是寶字輩藝人,那麼兒子謝金只能拜寶字輩藝人為師,但在世的寶字輩藝人是不可能收謝金的,只能在去世的人裡面找。於是讓李文山代拉師弟拜入王世臣名下,成為最年輕的“文”字輩藝人。

這種代拉師弟在相聲行業也有過,但代拉師弟的人要麼是大徒弟,要麼是門下名聲最顯赫的人。李文山既不是王世臣門下大徒弟,更不是名聲最顯赫的徒弟,所以他代拉謝金,很多同行都不承認。但郭德綱承認了,別人也沒辦法,反正謝金也不會跑出德雲社去裝大輩。

那麼問題就來了,謝金這種八零後的大輩,他如果收徒弟,直接就是郭德綱于謙的師弟,岳雲鵬張雲雷孟鶴堂閻鶴祥等人的師叔,而且謝金都是八零後,他收一個九零後零零後的孩子,給同行們添一個新的“人小輩大”,這得把所有同行包括德雲社內部都得罪光。

所以謝金這輩子都別考慮收徒弟的事情了,還是好好當一個大個子的大輩兒吧。


鹹魚茶館


相聲行業是一個特別注重師承和輩分的行業,很多輩分高的相聲演員都很懼怕招收年紀小的相聲演員做徒弟,因為這樣會壞了相聲行業的規矩。


給大家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吧!

謝天順是“寶字輩”藝人,他的兒子謝金就成了“文字輩”藝人。

謝金原來沒打算接觸相聲行業的,無奈這個社會想要找份體面工作還是很難得,謝金就有了說相聲的想法,既然都這樣了,謝天順就讓郭德綱給他安排到了德雲社。

謝金入了德雲社就要給他解決師承問題,這可不是一件簡單事兒,因為謝金的父親謝天順是“寶字輩”的大輩,所以他只能去拜“寶字輩”的師傅,不過在世的這些“寶字輩”的人哪敢收一個年紀這麼小的人做徒弟,這不是壞了規矩嗎?最後經過很多複雜的過程,終於拜在了以故相聲演員王世臣門下,成為了最年輕的“文字輩”藝人。



謝金比郭德綱還要小十歲,卻成了郭德綱的師叔,這已經是一個天大的笑話了,雖然郭德綱不在意,但是那些相聲同行可不太高興,尤其是姜昆,因為這麼一個德雲社的小演員卻因為輩分也成了自己的師叔,你說他能高興得起來嗎?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再次發生,謝金無論如何也不能夠收徒弟了,因為謝金的徒弟就成了郭德綱和姜昆的師弟,這不是又要再一次打臉郭德綱和姜昆了嗎?

我想謝金本人估計也很害怕,因為自己壞了相聲行業的規矩,所以這些年我只能在德雲社混口飯吃,不能夠在相聲圈大顯身手,還是有受到這方面的一些影響的。

這些事在相聲行業並不是個例,李文華拜師馬三立也是費盡周折,還有像郭德綱曾經想拜師常寶豐是直接遭到拒絕過得,因為不能因為一個人壞了相聲行業的規矩。總之一句話,讓我教相聲可以,但是拜師絕對不行。



沒辦法,相聲行業就有這麼一個獨特的規矩,你不能說它不好,但是似乎也有一些弊端,總之啊!相聲行業的門道真的多著了。


娛樂圈的小太陽


相聲演員裡輩分高無法收徒是有原因的,一個是因為相聲是傳統藝術,有很傳統的行規很講究輩分門戶,都是江湖人出身也很講求面子,人年紀小卻輩分高,很多門內人是無法接受的,想想如果一個60多歲的老相聲藝人,見到一個30多歲的小長輩,哪怕是隻長一個輩分也是很難叫出口的。所以很多輩分高的相聲老藝人,即便發現年輕的好苗子,也會迫於多數輩分低年紀大的晚輩顏面的壓力,無法收徒。

還有一些德藝雙馨的老藝人是因為愛惜自己的名聲和自謙怕耽誤了晚輩的天賦能力,也會謹慎收徒。

馬志明先生對收徒嚴格謹慎,注重人品藝德,但這種條件在相聲圈裡太高了,所以目前就收了一位高徒,就是一直為他捧哏的黃族民先生,也是在自己很猶豫的情況下,少馬爺與黃族民也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也算是打破了相聲傳統裡的徒敬師三年的規矩。


優品搜索



相聲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行當,它與其它行業相同卻又不同。相同的是有一個好的師父就能有更好的發展,而且好的演員也都重視徒弟的培養。不同的是相聲界對於師承和輩分格外的重視。以至於在相聲界想要拜師收徒,並非師徒二人同意就可以。


李文華拜師馬三立大師

1981年開始,已經在相聲界小有名氣的李文華,先後四次寫信給馬三立大師,表達了想要拜師的想法。而馬三立對於這個年輕的相聲演員也是非常欣賞,當時的李文華謙虛、低調、有實力、有內涵,馬三立是打算收他為徒的。

可是這在當時的相聲界卻引起不少人的不滿,原因就是馬三立的輩分太高。一旦李文華拜師成功,立刻就輩分增長。代表著他將和侯寶林大師同一輩分,並且超過了很多相聲界的名人。於是有人從中阻撓,致使拜師沒能成功。

好在李文華多年來始終沒有放棄,因為拜師馬三立是他的一個夢想。2008年,在姜昆、李金斗、劉蘭芳等名家的幫助下,馬三立的兒子少馬爺馬志明帶父收徒,完成了這場拜師儀式。


郭德綱拜師常寶豐未成

1981年,年僅9歲的郭德綱在父親的朋友引薦下,跟隨常寶豐學習相聲。也就是說常寶豐是郭德綱的開蒙師父。學習幾年之後,郭德綱非常佩服常寶豐的技藝,常寶豐也非常認可郭德綱的天賦。可是郭德綱表達想要拜常寶豐為師的時候,卻也遭到拒絕。

原因就是常寶豐輩分太高,他是馬三立大師的徒弟。一旦郭德綱拜他為師,立刻就成為馬季同輩分的人,高出姜昆等人一輩。要知道當時郭德綱才十幾歲,這就等於一下子成為了姜昆的師叔。雖然當時沒人阻止,常寶豐卻也因此沒能收徒。


在如今的相聲界因為輩分太高不能隨意收徒的還有很多,比如少馬爺馬志明,那可是侯寶林大師同一輩分的人,現在一旦收徒,徒弟立刻就是郭德綱的師叔。

不過,拜師收徒本就是你情我願的事情,外人從中阻撓真的不太對。而且成名與否,看的還是實力,而不是輩分。哪怕輩分再高,沒有實力一樣白費!


雨天論娛樂


寶字輩的不太適合了,文字輩也儘可能的不收徒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詭異,為什麼好好的徒弟不收了?即便資質好也不收麼?

的確,即便資質好也不能收,收了就相當於打同行臉了(特殊情況除外;)。

一個大輩收徒,舉個簡單例子:寶字輩收了一為徒弟,那他就是文字科的。(德壽寶文明,是目前比較公認的相聲輩分)

可收的這個徒弟才二十多歲,麻煩來了:

文字科一位八十歲的老藝人,可能見了二十歲的新藝人就得喊師哥或者師弟。

而郭德綱這一輩的人,就得喊師叔或者師大爺。

岳雲鵬這一輩的,就得喊師爺。

emmmmmm,同樣的一批人,我的相聲能力比你還大,我的歲數比你還老,可是就得喊你師爺,你說氣人不?

所以一般高輩不會隨意收人,即便收也是收一兩位特殊人才。


蝦仁兒談娛樂


其實就像廖凡主演的電影《師父》中講的,你開武館要經過其他武館的同意,教徒弟不許教真東西,要不我們怎麼辦~!相聲圈也是一樣,有的是真心喜歡相聲,想要把相聲發揚光大,想要相聲傳承下去。但是有的人不這樣想,他就是想混進圈子,有個名分能混飯吃~!這時候如果有人想把自己的真本事拿出來開館子教徒弟,必定會讓那些沒有真本事教給徒弟的人坐不住~!所以才會打壓那些有真本事的人~!!!!


黑色幽默DK


原始儒學(還有官僚儒學與應用儒學)崇尚周禮,說世道不古謂之禮崩樂壞。禮就是等級劃分,樂就是多樣和諧。論資排輩就是一種等級秩序,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從業環境與行業趨勢在變化,但同樣需要秩序。論資講的是資質和資歷,主要從個人能力角度看;排輩講的是序列和位置。拜師學藝不是相聲行業的專屬,整個曲藝界乃至戲曲界都有,以及傳統手工業等個體經濟行業都有,只是相聲行業提及較多與顯著化。現在大學生畢業後,同校先後畢業的同學,很多不以校友相稱,而是親切的稱呼師兄師姐師弟師妹,聲樂界先後師從同一導師的學生,也以師兄師姐師弟師妹相稱,這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無可厚非。只是在講師承關係的同時,不能以門閥見地來排異打壓,糟粕的是狹隘的門閥主義,而不是師承體系。如果以業務能力為核心來評判演員成就與等級,這是值得發揚的。即使輩分再高,業務水平不及晚輩,也應該平和看待,中肯求進。如果自持輩分高低,不精進業務,那跟朱召文、張壽臣、侯寶林同輩也沒用,因為評價你行和不行的是觀眾,不是同行。


紅旗裡的一根絲


我認為相聲界注重輩分並不是因循守舊,而是一種傳承。並沒有什麼不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