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萊芙:張家堡村的三道溝

朔州文化圈 | 孫萊芙:張家堡村的三道溝


1

朔城區張蔡莊鄉張家堡村距西山10裡,西山是籠統說法,具體有老龍洞、元山窪、東樺林、大峁圪旦、石板溝、四方林諸山。大峁圪旦距村七八里,過去人們到此砍柴,柴有胡榛、沙棘、潑油子,也去割胡榛條子,編筐、編簍子、編草篩。

老龍洞有天然洞穴,洞口朝北,入深約二里,曲曲折折,粗細不勻。洞口上書“老龍洞”、“光緒八年張家堡村人立”。

村東有條幹河道,河道東西向,於村東向東北折去,遍佈石頭,為洪水沖刷。洪水來自西北八里的高於村,高於村有條洪溝,雨季暴發洪水,流經張家堡村東,過裕民村,匯入恢河。

張家堡村座落於三道溝之間,溝為東西向。村北有北溝,村當中有當中溝,村南有南溝。北溝是老龍洞、元山窪之洪水沖刷,當中溝是皮褲擋溝洪水沖刷,南溝為大峁圪旦洪水沖刷。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高於村築壩修渠,通向寇莊村、黃兒村、張蔡莊村、張家堡村,澆灌四村土地。張家堡村僅能澆灌百畝,多數土地上不了水。

舊時代乃至改革開放前,村民居住在三道溝溝底之陽。北溝有40來戶,南溝有40來戶,當中溝10幾戶。改革開放後逐步遷移到溝上,在北溝、南溝、當中溝之北碹土坯窯,蓋房。目前當中溝戶數最多,各處聚落皆窯多房少。

張家堡村在朔城區西南端,地處偏遠,附近村莊稀疏,村與村之間距離較遠。東南五里有狼兒村;西北八里有高於村;正北八里有寇莊村;西南八里有九圪塔村;東北八里有黃兒村。

離別的村子遠,地域就寬,現有人口530口,土地10000多畝,在村人口近240口。一戶最多土地300多畝,最少100多畝,人均土地面積20畝。

2002年退耕還林,政策是不退耕地退坡地。村民不願退,後來退一畝給160元,連補八年;其後是一畝給90,連補八年;現在是一畝給20,已經好幾年沒給了。一畝地給160元時,很多人想退,但有指標,輪不上。後來越降越低,乃至於無。

張家堡村總共退了486畝,跟沒退一樣,現在種一畝玉米打1000斤左右,還能領糧食直補款,雙份收益,真正做對了。別的村退得多,現在要啥沒啥,因此張家堡村人很驕傲,深感自己守住了土地,守住了將來。

張家堡村有邸、曹、郭三大姓。邸姓從崞縣來;曹姓原居曹兒村,此村在西什莊村、油坊頭村之間,已消失多年;郭姓從安子村來。

北溝居民以邸、郭二姓為主;南溝以曹、祁二姓為主;當中溝以張姓為主,張姓為小堡村張,不知何年流落至此。

村正北曾有兩座堡,稱東堡、西堡,相距一里。東堡面積約五畝,西堡面積約10畝。東堡南北現存兩個堡墩,西堡現存一個堡墩。堡門在哪個方向,以及兩座堡為同時期所建或先後有別,不得而知。

村名張家堡,可知張家來此最早,初期或許在堡內居住。

此村薄田沙地,過去種植糜麻五穀,好地一畝打三鬥糧,賴地打三二十斤。以谷黍為主,兼種豆類,有黑豆、豌豆、小豆、扁豆。

2

張家堡村西南五里有泉子嘴村,以周姓為主,過去有七八十口人,4000多畝土地,大集體時成為該村的一個生產小隊。因為缺水、沒電,改革開放後逐步搬遷到寇莊村、瓦窯頭村、前村、張家堡村,消失了。

舊時代人們到處種地,大集體時僅僅耕種村莊四周的土地,約有4000多畝,村西的6000多畝地撂荒。改革開放後開荒種地,越種越多。

1955年前單幹,1956年進入大集體。1962年有六個小隊,1966年有三個小隊,文革後有兩個小隊。

一般分為三個小隊,一道溝一個隊,分別是北溝隊,南溝隊,加上泉子嘴隊。

過去,三道溝就是三個村。坡大溝深,從北溝到當中溝為羊腸小道,坡陡路窄,不僅不能走車,空人也不好過。南溝到當中溝據說很早便有橋墩,能夠通行。

生活在三道溝的人們彼此往來很少,孩子們打小不在一起玩兒,不往一處走。如果是走到一起,那便是幹仗,用石頭、土塊進攻對方。三道溝猶如三個國家,經常暴發邊境衝突。

北溝的邸鳳芝,土改前死亡。邸家原有300多畝土地,一年產糧100石,三萬斤。養羊兩群,一群為山羊,一群為綿羊。他有瓦房六間,土改時被人分走三間,另外三間拆掉,建起臺子和大隊部。

傳說,邸家祖先有回遠遠望見堡前有匹馬,便打發長工去看。長工看了,回來說沒有。邸家祖先說我明明看見有,你說沒有,這倒怪了氣了,我去看看。

邸老財到了印象中馬停留的地方,確實無馬,但看見站馬的那個地方突然塌陷,露出兩個上下扣著的石水槽,裡面裝滿白花花的銀元。正是靠著這些銀元,邸家發展成此地的大戶。

土改時,邸鳳芝的四個孫子被劃分為地主,分別是邸作義、邸作福、邸作祥、邸作珍,在歷次運動當中被鬥過、打過。還有村西頭的郭華,是富農,也被鬥過。

還有一個人叫李恆,原為國軍團副,被俘,關押期間跑到內蒙古後山,凍掉雙腳,跪著走。後來回到故鄉,分田後無法耕種,又到口外,死在那裡。

土改前,裕民村有弟兄三來到張家堡村居住,有蔡鳳龍、蔡佔龍,以及一個未成年的兄弟。蔡鳳龍、蔡佔龍為人霸道,做事強勢,常常跟有權有勢的人作對,人稱“窮皮”。土改時人們將他倆捆住,推到當中溝和南溝交界的溝,用石頭砸死。另外那個小兄弟被曹家藏起來,跑到呼市,後參加工作。蔡家還有位小姑娘沒跑,後來嫁給曹家,叫蔡金娥,據說年輕的時候很漂亮,今年已經70歲了。

砸死蔡家兄弟倆的那條溝,現在人稱“蔡家溝”。

1962年,北溝二隊在北溝之上架橋,從高於村請來石匠孔善保,設計施工,動用錘鏨。石頭來自村西五里的和尚墳,和尚墳的墳盤是石頭建的,墳墓周圍還有石頭院牆。隊裡的皮車拉回石頭,修建了一座能過車馬的石拱橋。有了這座橋,便將北溝、當中溝、南溝串聯起來,溝與溝之間能夠走動,人與人之間開始往來。

過去張家堡村的大隊部,以及牛羊圈、庫房、場面都在當中溝,當中溝的北側有大片空地,原來都是土地,現在是全村最集中的居民區。

張家堡村古來種植谷黍、豆類,質量很高,甚於平川。現在一畝穀子打600斤,人們都不願意種了。種穀子投資大,花費的人工也多,不如種玉米省事,產量高,賣錢多。今年也有人種植十來八畝穀子,主要是供一家人吃用,送兒女,送親戚。

張家堡村歷史上只憑種地,沒有別的來路。大集體時社員閆工喜偷著上山割條子、編筐子。因為他請假未出工,引起村幹部注意,到他家裡將編好的籮筐沒收。

還有社員範富,因為偷割條編筐,被社員大會批鬥。

俗話說:編筐握簍,能養活十口。

實際上上哪能養活十口呢?不過是在經濟十分緊缺的情況下稍有幾個活錢而已。

如今這一切都遠去了,張家堡村的人們迎來了新時代。

在振興鄉村的戰略目標下,此地百姓生活將會越來越好!

出生於張家堡村的邸繼文很多年前就在村裡建起一所書院,書院在北溝東側,屋宇嚴整,書樓朱紫。院前果木繁茂,豆棚瓜架雨如絲,草色青青花滿園。

振興鄉村,振興中華民族,應當文化開路。文化繁榮,常常是祖國強大昌明的象徵。在血與火中建立起的新中國,經過無數風雨,創劇痛深,蘧然驚覺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珍貴,如今重新擁抱傳統文化,意蕊心香,始覺可親。

建在鄉村的這所國學院,猶如遠岸遙燈,隔岸呼渡,是否會喚醒城市的萬家燈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