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扼要的總結一下楊振寧的物理成就?

mmjhH


其實很多人並不瞭解楊振寧,更不要說楊振寧都有哪些科學成就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特別高深。而楊振寧的主要貢獻其實比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理論看起的還要高深,所以更沒有人會了解了。那楊振寧都有什麼貢獻呢?

規範場理論

在上個世紀,科學家用了各種辦法去尋找粒子,這主要是因為從古到今,科學家都相信可能存在最小的不可切分的基本粒子的存在。盧瑟福就玩過各種轟擊的把戲。

後來科學家把裝備升級了,搞出了高能粒子加速器,讓粒子進行對撞,以此來找基本粒子。

在這些科學家的努力之下,找到了100多種基本粒子。當時科學家已經知道,在宇宙中存在四種基本作用力。

於是,通過結合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構建了量子場論,並試圖通過粒子來解釋四種作用力,不過後來引力沒辦法解決。但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電磁力就得到了解決。當時,已經知道傳遞電磁力的粒子(也叫做規範玻色子)是光子。但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一直沒找到解決方案。

楊振寧受到數學家外爾的啟發,和米爾斯合作,開始從麥克斯韋方程入手,試圖將麥克斯韋方程進行進一步的推廣。

於是,他們得到了著名的楊米爾斯理論。這個理論也是楊振寧學術生涯當中最重大的成就。那這個理論到底有啥用呢?

其實這個理論剛被提出來的時候,沒有人注意重視。後來隨著科學對於原子核,尤其是對質子的探究,他們發現質子內部有夸克。

但是,他們根本無法找到任何自由的夸克。好像夸克什麼東西僅僅地連到了一起,其實這也是一種粒子(規範玻色子)叫做膠子。也就是下圖中,連接夸克的粒子,但膠子的作用機制到底是什麼呢?

後來,科學家想到了楊米爾斯理論,並且科學家發現,楊米爾斯理論就可以很好地解決膠子的膠子。而這其實就強相互作用力。說白了就是,楊米爾斯理論可以解決強相互作用的問題。

可還有弱相互作用力,那該咋辦呢?其實還是和楊振寧有關的。

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後來由吳健雄等實驗科學家做了相關的實驗,驗證了宇稱不守衡。

於是,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獎。

對稱性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的信仰,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對稱性會被打破。而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發現,讓科學家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受到宇稱不守恆的啟發,幾位科學家很快就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相關理論。其中溫伯格和格拉肖就是基於此,在1961年在楊米爾斯理論之上建立電弱統一理論。

看明白了麼?近代物理學,尤其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建立,實際上楊振寧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甚至應該說是極其關鍵的,整個理論的框架都是基於他和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

其他學術成就

除了規範場理論之外,楊振寧其實還在其他領域有極其傑出的科學成就,如果羅列一下,差不多有10多個大的科學成就。

拿到諾獎的成就根本算不上是他最大的成就。就拿楊米爾斯理論來說,光是用楊米爾斯理論來解釋強相互作用機制的科學家們,就被分成兩批頒了諾貝爾獎,一共5人獲獎。所以,如果諾貝爾獎沒有各種潛規則的話,那楊振寧再拿諾獎其實是毫無壓力的。

正是因為科學成就十分巨大,所以,楊振寧也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如果我們把整個科學史上的科學家排排坐,那第一梯隊當中會有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他們都是僅憑一人之力完成了重大理論。而在第二梯隊當中,楊振寧的成就足以讓他躋身最前面的幾個順位。


鍾銘聊科學


這題簡單了,可以很準確地講:楊振寧今世在人間所做出的科學成就比愛因斯坦在世時的科學貢獻還低一些達到16.12%,即愛因斯坦比他更多了16.12%的對地球科學文明進步的貢獻了.

但楊振寧的生命靈魂在前世做為麥克斯韋(物理學家)時就己經很厲害了呀.

附:

《天才數學家高斯的輪迴》

2019.3.25

有人問數學家高斯的成就與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成就相比誰更大?

我是認為他們的成就完全相當,而且這是高斯與愛因斯坦各自在數學與物理領域最了不起的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均已載入史冊.

當然重點更是出人意料之外了-----高斯在1855年2月23日逝世之後其擁有的二位生命靈魂之一卻被導演精心安排而在1878年5月投胎成了愛因斯坦,然後他就於1879年3月14日在德國成功無誤地出生了!

高斯另一生命靈魂就被安排到印度投胎成了施里尼瓦薩·拉馬努金(出生於印度南部一個偏僻小鎮1887年12月22日-1920年4月26日)

即:

高斯的二位生命靈魂=愛因斯坦+拉馬努金

這個等式在宇宙十維空間裡的宇宙信息中心(宇宙數據庫)中就有十分詳細完整的記載了高斯生命靈魂在地球人間的輪迴歷程.畢竟他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學家耶.

不過另一更容易讓人不願相信的事實卻是:愛因斯坦的生命靈魂又被導演安排重返人間做人了,只不過這次他是成功地做成了中國人!現今他就在北京的某高中做為十分優秀不凡的高中學生而已.

天才數學家施里尼瓦薩.拉馬努金(1887.12.22~1920.4.26)生命靈魂也己經被安排重返人間投胎成了極優秀的數學家陶哲軒(1975年7月17日出生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數學系)


宇宙時空聯盟


之前在霍金去世時做過相關回答,把它複製過來,希望能回答你的問題。

霍金去世了的確轟動,網上一片“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走了”的言論。還有很多人拿楊振寧和霍金相比,並且把前者貶低得一文不值。然而,現實總與噴子們的想象相反。 單論物理學成就,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是楊振寧,沒有之一。他的楊—米爾斯理論是足以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比肩的偉大成就,且這個理論孕育出除楊之外的不少於十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所以說,如果要對在世的已逝的物理學家分檔次,第一檔應該是牛頓、愛因斯坦和麥克斯韋,而第二檔就是狄拉克,楊振寧,玻爾等,且楊的學術成就比與之處於同一層次的科學家都高。 是什麼導致瞭如今兩人口碑如此大的差距?我認為並不是霍金被高估了(他的成果——霍金輻射的確飽受讚譽),而是更多比霍金還偉大的科學家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總會以“多方面考量”為由,給出一個討論話題範圍之外的結論(主要以“品行”為考察對象)。很多人只記住楊振寧的兩個黑點:1,老夫少妻,這與大眾主流價值觀相悖。(我不太喜歡對別人的行為加以惡意的思考,所以我相信他和翁帆是真愛。)2,沒有像鄧稼先一樣回國為祖國做貢獻。(其實楊振寧是做理論物理的,這種基礎學科成果很難在短時間內轉化為可應用的技術) 反過來看霍金,他的學術成果值得肯定,他對於大眾現代物理學科普的工作值得讚頌,但我們看中的卻不是這些,而是他的疾病。這個世界需要信仰,而霍金的經歷能夠充當這個“聖經”:一個只有一小塊臉部肌肉能動的人居然能做出如此多的科學成果。毅力之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從這個角度去看霍金,他承擔得起我們口中的“偉大”。 將來的人們不會記住老夫少妻的楊振寧,而是那個引領眾多科學家探索萬物理論的科學巨匠,就像現在的我們不會記得那個打壓異己、學術不端的牛頓,而是那個經典物理學的偉大開創者。


AuGustYB


楊振寧在祖國最需要他的的時候,他斷然拒絕回國,是祖國的叛徒。祖國強大了,安定了,回來養老還套個小媳婦,什麼是物理?他根本沒有對祖國做過貢獻,是漢奸,賣國賊。


笑著看西方


提到楊振寧大部分人第一反應不是他作為物理學大師的身份和若干項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而是他和翁帆的婚姻以及“早年不回國晚年回國”


事實上楊振寧在現代物理學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2000年時世界上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Nature》(《自然》)評選了過去千年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名列第18位,而整個名單也就20幾個人。

目前97歲高齡的楊振寧是在世物理學家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人們同樣熟悉的已故物理學家霍金的學術成就是遠不能和楊振寧相比的,並且迄今為止楊振寧也是華人科學的最高峰。

那麼如此厲害的楊振寧在物理學的主要貢獻是什麼呢?

從時間先後順序來看,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共同創立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是他學術生涯的第一個高峰,該理論為後來“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出現做出了重大貢獻。

1956年10月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力中宇稱不守恆,1957年素有“中國居里夫人”之稱的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用實驗證明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隨後楊振寧和李政道便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首次獲獎的華人科學家,是年楊振寧34歲,李政道30歲。


就像愛因斯坦憑藉光電效應獲獎而靠相對論名滿天下一樣,楊振寧獲獎的宇稱不守恆也不是他學術成就的最高峰,諾獎之後他還在統計力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量子場論乃至數學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總體而言“楊-米爾斯理論”“宇稱不守恆”“楊-巴克斯特方程”就是楊振寧最重要3項貢獻。

其中的“楊-巴克斯特”方程更是連接了物理和數學,在1990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4名菲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有3位都在研究“楊-巴克斯特方程”


楊振寧90歲生日之時清華大學還模仿“朗道十誡”贈予了楊振寧一塊黑色大理石立方體,上面是他的13項物理學主要成果。

楊振寧的主要物理成就就是為後來的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奠定了基礎,從而使得四大基本作用力中的三種可以用一個理論來描述,要知道愛因斯晚年的工作重點就是統一四大基本力但沒有成功。

楊振寧的名字和貢獻是鐵定要伴隨未來的人類文明的,不論人類未來到達多遠的星系或星球,只要那時候還有科學,那麼楊振寧的名字和貢獻就會被永遠銘記。

宇宙觀察記錄


應該還勉強能看清,找到楊米爾斯理論了嗎?



碧落天散人


宇宙是種能量球機制、科學從空心球開始!!!

西方科學全盤錯誤、中國跟從死路一條、能量球理論捅破天機、中國官科們何時醒啊???

能量球理論如果被證實為宇宙真理,和確定為國家戰略,那科學將面臨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重拾方法論,重建體制機制,重塑宇宙之真理。

我們首先要重塑主流科學的三大根基概念,確立正確的物質觀,時空觀,和運動觀。三大根基乃宇宙之基,科學之基,理論之基。

物質是種實在的東西,物質具有質量,擁有形態,永不湮滅,物質具有阻擋性和碰撞性,宇宙是唯物質的,物質是實在的不是虛無的。我們必須堅守物質實在的原則,我們必須堅決剷除一切虛幻事物。科學把物質搞得虛無,宇宙被人類弄得玄幻?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環境,空間裡除了物質,什麼都沒有,空間是一無所有的環境。時間是物質運動的過程,運動過程受運動規律支配,時間是度量過程的概念。物質的運動環境和運動過程都是宇宙的客觀存在和絕對存在,非相對論所述的相對性。相對論的立論根基是光速不變,光速不變是光量子速度不變,非光粒子速度不變,不要張冠李戴?

物質在空間裡運動,運動的本質是慣性運動。物質在一無所有的空間環境裡以慣性狀態存在,物質的慣性運動形成慣性碰撞,慣性碰撞改變慣性狀態,宇宙基本的和唯一的力是慣性碰撞力,能量是物質慣性碰撞效應的度量。宇宙萬物的運動都是碰撞力作用的結果,引力根本不存在,四種基本力子虛烏有。引力理論誤導科學達幾百年,是時候該糾正錯誤了?

從宇宙的三大根基概念可推出宇宙萬物的基本運動形式是碰撞反作用力的噴射形式的運動,宇宙基本的和唯一的動力裝置是物質組合的空心球裝置。宇宙是種能量球機制,萬物由空心球組成,一切都是以能量球為核心和主軸的組合,運動,和循環。空心球吸收和發射的粒子是光子,光子的動能推動宇宙萬物的運動和宇宙物質和能量的循環。空心球的運動是具有方向性的,這就能形成物質的聚集運動和宇宙的有機循環。宇宙的能量球機制是宇宙循環選擇的結果。

能量球的工作原理與物質的輻射量子化相一致,這足以說明宇宙的能量球機制。所謂的量子就是空心球噴射出來的一群光粒子,量子是一定數量光子的動態體。量子物理把量子當成能量體,當成波,當成概念方法是很不恰當的,我們必須確立量子的物質性,實在性,和碰撞性。光是粒子,不是波,波是粒子運動的表現,波動的實質是粒子的碰撞。光子是單個粒子,量子是一定數量的光子,光量子是空心球噴射出來的一群光子,量子能在物體中實現量子傳遞,光速不變是量子速度不變,不是單光子粒子速度不變。光不是波,光波也不同於聲波,量子理論走波動路線是不是搞錯了方向?

輻射量子化就是任何粒子的輻射都是由量子單位組成,相同的量子對應相同的粒子,由此可推出宇宙萬物都是由同種粒子組成。按能量球理論,電子是單個的能量球,電子的聚集效應形成中子(質子),中子的聚集效應形成原子核,超級原子核的裂變形成各種原子(元素),萬物都是由電子組成。而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卻把物質結構搞得異常複雜,中子(質子)由各種夸克,和各種相互作用粒子,以及各種莫名其妙的微粒組成,其中還存有各種機理,參數,和假設。原子模型也只是原子核和電子,而把光子排除在原子結構之外,而光子卻是在原子中佔絕對質量和起絕對作用的。粒子物理漏洞百出,錯誤連篇,是時候該改變了?

原子是超核裂變的結果,原子是不規則的核裂塊,各種原子具有各自獨特的光密性,光密性是原子間相互作用和相互結合的基礎。各種原子是裂變來的,而非聚變,而我們的核理論走的卻是聚變路線,各種原子是各種溫度下的聚變產物。宇宙是種裂變機制而我們卻走聚變路線,這豈不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電子是光子組合出的一個空心球,其不斷地吸收和發射光子,而形成運動,空心球內根本就沒有電荷,也不需要電荷。原子核是空心球的粘連體,原子核是不規則的核裂塊,特異性原子組合出特異性分子。原子核不帶電荷,電荷純屬臆造。化學反應是原子之間的碰撞作用和在彼此光密點上的競爭性組合,與電子電荷無關。化學反應,元素週期表,價電理論,電磁理論都是基於電荷概念,而電荷又不存在,真不知化學該何去何從?

宇宙天體是種聚集作用和裂變過程,從恆星的原子核裂變,到中子星的中子裂變,到電星的電子裂變,天體是種裂變機制。而我們的宇宙天體學講的卻是聚變,科學反其道而行之?

物質以慣性狀態存在於空間,空間是種一無所有的環境,在一無所有中何來的維度,場體,和能量體。數學是門工具,是種應用方法,數學只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空間裡哪有數學存在。宇宙空間其實是種光子狀態,萬物處於光子的光速碰撞中,一切物質運動都是光子動能的推動。弦論,場論,波論,高維論,多元論,幾近神話?

按能量球理論,主流科學理論幾乎全盤錯誤,主流官科們是不是該醒醒了?

科學已走到一個改革的十字路口,科學改革,勢在必行!

(《能量球理論》百度貼吧能量球理論吧)


布魯諾二


老色鬼不死,國家不會安寧,頭條沒有一天停止說老鬼的貢獻有多大,祝老楊明天腦衝血猝死,祝袁隆平再活五百年。


朱付新


如果楊振寧公開越活越年青、富貴延年的秘密,讓我也學學,我會更崇拜他!


卓越教育領先一步


楊振寧的八十二與二十八不是數學是物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