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PPP推動一帶一路互聯互通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各國基礎設施等建設項目需求的釋放急需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予以支撐。這也為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

“當前,以PPP融資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恰逢其時。”財政部國際財金合作司司長張文才日前在鄭州出席2019第五屆中國PPP發展(融資)論壇時指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缺口很大,但不少國家財政能力不足,需要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用好政府與市場兩種資源。

面臨歷史機遇

俄羅斯正在升級改造基礎設施。根據規劃,相關投資需992億美元,其中私人投資509億美元,為PPP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據亞行2017年的測算,為有效支持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16-2030年,亞洲地區為有效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投入26萬億美元。其中,能源、交通運輸和通信領域的投資需求分別為14.7萬億美元、8.4萬億美元和2.4萬億美元。如此巨量的資金需求難以由項目所在國獨自承擔。PPP則可以通過統籌整合多邊開發銀行、政府發展銀行、主權基金、商業金融機構及私人投資等資源,以聯合融資、混合融資等方式合力分散風險,推動項目落地。

與此同時,儘管“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對開展PPP融資的積極性很高,但不少國家機構能力弱,制度不健全,營商環境有待完善,改革舉措尚未到位,不利於吸引更多的市場投資。對此,張文才表示,中國願意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交流經驗,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願意與多雙邊金融機構一道在有關國家開展三方或多方合作,支持這些國家開展制度建設、市場建設和能力建設。這期間,也要動員這些國家投入資金,實施高質量的PPP項目。

匯豐銀行(中國)副行長兼環球銀行中國聯席主管張文傑認為,國際和本國商業銀行、國際和區域多邊機構、開發性金融機構以及出口信貸機構均可作為項目的融資來源,應結合不同融資模式的特點滿足項目不同時期的融資需求。此外,還應考慮當地和國際標準的環境影響評估,實現可持續融資,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向低碳經濟轉型。

做好風險防控

“中國企業以PPP模式參與市場競爭正迎來發展機遇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副會長辛修明表示,當前,各國均在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區域互聯互通,而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財政資金短缺的制約,集投資、規劃、建設、運維於一體的“投建營一體化”模式已成為工程建設企業重要的轉型方向。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在積極完善投資環境,鼓勵推行PPP模式。

今年3月,中國和亞投行、亞行、拉美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歐洲投資銀行、泛美開發銀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銀行集團在北京簽署備忘錄,共同設立了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MCDF)。MCDF將以發展合作為導向,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通過支持項目準備和能力建設以及促進信息分享,推動包括“一帶一路”建設在內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張文才介紹,目前,非洲開發銀行等也提出加入MCDF,中國財政部正在抓緊建立資金機制,推動MCDF儘早運營。

機遇往往與挑戰伴行。辛修明提出,中國企業參與境外PPP項目主要存在兩大制約:一是項目投入存在風險,且風險由企業單獨承擔是有難度的,建議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對企業的前期投入給予支持;二是當前金融機構更多是以提供貸款的方式對企業給予支持,參與項目融資的相對較少,建議金融機構加大對中企參與境外PPP項目結構融資的支持力度。

在挑戰面前,風險管控顯得尤為重要。南南合作促進會副會長鬚同凱指出,基於中國企業過往的海外投資經驗,“一帶一路”PPP項目要重點關注十大風險,即政治政策風險、國別市場風險、社會文化風險、法律風險、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風險、自然環境風險、環境保護風險、內部經營風險、合同風險和公司治理風險。他同時強調,“走出去”的中企要了解國際市場,具備國際視野和國際戰略眼光,且必須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要有符合國際同業較高標準的技術、工藝生產、管理水平以及具備國際化經營管理能力的相關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