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重溫的10 部抗戰電影

值得重溫的10 部抗戰電影

《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由蔡楚生、鄭君裡導演和編劇,白楊、陶金、上官雲珠、舒繡文、吳茵主演,將抗戰前後將近10 年的複雜社會生活,濃縮到一個家庭的遭遇之中。該片代表了20 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工業的最高水準,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一部史詩般的影片。

《八千里路雲和月》(1947年)

以抗戰時期抗敵演劇隊的生活為藍本,描寫了隊員們戰時和戰後的遭遇,有著鮮明的紀實性畫面

和濃烈的政論風格。上映時,報刊評論稱它“替戰後中國電影藝術奠下了一塊基石,掙到了一個水準”。

值得重溫的10 部抗戰電影

《平原游擊隊》(1955 年)

游擊隊長李向陽和日軍中隊長松井是本片最鮮明的人物形象。李向陽的形象既有中國古典文學中

草莽英雄的特點,也有外國電影作品中的傳奇英雄如俠盜羅賓漢、夏伯陽的影子。

值得重溫的10 部抗戰電影

《鐵道游擊隊》(1956年)

由原著小說作者劉知俠擔任編劇、鐵道游擊隊隊長原型之一的劉金山擔當軍事顧問,情節曲折、險

象環生,充分展現了游擊隊員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深受觀眾喜愛。

值得重溫的10 部抗戰電影

《地雷戰》(1962年)

在當時看來頗有先鋒意味的一部電影。民兵英雄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撓與日寇的狡詐、兇險和殘

酷形成尖銳的對峙,並在反覆較量中展現出各自的形象特徵。

值得重溫的10 部抗戰電影

《地道戰》(1965年)

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樂觀的音樂基調,不少經典臺詞廣為流傳。觀眾遍佈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東歐等地區,觀影人數近30 億人次。

值得重溫的10 部抗戰電影

《血戰臺兒莊》(1986年)

再現了臺兒莊大捷的歷史,是一部正面描寫國民黨抗日的戰爭史詩力作。全國政協原副主席程思遠曾評價說:“這部影片拍出了兩種人物形象:一個是在銀幕上拍出國民黨官兵當年抗戰的形象;另一個是在銀幕後的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博大、高瞻遠矚、實事求是的形象。”

值得重溫的10 部抗戰電影

《紅高粱》(1987年)

根據莫言同名小說改編,張藝謀導演。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之作,無論在精神氣質還是在電影形態上,都創造了一種濃郁的民族氣質和民族風格。

值得重溫的10 部抗戰電影

《國歌》(1999 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全面表現《義勇軍進行曲》來龍去脈的影片,講述了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以田漢、聶耳為代表的中華兒女如何熱忱報國的故事。

值得重溫的10 部抗戰電影

《紫日》(2001 年)

本片與《紅河谷》《黃河絕戀》並稱導演馮小寧的“戰爭與和平”三部曲。影片的鏡頭是浪漫抒情的:那一望無際的北國林莽,有著童話般迷人景色的白樺林,浸透著瑰麗色彩的落日……影片的鏡頭又是直面殘酷的:用濃烈深沉的影調展示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用冷峻的目光攝錄法西斯劊子手慘絕人寰的暴行。

值得重溫的10 部抗戰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