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補課不刷題 15歲女生參加頂尖科學家論壇,成為最年輕科學家

不補課不刷題 15歲女生參加頂尖科學家論壇,成為最年輕科學家

01

近日,上海一位15歲女高中生談方琳火了。

她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個論壇被稱為“全球最強大腦”的聚會,受邀參加的都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包括44位諾貝爾獎得主、21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獎、菲爾茲獎等科學大獎得主。

而她是最年輕的參會者。

在會場上託著小臉認真聽講的談方琳

看起來好像和大部分高中女生沒什麼區別

不補課不刷題 15歲女生參加頂尖科學家論壇,成為最年輕科學家

然而

這位“普通”小女生獲得的科研成就一點兒也不普通。

今年是她第二次獲得“最年輕科學家”的稱號。

去年僅14歲的方琳就已經成為大會的座上賓了。

如今也不過15歲的她,

早在初中階段就憑藉課題

“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

收穫一大籮筐的獎盃了

“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專項獎一項;

“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

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一等獎....

不補課不刷題 15歲女生參加頂尖科學家論壇,成為最年輕科學家

(談方琳(左一)與2014年諾獎科學家面對面交流)

她的研究項目,有多牛呢?

首先,能看懂你就已經勝過很多人了...

“是第一次建立了斐波拉契數列和貝祖數的聯繫,作為應用,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不補課不刷題 15歲女生參加頂尖科學家論壇,成為最年輕科學家



02

在採訪中,談方琳告訴媒體,她的爸爸是大學數學老師,受爸爸影響,她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小學階段參加了一些數學競賽的補習班,主要是去學知識,但從沒參加數學競賽,因為參加競賽要刷題,會佔用很多時間。

初一時,她發現自己對數論方向更感興趣,由於爸爸不是這個研究方向的,就幫他聯繫了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數論的數學教授。從初一暑假開始,她就跟著這個教授做研究。其間,她還在教授引導下,自己翻閱《美國數學月刊》上的相關文章。

面對突如其來的走紅,談方琳本人和家長都對冠名“少年科學家”的說法說“不”,認為言過其實了,據新民晚報報道,10月29日下午起,談方琳就推掉了多家媒體的專訪要求。

不補課不刷題 15歲女生參加頂尖科學家論壇,成為最年輕科學家

低調的背後無疑是信念的支撐,談方琳說過:我喜歡追科學巨星。而科學巨星最可貴的品質就是腳踏實地、淡泊名利。在求學求知的道路上,用什麼來始終維持最高的熱情?顯而易見,滿腦子名利思想註定不會走得很遠。

對很多同齡人來說,科創穫獎無數,談方琳已是“學神”,但她每一刻都沒有放鬆,她的口頭禪就是“我會更加努力學習”。不傲嬌不自滿,這不也是在成長道路上不斷取得成績的保證?

談方琳火了,但請別隻是盯著“別人家孩子”的成功。“天之生材不齊”,並非每一個人都能達到談方琳的天賦高度,但是談方琳及其家庭曾經做過的很多事情多數人都可以做到。

03

高度自律的生活

在我們想象中,學霸應該都是頭懸樑、錐刺股、學到清晨雞打鳴。

但媒體在採訪這些人的時候發現,這些孩子並不死讀書,他們大多作息規律,習慣早睡早起,平時也挺會玩的。

廣西南寧的高考理科狀元楊晨煜總分730分,刷新了廣西恢復高考以來理科總分的記錄。

不補課不刷題 15歲女生參加頂尖科學家論壇,成為最年輕科學家

他不僅是學霸,還是興趣愛好廣泛的全能學霸。喜歡書法和繪畫,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長,參加過學校的足球聯賽,平時喜歡看紀錄片,對科研有興趣。

其他高考狀元也都有自己的愛好,喜歡交流,熱愛運動。

一位資深班主任曾說:班裡優秀的學生從來不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死記硬背,他們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該玩的時候盡興地玩,該學的時候認真地學,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喬布斯曾說過:未來,屬於自律的人。

一位高考狀元的母親在談及“如何養成學霸”時,反覆強調了一點:“作為家長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

自律是一種習慣的養成,自律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04

父母的言傳身教

無論是十五歲的天才科學家,還是那些高考狀元。讓我們相信:優秀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

這些學霸們的背後並沒有一群舉著鞭子的虎媽狼爸。狀元們都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寬鬆、信任、像朋友一樣。

就拿“詩詞才女”武亦姝的家庭來說。

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家中藏書眾多。

客廳、書房、臥室、兒童房、衛生間,隨處可見各類書籍。

只要你想讀,隨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歡的讀物。

無事的時候,一家人就坐在一起讀書,相互討論,共同提高。

他們最喜歡的遊戲是“詩詞接龍”,誰輸了誰就做家務。

正是父母對武亦姝潛移默化的影響,才使她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詩詞才女。

不補課不刷題 15歲女生參加頂尖科學家論壇,成為最年輕科學家

當武亦姝在《中國詩詞大會》上一舉奪冠後,被各路媒體冠上“天才少女”的稱號。

武亦姝的媽媽卻說: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深以為然。

每一個成功孩子的背後,來自父母的家庭的影響都非常重要,然而父母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能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培養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已屬實不易。

優秀的品質需要幾十年的日積月累,而不是長久圈養之後突然的放手。父母的愛,應當是為之計深遠。

經常聽到很多小朋友再問媽媽:我長大了能幹什麼?

我聽到最好的回答是:你的未來有無限可能,所以你現在需要學習很多技能,將來需要時才不會後悔。

是的,每個孩子都有無限潛能,就看我們是否按對了開關!

關注【袋鼠想學】公眾號,您身邊的家庭教育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