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開放重在把握節奏防控風險

資本市場開放重在把握節奏防控風險

“加大資本市場的開放力度,吸引更多境外成熟投資者進入境內市場,一方面可以吸引一部分資金,另一方面有利於引導市場的投資理念和風格與國際市場接軌,提高境內投資者風險意識,推動市場逐步走向成熟、行業健康長期發展。”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日前舉行的2019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年會上如是表示。

據悉,繼7月“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11條”宣佈將取消基金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時間點從原定的2021年提早到2020年後,證監會又於10月11日進一步明確“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4月1日起正式取消”。政策放開將吸引不同背景的公募基金進入中國市場。

“外資巨頭加快在中國佈局,國內基金公司在產品、科技、風險、人才等方面將面臨諸多挑戰。”中銀基金總經理李道濱指出,境外機構產品種類豐富,而國內產品相對創新不足,且存在同質化問題。在科技投入方面,境外機構長期注重研發和科技投入,國內在科技應用和系統建設方面仍處於落後狀態。此外,在風控方面,國內機構的經驗偏少,整體水平比境外機構弱。最為關鍵的是面對全球市場的人才儲備十分匱乏,市場開放加上理財子公司出現,未來在人才方面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金融發展不均衡不充分,金融體系不適應不匹配等問題仍然存在。”原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提出,一方面,金融市場體系發展不平衡較為突出。典型表現是,實體經濟在融資上過度依賴銀行,直接融資市場發展還不充分,資本市場短板明顯。同時,從積累資本的角度而言,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缺乏積累資本金的相應機制。另一方面,金融服務體系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金融產品體系多元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傳統單一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雖有改進,但是金融產品同質化問題仍然明顯,難以有效滿足創新創業企業、綠色經濟轉型發展等多元化的融資需求。

樓繼偉認為:“由於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時間較短,上市公司質量、投資者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也有待完善。在進一步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過程中,如何把握開放節奏、防控金融風險都是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

對於如何引導金融創新,尚福林提出四點建議,一是要服務實體經濟。脫離了實體經濟,金融就成了“無源之水”。二是金融創新活動既要注重吸收國外先進經驗,更要符合中國金融市場成熟程度,否則好的產品也會“水土不服”。三是要統一市場規則。如一些銀行創新業務已將銀行、證券、保險市場打通,風險監測和管控的難度顯著增加,可能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問題,這就需要要不斷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體系的金融框架。對於跨市場的創新業務,完善統一的監管規則,補齊制度短板,明確界定各方的風險防控責任,切斷監管套利。同時,對不同產品要有針對性的風險防範措施,健全金融基礎設施,建好制度圍欄,築牢“防火牆”,為防控交叉金融風險提供有效保障,防止風險藏匿轉移和相互傳染。四是要規範科技運用。現代科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儘管當前暴露了一些問題,但不能因噎廢食,技術本身沒有對錯,關鍵是如何規範運用。在金融創新活動中,要依法合規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手段,降低資源配置成本、風險管理成本、貨幣流轉成本,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


投稿/建議:[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