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奇點到股市》本體論48:不疾而速(五)——笨拙是唯一的捷徑

《從奇點到股市》本體論48:不疾而速(五)——笨拙是唯一的捷徑

忘記是在哪本文學理論著作裡面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所謂細節,就是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融合的點。

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與之類似,戰略洞見與戰術執行完美結合。

由於對象的非生產性,所以以守代攻,消耗敵人的後勤資源;

由於自身的遠距離攻擊性(火器配備超過50%),所以打塹壕戰,依靠防禦工事消滅敵人;

由於滿清朝廷外強中乾,朝不保夕,所以“不打浪戰”,保存實力,保證發言權。(北洋軍閥的根在曾國藩,恰恰是所謂的中興之臣種下了滿清滅亡的禍根)。

這三個戰略洞見高屋建瓴,但都能落實到“結硬寨、打呆仗”六個字中。“結硬寨、打呆仗”簡單甚至笨拙,但易執行、易落實。

類似的情況還有游擊戰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運動戰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持久戰的“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

因為簡單所以易行,因為易行所以穩定,因為穩定所以能夠累積,因為累積所以質變(湧現),因為質變所以成功(複雜)。

這可能就是笨拙的價值所在吧。

“從奇點到股市下卷方法論”中關於聰明與笨拙、關於龜兔賽跑、關於上帝為何偏愛笨人的論述特別是反省非常多,核心三句話: 在行動中試錯,在反饋中迭代,在累積中進化。不再贅述。

借這個話頭髮個小感慨。

起自2019年元旦的顛覆過程大體在六一兒童節結束,歷時五個月。方法從博弈炒股法1.0進化為自然炒股法2.0,適用範圍更廣、回報率更高,也更穩定。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就好像汽車剛剛發明時還跑不過馬車。

不過,正是這個痛苦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否定循環往復的過程,意外解決了技法和心法的矛盾問題。

《道德經》要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

看著容易,實現起來太難,一個是加法,一個是減法。哲學上,思辨力和執行力互損,思辨能力越強,執行力越差,大體同樣的道理吧。

再難的關隘,真過去了回頭再看,原來就是一層窗戶紙。

捅破這層窗戶紙的是八個字:升維思考,降維打擊。

思考、研究可以更高、更快、更強,更有難度,更加挑戰;

執行、操作要求更標準、更簡單、更穩定,甚至更笨拙。

或者換成伊藤穰一在《爆裂》中比較高大上的提法:如先知一樣思考,像拳手一樣戰鬥。

這種感受無法言表,空的,也是滿盈的;敬畏的,也是篤定的;平靜的,也是澎湃的……

2017年元旦自我評價過:十面剝盡我何在,一息初覺人未平。

靜水流深,此心漸平……

笨拙是唯一的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