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式”作戰將軍:巴頓,所到之處,聞風喪膽

1945年12月9 日,因在記者招待會上竟說大多數普通的德國人參加納粹黨和美國人參加共和黨與民主黨“差不多”,當場引起軒然大波,從而被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免去第3 集團軍司令職務的巴頓將軍,在外出打獵途中遭遇車禍,21日因傷勢過重而在德國海得爾堡去世。去世後的巴頓將軍立即成為美國民間故事中的英雄,因為二戰中的新聞報導早已使他成為典型的神話人物。許多人都相信,若沒有他,歐洲戰爭可能還要拖得更久。


  這或許並非過譽之詞,因為巴頓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確有成就,尤其是在諾曼底登陸之後,他所領導的第3 集團軍轉戰千里,所向披靡,創造了不少戰爭史上的傑作。直到今天,那些當年曾在巴頓手下服役的美國老兵,一說到“我隨著巴頓長征”,都仍然面有得意之色!  

颶風式”作戰將軍:巴頓,所到之處,聞風喪膽


1944年6 月6 日凌晨,艾森豪威爾將軍一聲令下,諾曼底登陸戰役打響了。
  
此時,已奉命赴英國擔任美國第3 集團軍司令的巴頓將軍,卻呆在遠離戰場的英國中部肯特地區,只能注視著戰場局勢的變化。炮聲隆隆,戰事正酣,巴頓心急如焚,然而,艾森豪威爾卻命令他呆在這裡,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有一種可怕的感覺,在我投入戰鬥之前,戰鬥就會結束。”作為一個屢建戰功的軍人,這種焦急等待的滋味實在難受。
  
艾森豪威爾之所以讓巴頓繼續在英國按兵不動,是考慮到:巴頓在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行動計劃中的任務不是搶佔灘頭,而是向內地擴張戰果,繼續實施誘騙德軍的“剛毅”計劃,以分散德軍的注意力。
  
巴頓將軍於1944年1 月到英國任第3 集團軍司令的同時,就兼任了設在多佛的並不存在的“美軍第1 集團軍群”司令之職,任務就是實施迷惑德軍的“剛毅”計劃。巴頓的疑兵之計搞得相當出色,他下令集結了一支假的入侵艦隊,發出大量電訊,造成入侵司令部在肯特的假相,巴頓還經常在肯特市招搖過市。德國人上當了,以為盟軍將在加萊海岸登陸,故在此集結了防禦重兵,而恰恰忽略了諾曼底海岸,就在盟軍發動諾曼底登陸的那天夜裡,巴頓還讓皇家空軍散發了四處飄揚的、人們稱之為“金屬干擾帶”的錫箔片,造成一支艦隊正在第厄普附近海面向東駛去的假相,德國人所剩無幾的海岸雷達站也受騙上當,誤認為盟軍的艦隊已駛向加萊地區。


  
遠在肯特,巴頓卻非常關心“霸王”戰役的推進。他清楚地看到“霸王”戰役已到了關鍵時刻,盟軍雖已在諾曼底站穩了腳跟,但進攻卻已受阻,他的直覺告訴他,第3 集團軍投入戰鬥的時刻已為時不遠了。果然,艾森豪威爾對“霸王”戰役的進展遠遠落後於計劃而非常生氣,尤其是7 月2 日看到諷刺蒙哥馬利“一連串光榮失敗”的報道後,便打電話給巴頓,要他火速趕到法國前線,準備投入戰鬥。

颶風式”作戰將軍:巴頓,所到之處,聞風喪膽


  
7 月25日,“眼鏡蛇”“戰役開始了。這個戰役的主要內容是:集中大量的轟炸機對聖洛以南地區狹窄的正面實施最強有力的轟炸,然後以第1 集團軍的第7 軍實施突破,以求打破目前的僵局,整個計劃的最終結果是使美軍從科唐坦突圍,突破庫坦塞斯——科蒙防線,攻佔阿夫朗什,為巴頓的第3 集團軍橫掃布列塔尼的擴張戰果行動打開局面。此時,巴頓的部隊正在集結,巴頓獲難以美國第1 集團軍副司令的身份在”眼鏡蛇“戰役中赴第8 軍督戰,他以兩個裝甲師作為追擊的先鋒,先攻佔庫坦塞斯及其附近地區,隨後奪取了阿夫朗什。在這次戰鬥中,巴頓強調不管兩翼如何暴露,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向敵縱深挺進,結果第8 軍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和變換不定的進攻方向使德軍眼花繚亂,不知所措。兩個裝甲師的行進速度如此之快,就連美軍也感到不可思議。德軍第7 集團軍的幾個主要指揮所在還未弄清情況時就被摧毀或是陷入”敵人的防線之後“。
  
8 月1 日,巴頓的第3 集團軍集結完畢並正式參戰,隸屬於布萊德雷的第12集團軍群。為了充分發揮巴頓第3 集團軍的打擊力,取得更大的戰果,使希特勒難以找到巴頓,艾森豪威爾決定:第3 集團軍參戰屬於機密,部隊不許發新的肩章標誌,輿論界不得宣傳第3 集團軍參戰的消息,軍界一定要守口如瓶。


  
在第3 集團軍司令部,巴頓致了祝酒詞。他說:“我們將在今天中午12時正式投入戰鬥,你們長期忍耐和堅貞不屈地等待的這一偉大時刻即將來臨。你們要記住一條座右銘,那就是:‘果敢,果敢,永遠果敢!’我要的首要問題是前進,前進,永不停止!不管我們是從敵人的頭上,腳下。還是從敵群中穿過去,請切記一條,那就是要一往無前。不要他媽的去為我們的側翼操心擔憂,我們必須要警戒我們的側翼,但不能捨此而無所作為。另外,我們提醒大家不要去幹‘固守陣地’的蠢事,我們要不斷前進,揪住敵人緊緊不放,把它打得魂不附體。我相信各位先生會做得非常出色的。”
  
布萊德雷分配給第3 集團軍的進攻目標是攻佔布列塔尼。巴頓仔細研究了戰局,他看到德軍因東線吃緊,已無更多力量來顧及法國戰場,因而主張盟軍應不失時機地修改戰役目的,把主攻方向向左大轉彎,將敵人擠到塞納河畔的一隻大口袋裡,拉緊尚在掙扎的希特勒士兵脖子上的絞索;至於布列塔尼,只需派遣少量兵力去佔領。艾森豪威爾支持巴頓的想法。
  
8 月1 日下午,巴頓按照自己心中的新方案命令第3 集團軍迅速行動起來,在快速通過阿夫朗什山口後,第8 軍以最快的速度向布列塔尼挺進,巴頓限定第8 軍在5 天之內必須攻佔布列塔尼半島頂端的佈雷斯特城。第3 集團軍的其餘部隊向左大轉彎全部轉入東線作戰。其具體部署是:第6 裝甲師和第79步兵師向佈雷斯特挺進,第4 裝甲師和第8 步兵師指向布列塔尼的首府雷恩,進攻的矛頭直指昂熱和法國腹地。

  
當聽到巴頓命令5 天之內到達佈雷斯特的消息時,布來德雷、蒙哥馬利和米德爾頓都認為巴頓簡直是發瘋了。他們認為讓一個師孤軍深入敵人腹地200 英里,單槍匹馬去奪取一個敵軍實力不明的要塞,簡直是無稽之談,況且裝甲師的左翼和後方會暴露捱打,而走得很遠的裝甲縱隊和敵第7 集團軍主力之間沒有盟軍一兵一卒,隨時都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巴頓卻認為,先頭部隊前進越快,效果越大,如果一舉拿下布列塔尼半島的意圖是在裝甲部隊孤軍深入,快速奪取佈雷斯特的情況下實現的話,那麼這就是一次成功的乾淨漂亮、出奇制勝的典範。那樣的話,布列塔尼就可迅速拿下。
 
第6 裝甲師指揮官格羅是騎兵出身,曾經當過巴頓的作戰處長,在戰術思想上屬於巴頓作戰學派,接到巴頓命令他孤軍深入的指令後,興奮得手舞足蹈。他告訴他的參謀人員說:“我們從一位真正的騎兵那裡接受了一項騎兵的使命。這一回我們可要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在世界上露臉了。”他即刻命令部隊迅速行動,到8 月3 日,已推進到離佈雷斯特只有100 英里的盧代阿克。
  
由於布萊德雷和米德爾頓的干擾,格羅的第6 裝甲師向佈雷斯特的進軍被耽誤了一天,被巴頓發現後才得以糾正,繼續前進,但進攻的銳氣受到了挫傷。更嚴重的是,儘管格羅日夜兼程,繞敵人快速前進,可也無法彌補已經失去的24小時。在他走完餘下的100 英里的過程中,德軍已把一天前還防務薄弱的港口加強了防禦,這給美軍的攻城戰鬥造成了巨大困難。8 月7 日,格羅部隊到達佈雷斯特後,立即展開了進攻。與此同時,伍德的第4 裝甲師按照巴頓的部署,在奪取雷恩後迅速攻佔了瓦恩和洛里昂一線,使敵軍處於毫無退路的境地,為全殲布列塔尼之敵創造了條件。

  
巴頓在這次戰役中採取的“颶風式”作戰方式,是布萊德雷可望而不可及的。
  
巴頓在戰役中的指導思想就是隨機應變的作戰,他分析情報機構所刺探到的特殊情報,充分利用敵人防禦線上的缺口,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颶風式”作戰方式,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牛的勝利,從而推動了整個戰役的進程。
  
而這些情報的收集全靠他的集團軍情報隊。
  
戰役進行到此時,令艾森豪威爾以及盟軍高級指揮官對巴頓不得不另眼相看,他們都理解了巴頓在戰役初期就提倡的戰役目標,決心對“霸王”戰役計劃進行全面修改,把目標放得更遠一些。他們認識到巴頓關於美軍只需派少量部隊進入布列塔尼,其主力的基本任務是向東推進,擴大在歐洲大陸的佔領區的戰役觀點是極有遠見的。
  盟軍最高司令部的思想統一,使原先登陸後期沒有章法的戰役變得緊湊而有序,將士們的目標統一了,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特別是巴頓,在解除了長期以來的束縛後,終於舒了口氣,從而充分發揮出了自己的戰術天才,使“霸王”戰役後期的戰事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霍奇斯將軍的第1 集團軍對莫爾但地區發動了強大的攻勢,德軍精銳的第11空降軍、第84軍和第47裝甲軍進行拼死抵抗,戰鬥打得異常艱苦。但在英國第2集團軍發動的側翼攻勢的有力配合下,德軍的右翼開始潰退,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巴頓立即發揮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和攻擊性,迅速插進,長驅直入。8 月6日,第3 集團軍第15軍抵達馬延河一線,第20軍到達盧瓦爾河。第15軍按照巴頓的命令,自東南轉向東進軍,攻佔了勒芒,與友鄰部隊將勒芒以北的法萊斯地區的德軍合圍起來,為徹底消滅該地德軍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布列塔尼,第3 集團軍的第4 裝甲師於8 月6 日攻佔了位臨海濱的瓦恩——洛里昂一線,完成了切斷布列塔尼德軍退路的任務。在付出傷亡1 萬人的代價後,第3 集團軍終於攻下堅固的佈雷斯特。德軍在前有大軍壓境,後無退路的情況下,完全絕望了,有組織的抵抗再也不復存在了。在短短的時間裡,布列塔尼大部分地區便獲得瞭解放,殘餘之敵猶如過街老鼠,倉皇逃進幾座孤立的海港城市。8 月6 日晚,巴頓認為布列塔尼對“霸王”戰役的新計劃已經失去戰略意義,便把肅清殘敵的任務交給第,8 軍軍長米德爾頓,自己抽出身來為下一場在法國腹地的戰鬥作準備。

  
8 月9 日,巴頓給第15軍下了一道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命令:“將迄今在沿英吉利海峽一線與盟軍對峙的德軍趕至巴黎和魯昂之間的塞納河邊。現將第5 裝甲師和第79、第90步兵師及法國第2 裝甲師劃歸第15軍,以準備向縱深推進之用。
  
第15軍的使命現在是,將來也仍然是殲滅德軍於第15軍的前沿。”
  
該計劃顯示只有他的親密部下們才能聽懂的暗示語言:“準備向縱深推進”,即是說部隊到達預定地區後不要停止前進,應繼續向阿讓唐挺進,揮師法萊斯,與來自北面的加拿大部隊匯合:“殲滅德軍於第15軍的前沿”,即是說“圍而殲之”。巴頓正在巧妙地利用他獨特的指揮藝術,為德軍佈下一個天羅地網。
  
對巴頓的指令,第15軍心領神會,馬不停蹄地向阿爾讓當進發。這是巴頓創造的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有10萬或許更多的德軍被巴頓的計劃圍入了甕中。如果把德軍就地殲滅,敵人就不可能再到別的地方去作戰了。戰爭本身就不光限於佔領土地,更重要的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巴頓意識到這一點,他覺得不能再受戰爭教條的束縛,不管有沒有蒙哥馬利還是布萊德雷,有沒有戰區界限,他拿定主意,決定自行其是。他對第15軍說:“甭管蒙哥馬利的什麼戰區界線。作好準備,在必要時,一直打到法萊斯的那一邊去。我會下達命令的。”

  
巴頓的這個天才計劃由於蒙哥馬利的反對、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的禮讓以及英國、加拿大軍隊的延誤,未能完全實現,部分德軍得以逃出法萊斯包圍圈,但畢竟實現了大部。事後,布萊德雷對他的失誤悔恨不已。
  
8 月間,盟軍神速地越過法國,這一進軍公認應歸功於巴頓的英勇和機智。
  
他不斷地前進,從不猶豫踟躕。在解放法國的戰爭中,巴頓及其第3 集團軍一路過關斬將,攻城奪隘,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由於保密等原因的限制,巴頓及其第3 集團軍始終是以保密的身份參加作戰的,各級戰報和新聞報道均不得提及他們的名字。巴頓對這個問題滿不在乎。8 月31日,巴頓指揮第3 集團軍強渡馬斯河,進佔凡爾登、逼近梅斯,巴黎終於被解放了。戰鬥從此進入德國的心臟地區。
  
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阿登地區發動反攻,突破美國第1 集團軍防線,企圖攻佔列日和安特衛普。巴頓根據有關情報,判斷出德軍的反攻方向,作了相應的計劃和處置。22日,巴頓部從南往北對德軍翼側發動進攻,以1 個步兵師加強盧森堡東北的美軍,以1 個步兵師和1 個裝甲師馳援被圍的巴斯托尼美軍。在解除巴斯托尼的圍團之後,巴頓部直接威脅德軍的後方戰線。

  
1945年1 月,北線盟軍反起反攻。巴頓的北翼部隊完成對薩爾河和摩茲爾河三角地帶的清剿,攻克德國的特里爾市;南翼部隊則推進到萊茵河畔,肅清河西的德軍。隨後即發起了向萊茵河畔的科布倫茨和美因茲挺進的攻勢,殲滅德國2個集團軍大部,俘敵8 萬多人,突破齊格菲防線。、
當佔領美因茲後巴頓應邀參加萊茵河橋通車典禮並主持剪綵。剪綵時,他拒絕使用大剪刀,叫嚷“你們把我當什麼人了?裁縫師傅嗎?”“他媽的,給我拿把刺刀來!”
  
1945年5 月,德國無條件投降。巴頓和他的第3 集團軍的功績被公開,巴頓立即成為廣泛傳播的英雄。而此時,慣於征戰的巴頓受命兼任巴伐利亞軍事長官,頓時感到孤獨和疲乏,以致引起了關於納粹黨與美國的共和、民主黨並無太多區別的軒然大波。
  
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巴頓不是政治家而只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尤其是諾曼底登陸之後的軍事行動,使他贏得了部隊和群眾的愛戴,敵人的尊敬,以及軍事天才的美名。
  
巴頓將軍是美國有史以來的最偉大的軍人之一,也是古今世界名將之一。他具有天賦的攻擊精神,對於攻擊具有強列的信心,他比當時的大多數指揮官更能將其本人的強烈進攻意識灌輸到部隊中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頓在北非、西西里和歐洲戰場上有每戰皆捷的紀錄,使他在生前即已飽享盛名,贏得傳奇人物的地位,而在死後,更成為美國曆史中的民族英雄。

  
後記:戰爭的目的是消滅敵人,而進攻則是消滅敵人的主要手段,並且是積極的手段。任何兵書都對進攻之法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巴頓有一句名言,“不要讓恐懼左右自己”。他注重對情報的收集和研究,然後以一往無前的勇敢精神發動“颶風式”的進攻,使敵人無法防備,從而使他的部隊能千里轉戰,所向披靡,創造了許多令人驚異的戰爭奇蹟和赫赫戰功,戰爭講究“兵貴於速”,神速而勇猛的進攻可以說是戰無不勝的。

颶風式”作戰將軍:巴頓,所到之處,聞風喪膽

網友說:左輪、鋼盔、鬥牛硬、雪茄和皮靴...巴頓由頭到尾充滿個性和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